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热门话题 > 正文

热门话题

罗罗腔体育(罗生门体育)

hacker2022-10-06 19:15:18热门话题98
本文目录一览:1、山西省第一批传统文化振兴企业都有哪些?2、戏曲艺术都有哪些?

本文目录一览:

山西省第一批传统文化振兴企业都有哪些?

山西省第一批传统文化振兴企业,

山西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口头传说、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为世人瞩目,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非常重要,二○○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山西省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05项)。 一 民间文学(共计7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 董永传说* 运城市万荣县* 2 Ⅰ-2 民间传唱史诗《杨家将》 山西大学 3 Ⅰ-3 广武传说 朔州市山阴县 4 Ⅰ-4 赵氏孤儿传说 阳泉市盂县运城市新绛县 5 Ⅰ-5 万荣笑话 运城市万荣县 6 Ⅰ-6 司马光传说 运城市夏县 7 Ⅰ-7 牛郎织女传说 运城市永济市晋中市和顺县 二 民间音乐(共计12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8 Ⅱ-1 左权开花调* 晋中市左权县* 9 Ⅱ-2 河曲民歌* 忻州市河曲县* 10 Ⅱ-3 五台山佛乐* 忻州市五台县* 11 Ⅱ-4 晋南威风锣鼓* 临汾市* 12 Ⅱ-5 绛州鼓乐* 运城市新绛县* 13 Ⅱ-6 上党八音会* 晋城市*长治市长治县、长子县 14 Ⅱ-7 文水鈲子* 吕梁市文水县* 15 Ⅱ-8 太原锣鼓 太原市 16 Ⅱ-9 晋北鼓吹 忻州市忻府区、五台县大同市阳高县 17 Ⅱ-10 恒山道乐 大同市阳高县 18 Ⅱ-11 上党乐户班社 长治市 19 Ⅱ-12 临县大唢呐 吕梁市临县 三 民间舞蹈(共计14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0 Ⅲ-1 狮舞(天塔狮舞)* 临汾市襄汾县* 21 Ⅲ-2 走兽高跷* 运城市稷山县* 22 Ⅲ-3 翼城花鼓* 临汾市翼城县* 23 Ⅲ-4 临县伞头秧歌 吕梁市临县 24 Ⅲ-5 稷山高台花鼓 运城市稷山县 25 Ⅲ-6 踢鼓秧歌 朔州市 26 Ⅲ-7 平定武迓鼓 阳泉市平定县 27 Ⅲ-8 寿阳爱社 晋中市寿阳县 28 Ⅲ-9 汾阳地秧歌 吕梁市汾阳市 29 Ⅲ-10 朔州喜乐 朔州市 30 Ⅲ-11 背铁棍(抬阁、挠阁) 清徐县、祁县、万荣县、代县 31 Ⅲ-12 原平凤秧歌 忻州市原平市 32 Ⅲ-13 榆社霸王鞭 晋中市榆社县 33 Ⅲ-14 武乡顶灯 长治市武乡县 四 戏剧(共计20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4 Ⅳ-1 晋剧* 省文化厅* 35 Ⅳ-2 蒲州梆子* 临汾市*运城市* 36 Ⅳ-3 北路梆子* 忻州市* 37 Ⅳ-4 上党梆子* 晋城市*长治市 38 Ⅳ-5 雁北耍孩儿* 大同市* 39 Ⅳ-6 灵丘罗罗腔* 大同市灵丘县* 40 Ⅳ-7 秧歌戏(朔州秧歌戏*、繁峙秧歌戏*、襄武秧歌、壶关秧歌) 朔州市朔城区*忻州市繁峙县*长治市襄垣县、武乡县、壶关县 41 Ⅳ-8 道情戏(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神池道情戏、洪洞道情戏) 朔州市右玉县*吕梁市临县*忻州市神池县临汾市洪洞县 42 Ⅳ-9 二人台* 忻州市河曲县* 43 Ⅳ-10 锣鼓杂戏* 运城市临猗县* 44 Ⅳ-11 皮影戏(孝义皮影戏*、侯马皮影戏) 吕梁市孝义市*临汾市侯马市 45 Ⅳ-12 碗碗腔(孝义碗碗腔*、曲沃碗碗腔) 吕梁市孝义市*临汾市曲沃县 46 Ⅳ-13 祁太秧歌(太谷秧歌、晋中秧歌) 晋中市、太谷县、祁县 47 Ⅳ-14 晋南眉户 临汾市运城市临猗县 48 Ⅳ-15 上党落子 长治市潞城市 49 Ⅳ-16 线腔 运城市芮城县 50 Ⅳ-17 孝义木偶戏 吕梁市孝义市 51 Ⅳ-18 碓臼沟秧歌 大同市 52 Ⅳ-19 赛戏 朔州市 53 Ⅳ-20 上党二簧 晋城市城区 五 曲艺(共计7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54 Ⅴ-1 潞安大鼓* 长治市* 55 Ⅴ-2 太原莲花落 太原市 56 Ⅴ-3 襄垣鼓书 长治市襄垣县 57 Ⅴ-4 阳泉评说 阳泉市 58 Ⅴ-5 晋东南说唱道情 长治市屯留县晋城市阳城县 59 Ⅴ-6 河东说唱道情 运城市盐湖区、永济市 60 Ⅴ-7 沁州三弦书 长治市沁县 六 杂技与竞技(共计2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61 Ⅵ-1 挠羊赛 忻州市 62 Ⅵ-2 心(形)意拳 晋中市 七 民间美术(共计6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63 Ⅶ-1 中阳剪纸* 吕梁市中阳县* 64 Ⅶ-2 平阳木版画 临汾市 65 Ⅶ-3 山西面塑艺术(定襄面塑、闻喜花馍、焙面面塑、新绛面塑) 忻州市定襄县运城市闻喜县、新绛县晋城市阳城县 66 Ⅶ-4 山西民居砖雕艺术 省非遗产保护中心山西省民居雕刻艺术研究会 67 Ⅶ-5 黎侯虎(布艺老虎) 长治市黎城县 68 Ⅶ-6 广灵染色剪纸 大同市广灵县 八 民间手工技艺(共计17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69 Ⅷ-1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 晋城市阳城县* 70 Ⅷ-2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 晋中市平遥县* 71 Ⅷ-3 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 吕梁市汾阳市* 72 Ⅷ-4 山西老陈醋传统酿制技艺* 太原市清徐县*省非遗保护中心 73 Ⅷ-5 山西面食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西晋餐文化研究会 74 Ⅷ-6 云雕制作技艺 运城市新绛县 75 Ⅷ-7 地窨院建筑技艺 运城市平陆县 76 Ⅷ-8 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 长治市长子县 77 Ⅷ-9 交城琉璃咯嘣制作技艺 吕梁市交城县 78 Ⅷ-10 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工艺 阳泉市平定县 79 Ⅷ-11 新绛县澄泥砚传统制作工艺 运城市新绛县 80 Ⅷ-12 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 太原市 81 Ⅷ-13 绛州飞龙制作技艺 运城市绛县 82 Ⅷ-14 梨花春酒传统酿造工艺 朔州市 83 Ⅷ-15 汾阳王酒传统酿造工艺 吕梁市汾阳市 84 Ⅷ-16 上党堆锦艺术 长治市 85 Ⅷ-17 太谷饼传统制作工艺 晋中市太谷县 九 传统医药(共计2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86 Ⅸ-1 傅山养生健身术(八珍汤、傅青主女科、傅山传说) 尖草坪区 87 Ⅸ-2 龟龄集酒药传统制作工艺 晋中市太谷县 十 民俗(共计18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88 Ⅹ-1 民间社火* 长治市潞城县* 89 Ⅹ-2 尧王传统祭祀文化 临汾市 90 Ⅹ-3 舜王传统祭祀文化 运城市晋城市 91 Ⅹ-4 禹王传统祭祀文化 运城市 92 Ⅹ-5 关公文化 运城市 93 Ⅹ-6 河东盐池文化 运城市 94 Ⅹ-7 寒食节 晋中市介休市 95 Ⅹ-8 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 临汾市洪洞县 96 Ⅹ-9 后土文化 运城市万荣县 97 Ⅹ-10 骡驮轿 朔州市 98 Ⅹ-11 晋祠庙会(水母娘娘的传说、晋阳风火流星) 太原市晋源区 99 Ⅹ-12 走亲习俗 临汾市洪洞县 100 Ⅹ-13 河曲河灯会 忻州市河曲县 101 Ⅹ-14 背冰 运城市芮城县、永济市 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共26项,涉及保护单位54家)

一、民间文学(1项,涉及保护单位2家)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备注 1 Ⅰ-4 赵氏孤儿的传说 清徐县清源镇大北村村民村委会 1  襄汾县东汾阳村 2

二、传统音乐(3项,涉及保护单位3家)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备注 2 Ⅱ-3 佛教音乐 左云楞严寺佛乐 左云县文化馆 3 3 Ⅱ-10 道教音乐 柏林坡道教音乐 绛县文化馆 4 4 Ⅱ-12 唢呐艺术 吉县唢呐 吉县文化馆 5

三、传统舞蹈(2项,涉及保护单位4家)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备注 5 Ⅲ-3 花鼓 万荣花鼓 万荣县汉薛镇南景村 6 土沃老花鼓 沁水县文化馆 7 6 Ⅲ-4 秧歌 唐城花灯秧歌 安泽县唐城镇唐城村民委员会 8 白店秧歌 侯马市新田乡白店村委会 9

四、传统戏剧(6项,涉及保护单位15家)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备注 7 Ⅳ-3 北路梆子 大同市北路梆子剧团 10 8 Ⅳ-7 秧歌戏 汾孝秧歌 汾阳市韩家桥村 11 山西省孝义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12 西火秧歌 长治县文化中心 13 沁源秧歌 沁源县人民文化馆 14 太原秧歌 太原市小店区文化馆 15 太原市晋源区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 16 广灵秧歌 广灵县文化馆 17 泽州秧歌 高平市文化馆 18 泽州县文化馆 19 平腔秧歌 陵川县文化馆 20 9 Ⅳ-8 道情戏 洪洞道情 临汾市尧都区群众艺术馆 21 10 Ⅳ-9 二人台 阳高县二人台剧团 22 11 Ⅳ-11 皮影戏 绛州皮影戏 新绛县文化馆 23 12 Ⅳ-17 木偶戏 浮山木偶戏 浮山木偶艺术团 24

五、曲艺(2项,涉及保护单位4家)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备注 13 Ⅴ-3 鼓书 武乡鼓书 武乡县人民文化馆 25 长子鼓书 长子县文化馆 26 高平鼓书 高平市文化馆 27 14 Ⅴ-7 三弦书 霍州三弦书 霍州市群艺馆 28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项,涉及保护单位2家)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备注 15 Ⅵ-2 心意拳 永济市心意拳协会 29 祁县戴氏心意拳协会 30

七、传统美术(7项,涉及保护单位15家)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备注 16 Ⅶ-1 剪纸 孝义剪纸 山西省孝义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31 浮山剪纸 浮山县文化馆 32 隰县剪纸 隰县文化馆 33 新绛戏曲剪纸 新绛县文化馆 34 高平剪纸 高平市文化馆 35 静乐剪纸 静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6 17 Ⅶ-2 木版年画 绛州木版年画 新绛县文化馆 37 18 Ⅶ-3 面花 高平面塑 高平市文化馆 38 万荣面塑 万荣县城镇云仙传统工艺面塑铺 39 孝义面塑 山西省孝义民间面塑艺术委员会 40 19 Ⅶ-4 山西民居砖雕 陵川县文化馆 41 20 Ⅶ-5 布艺 侯马布老虎 侯马市群艺馆 42 21 Ⅶ-6 炕围画 原平炕围画 原平市文化馆 43 22 Ⅶ-7 民间 绣活 和顺刺绣 和顺县文化馆 44 侯马刺绣 侯马市群艺馆 45

八、传统技艺(3项,涉及保护单位4家)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备注 23 Ⅷ-5 山西面食制作技艺 剔尖面和莜面栲栳姥传统制作技艺 山西会馆餐饮文化公司 46 刀拨面和蘸片子传统制作技艺 新开元酒店餐饮有限公司 47 24 Ⅷ-12 传统月饼制作技艺 神池月饼制作技艺 神池县自永和食品厂 48 25 Ⅷ-20 山西传统琉璃烧制工艺 万荣县上井琉璃工艺厂 49

九、民俗(1项,涉及保护单位5家)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备注 26 Ⅹ-11 庙会 交城卦山庙会 交城县人民文化馆 50 龙天庙会 山西龙天古太原县城开发有限公司(晋源区) 51 水陆院庙会 晋城市城区文化馆 52 沁源菩提古寺庙会 沁源县人民文化馆 53 魏村牛王庙会 临汾市尧都区群艺馆 54

戏曲艺术都有哪些?

贵州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 传统音乐舞蹈丰富多彩。贵州各民 族音乐不仅类别多 , 而且各具特色。以下是贵州省一些主要少数 民族的歌曲简介。

1. 苗族

(1) 歌曲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 种。 " 飞歌 " 是苗族音乐中颇富特色的体裁 , 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 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 , 气势雄浑 , 节奏舒广自由 , 旋律起伏 大。一些地区分男声飞歌和女声飞歌 , 并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腔式。飞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 , 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2) 乐器 苗族乐器最著名的要算芦笙。雷山县的排卡村和凯里市的新光村是远近闻名的芦笙制作专业村寨。其他有芒筒、唢呐、大号、 直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铜鼓、皮鼓、大筛锣、大 锣、包包锣、大镣、小镣、木叶等。根据功能 , 苗族器乐曲目可分为 风俗仪式性和生活性两大类。前者由乐器组合 , 后者则多为独奏。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音乐 , 有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1) 歌曲

根据歌词使用情况 , 布依族民歌可分为布依语民歌和汉语民歌两种。

根据内容和演唱场合 , 可分为情歌、生产劳动歌和风俗歌等。

(2) 乐器

布依族的乐器有铜鼓、唢呐、 " 勒友 " 、 " 勒浪 " 、 " 笔管 " 、姊妹箫、 对箫、牛骨胡、葫芦琴、笛子、月琴、皮鼓、大锣、小马锣、芒锣、小钹、小镲、木叶等。其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合奏、吹打等。

3. 伺族

(1) 歌曲 伺族以锦屏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两个方言区的音乐风格有很大差异。

A. 北侗

北部地区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山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对唱、互相盘歌的形式进行。玩山歌是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倾吐爱慕之情的歌。这种歌 曲曲调高亢辽阔、热情奔放、音域较宽、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好事歌是在酒席上唱的歌 , 曲调各地不尽相同 , 总的说来 , 旋律舒畅 优美。伴嫁歌是姑娘出嫁前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里 ,同房族、同寨 子的姑娘陪伴新娘时唱的歌。此外 , 孝歌也有一定特色。

B. 南侗

南部地区保留的侗族传统文化更为完整些 , 因而其音乐也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一地区的音乐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礼 俗歌和叙事歌几种。大歌是歌队集体演唱的歌 , 其主要旋律在低 音声部 , 高音声部由歌头的加花变化而成。大歌的结构严谨 , 有较 为固定的曲式。大歌的种类很多 , 主要有鼓楼大歌、叙事大歌、童 声大歌、女声大歌、混声大歌等。多声部无伴奏大歌是侗族最具特 色的音乐形式 , 曾多次出国表演 ,蜚声海外。小歌的内容主要是情 歌。这类歌曲结构短小 , 歌词含蓄深情 , 曲子委婉缠绵 , 大都由青 年男女轻声慢唱。小歌分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两种。

(2) 乐器

侗族乐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芦笙、侗笛、唢呐、二胡、锣鼓、镲、木叶等。演奏方式有独奏、伴奏和重奏几种。

4. 水族

(1) 歌曲

水族民歌主要分为双歌、单歌、调词、 " 诘俄呀 " 、儿歌等。双歌 分敬酒、祝贺、叙事性双歌和寓言性双歌。前一类双歌演唱时一般 是唱一首 , 和一首 , 歌首有两句固定的起歌和声 , 歌尾也有两句颂 扬性的衬和。演唱开始时 , 演唱者举杯或持筷在席上晃一晃 , 周围 的人们就不约而同地唱起起歌和声 , 歌的主体部分唱完时 , 众人又 默契地唱起衬和帮腔。单歌的每首歌词能独立存在 , 表达一个独 立的意思。声腔运用上 , 分为平腔和高腔两种。音乐节奏上 , 与其他歌种比较 , 相对自由 , 显得一板一眼 , 是水族音乐中比较古老的形式。

(2) 乐器

水族乐器有铜鼓、皮鼓、芦笙、唢呐以及二胡等。

5.仡佬族

(1) 歌曲

仡佬族歌曲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婚俗歌、祭祀歌和儿歌等。山歌是在山坡田野唱的歌 , 内容广泛。歌词多为七言四句 , 节 奏明快。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歌 , 其旋律婉转优美。酒歌是 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酒席上演唱的歌 , 节奏和旋律单纯古朴。

婚俗歌是在婚礼上演唱 , 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祭祀歌是在逢年过 节祭祀祖先时演唱 , 其曲调可以说是口语语音的夸张性延伸 , 朗诵 性比较强 , 无恒常节奏。仡佬族儿歌节奏活跃 , 感情质朴。

(2) 乐器

仡佬族乐器有芦笙、唢琐呐、锣鼓、泡木筒、木叶、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

6. 土家族

(1) 歌曲

土家族歌曲有山歌、打闹歌、风俗歌、祭祀歌、哭嫁歌、劳动歌、

" 溜子乐 " 等。山歌内容丰富 , 感情朴实。打闹歌也是山歌的一种 , 因演唱时用锣鼓伴奏 , 故亦名 "薅草锣鼓 " 。打闹歌是在薅革时为 了减轻疲劳 , 鼓动情绪时演唱的歌。一般由两人演唱 , 有时领歌 , 有时对唱 , 有时参加劳动的群众也帮腔。两个歌师紧跟在薅草队伍后面 , 一人敲锣 , 一人击鼓 , 哪里薅草落伍了 , 他们就追到哪里 , 边敲边唱。有时在唱前增加一些诙谐数板 , 称为 " 喊口号 ", 使气氛 更加活跃。打闹歌旋律热情高亢、质朴自由 , 高音、长音较多 , 曲调 悠长宽广。劳动号子和 " 溜子乐 " 是土家族音乐中具有浓厚特色的 音乐形式。劳动号子有多声结构特点。一种是一领众和的二声部 结构 , 一种是加副领唱、双领众和的三声部结构。后者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对比式复调织体 , 是我国民间合唱中比较有特色的复调音乐。

(2) 乐器

" 溜子乐 " 是土家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打击乐。基本乐器有小锣、大锣、钹、堂鼓等。传统曲牌有上百个。土家族乐器有唢呐、二 胡、箫、月琴、包包鼓、小镲、鼓等等。由八人用八种乐器演奏的 " 八音 " 独具特色。其乐曲往往也由八个小曲连缀而成。

7. 彝族

(1) 歌曲

彝族民歌有以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为内容的 " 曲谷 ", 用汉语演唱的歌曲 " 霎叉 "( 汉歌 ) 、婚事歌、丧事歌、叙事歌、 " 毕摩 " 歌以 及儿歌等。曲谷的演唱形式以独唱、对唱为主 , 也有齐唱和简单的 二声部合唱。女声多用假嗓 , 男声多用真嗓。 " 霎叉 " 的歌词主要为 汉语 , 歌词结构和韵律特点均与贵州汉族山歌一样。婚事歌即婚 礼上唱的歌。因演唱角色和歌曲内容的不同 , 曲调和旋律特点也 不同。丧事歌类似汉族的孝歌 , 有独唱、对唱等形式 , 曲调简单 , 多 属说唱式 , 有的曲子仅为一个乐句的反复 , 情绪比较低沉。叙事歌 旋律起伏较小 , 结构简单 , 大多为一两个乐句的无限反复 , 只有少 部分曲子是旋律较强的多乐段结构。 " 毕摩 " 歌是宗教职业者 " 毕 摩 " 在祭祀仪式上演唱的歌 , 其旋律起伏小 , 近乎吟诵。儿歌的曲 调与大人唱的 " 曲谷 " 等相似 , 但其节奏更加明快 , 而结构短小 , 语言生动。

(2) 乐器

彝族乐器主要有唢呐、月琴、二胡、锣、鼓、钹等。

8. 其他少数民族

瑶族、壮族、白族等民族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 丰富 了贵州的音乐文化宝库。

( 二 ) 舞蹈

贵州各民族舞蹈种类很多 , 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 苗族 ,

在苗族中 , 芦笙舞是一种流行最广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 除铜 仁地区外 , 其余地区均有流行。芦笙舞多在节日中表演 , 以集体舞 为主。黔西北的芦笙舞除集体舞外 , 也有一人或数人表演的。有的 芦笙舞表演者能做出许多惊险的高难度动作 , 集舞蹈、杂技、体育 和音乐为一体。鼓舞也是苗族中比较流行的舞蹈 , 尤其以松桃一 带的花鼓舞最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单人舞、双 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从乐器数量看 , 则有单面鼓、双面 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 的动作热情奔放 , 被誉为 " 东方迪斯科 " 。丹寨的 " 锦鸡舞 " 也很有 特点 , 这是一种男女混合的集体舞 , 数名男青年排成数行在前面吹 芦笙做引导 , 数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妇女排成长蛇阵紧跟其后 , 沿 逆时针方向转圈 , 边转边舞。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 , 腰膝自然摆 动 , 双手则垂直放松于裙边 , 舞步舒缓有致在独具特色的服饰的 衬托下 , 整个舞蹈就犹如锦鸡觅食 ,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外 , 在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区 , 还流行板凳舞、铜鼓舞等。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舞蹈有模拟鸟类和兽类为主要特征的鸟兽舞 , 有在祭祀仪式上表演驱邪逐魔、祈福禳灾的祭祀舞 , 还有表现生产、生 活、斗争以及风俗等的民俗舞等等。其中 , 祭祀类的舞蹈占有较大 比重。如《铜鼓刷把舞》、《回旋舞》、《转场舞》等都是在丧葬仪式上 表演的。布依族舞蹈以男女共舞为多 , 表演人数大多为偶数。舞蹈 音乐以打击乐为主。道具在舞蹈中的普遍运用 , 构成了布依族舞蹈的显著特征之一。

3. 侗族

伺族舞蹈有" 多耶 "、芦笙舞、舞龙、舞狮等。" 多耶 " 主要流行于从江、榕江和黎平等地。 舞蹈时 , 或男或女 , 或男女混合 , 围成圆 圈 ,手牵手 , 踏着整齐的步伐边跳边唱 , 同时甩手为拍 , 气氛热烈。 芦笙舞由舞者自己吹芦笙伴奏 , 多为集体舞 , 人数多时可达上百人。也有的是独吹独舞。芦笙舞可以模仿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 模仿人和动物的动作 , 表现力很强。侗族中还有一种较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龙喘〃。表演时 , 青年男女分成两路纵队 , 先由外向 里绕 , 再由里向外旋 , 盘成螺圈状 , 犹如长龙迂回。舞龙和舞狮多 在春节期间举行,与其他民族的舞龙、舞狮大同小异。

4. 土家族 ' 、

土家族舞蹈最著名的是摆手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开展表演活动。这是一种集体舞蹈。表演时 , 由一善舞者带领众舞者围成圆圈,边走边舞。圆圈中央由一人负责鸣锣击鼓,起指挥和伴奏的作用。摆手舞可以表现生产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 舞姿矫健、粗犷、豪放。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也富有特色。这是土家 族宗教职业者 " 梯玛 " 主持向祖先 " 解钱 " 仪式时表演的舞蹈。分坐 舞和立舞两种 , 动作古朴。此外 , 土家族还流行梅山舞、跳马舞、龙 灯舞和蚌壳舞等。

5. 彝族

彝族舞蹈有在婚礼期间表演的 " 阿妹凯 "( 姐妹歌舞 ) 、丧礼期间表演的 " 肯合贝 "( 也称 " 铃铛舞 " 或 " 跳脚 "), 反映生产劳动的 " 撒荞舞 " 、 " 栽小麦〃以及儿童舞 " 阿西里西 " 和节日舞 " 钻龙门 " 等。同 一类的舞蹈在各地有不同节目和表演形式。例如 ," 阿妹凯〃' 就有流行于毕节、金沙、大方一带的 " 诺奢借 "( 蟋蟀舞 ), 流行于毕节、金 沙、大方、纳雍、威宁和水城等地的 " 毕叔累 "( 裹草席舞 ), 流行于威 宁、赫章一带的 " 署谷署谷谷 "( 围圈舞 ), 流行于盘县、六枝一带的 " 跳脚 " 等等。不同节目的风格也有差异。总的来说 , 彝族舞蹈的节 奏明快、粗犷刚健。

6. 仡佬族

仡佬族舞蹈有踩堂舞、酒礼舞、龙灯舞和狮舞等。踩堂舞是丧礼期间在停放灵枢的堂屋中表演。届时 , 由 3 人或 4 人分别吹芦 笙、摇铃、打钱杆、舞练刀做前导 , 边跳边唱 , 众人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舞时身体微屈 , 来回跳跃 , 并且不断变换队型。酒礼舞在 婚礼上表演 , 表演时 , 领舞者执手帕带领众舞者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 , 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 , 气氛热烈。

7. 水族

水族舞蹈主要有铜鼓舞、斗角舞等。铜鼓舞主要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等场合表演。这种舞蹈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内 容。舞者随着铜鼓和皮鼓的鼓点 , 或踏着刚劲的大步 , 或急速旋转 跳跃。场面既壮观热烈又典雅古朴。斗角舞一般由 10 个人表演 , 其 中 5 个人吹芦笙 ,5 个人吹共鸣的芒筒伴舞。另有 5 位头插雉尾 , 腰拴白鸡毛裙子的姑娘作舞伴随着节奏配舞。吹奏小芦笙者作前导领舞 , 吹中芦笙者紧随其后。这种舞蹈在开春至秧苗抽穗期间停歇。

8. 瑶族

瑶族舞蹈主要有猴鼓舞、打猎舞和长鼓舞等。猴鼓舞瑶语称 久格朗 ", 在丧礼上表演。届时 , 场中央竖一齐肩高的大木鼓 , 场 地一侧悬挂几面铜鼓。表演者模仿猴的动作不停地跳跃击木鼓 , 同时 , 一些人轮流上场敲打铜鼓助兴 , 其节奏与舞姿相合。打猎舞 瑶语称 " 孰久 ", 也是在丧礼上表演。有打熊舞 , 打猴舞、打山羊舞、 打野猪舞等 , 表现的是打猎场面。长鼓舞是一种喜庆舞蹈 , 主要表现生产劳动和制造木鼓的场面。

9. 毛南族

毛南族中也流行猴鼓舞。

( 三 ) 戏剧

在贵州这片多民族居住的土地上 , 有许多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 黔剧是贵州家乡剧 , 全省人民非常喜爱 , 黔剧《秦娘美》、《奢香夫人〉、大型歌舞剧《蔓萝花》等曾被拍成戏曲影片 , 还有花灯剧《七妹与蛇郎》等也享誉省内外。我省各地活跃着 4000多个业余艺术表演团体。其中有芦笙队、唢呐队、歌舞队、杂技队、八音队 , 还有花灯队、地戏队、傩堂戏班、布依戏班等。他们的节目和剧目大多自编自演 ,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 , 还得到外国朋友的欢迎。

贵州少数民族戏剧 , 有巫术色彩较浓的傩戏 , 有从汉族中移植过来的花灯戏 , 还有综合性较强的布依戏和侗戏。

1.傩戏

贵州好几个民族都有傩戏。傩戏大致可分为巫傩和军傩两大类。

(1) 巫傩

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均有流行这些民族中的巫傩大致可分为以黔东、黔北一带土家族、仡老族等民族中流行的傩坛戏、荔波布依族中流行的 " 生育傩储 " 和威宁一带流行的 " 撮泰吉 " 。

(2) 军傩

军傩流行于安顺市和贵阳市一带 , 是明代 " 调北征南 " 的明朝 军队带入贵州的。开始时流行于军队中 , 是一种练兵习武活动。后来逐渐变成民间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娱乐活动 , 并传入布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因不搭戏台 , 在平地演出 , 故也称 " 地戏 "; 因有宗教色彩,故也称 " 跳神 "

地戏的演出是在农历正月进行的。其演出也有酬神的性质,但是巫的成分比巫傩大大减少 。戏的剧目多为武戏 , 表演正史故事。主要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队《五虎平西》和《精忠 传》等。演出时须带面具。比起傩坛戏面具的狰狞和怪异来 ,地戏面具就显得要亲切和蔼些。

2. 花灯戏花

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 特征是手不离扇、帕 , 载歌载舞 , 唱与做紧密结合。明王朝 " 调北征 南 " 、 " 调北填南 " 后 , 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到来而逐渐传入贵州 , 并 被一些少数民族吸收 , 经过一定的民族化改造 , 成为本民族的戏曲 艺术形式。 ;

贵州少数民族中 , 流行花灯戏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 , 其中尤其以独山布依族花灯和黔东一带土家族花 灯最为有名。

独山花灯与江西的 " 采茶 " 、 "弋阳腔 " 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 并吸 收了广西壮族的彩调艺术。早期的独山花灯以歌舞为主 , 剧目有 《踩新台》和《灵官扫台》等 , 后来逐渐出现了戏剧剧目 , 如《槐荫 记》、《红灯记》和《还魂记》等。独山布依族花灯道白唱词主要为汉 语 , 同时也用布依语。

" 黔东土家族花灯系明代从江南一带传入。在原有花灯的基础 上 , 土家族民间艺术家们融入了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 分 , 形成了自已的特色。黔东土家族花灯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 民间传说。主要剧目有《征东》、《征西》、《红灯记》、《八仙图》和《关 爷点兵》等 o

3. 布依戏和侗戏

布衣戏和侗戏是贵州少数民族中流行的综合性、娱乐性、功能性更强的戏剧艺术形式。

(1) 布依戏

布依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 发源地在贵州与广西交界的册亨、 兴义和安龙等地 , 布依戏的产生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广 西壮戏的有益成分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各地情况的不同 , 布依戏 在各地形成了一定差异。册亨布依戏有演有唱 , 而兴义巴结和安 龙甘河的布依戏则取坐唱形式。

布依戏的剧目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移植汉族剧目 , 二是根据布依族民间故事进行改编。

(2)侗戏

19 世纪初 ,侗族歌王吴文彩根据汉族戏剧 ( 主要有桂戏和花灯 ) 创立了侗戏。侗戏主要有生、旦、 净、丑等行当 , 第一种行当一上场都先自报家门 , 唱时须面对观众。

侗戏班一般是一村一个 , 也有的村按族姓、鼓楼为单位建立侗戏班。侗戏班原只有男性 ,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有女演员。

侗戏剧目主要取材于三个方面 : 根据汉族传书改编 ; 根据侗族民间故事改编 ; 社会现实生活。

河北有哪些风土人情

河北的风土人情如下:

1、十大河北古建筑

十大河北古建筑,是一处称为中国古建筑的瑰宝的旅游景点。

金山岭长城位于承德市滦平县境内的燕山深处。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爱国将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官时期(1567年-1586年)提出"因地制宜"、"以险制塞"的原则,随着山势起伏而修筑,高下相间,突兀参差。长城底部全部用条石奠基,上部用青砖包砌,中间用土沙石填方,一百多座敌楼形式多样,别具一格,有方形楼、扁形楼、圆形楼、拐角楼;

有两眼楼、三眼楼、四眼楼、五眼楼、六眼楼;有平顶的、穹隆顶的、船篷顶的、四角钻天顶和八角藻井顶的,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

2、河北蔚县剪纸

据史书记载,蔚县剪纸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到现在为止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蔚县人一般把剪纸称为"窗花"。以窗花见长,“天皮亮”可说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早期当地还盛行供花鞋、荷包、枕头上刺绣用的“花样”。

后来河北武强县的木版水印窗花传入,吸取其色彩特点,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县剪纸的独特风格。蔚县剪纸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代表人物是王老赏(1890—1951)。蔚县剪纸的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也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形象。

3、石家庄丝弦

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石家庄丝弦起源于明末,流传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晋中地区东部及雁北地区。丝弦剧种按其方位不同可以分为五路丝弦,即东、西、南、北、中五路,石家庄丝弦为“中路丝弦”。石家庄丝弦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来,唱腔独特,激越悠扬,慷慨奔放。

4、河北吹歌

河北吹歌是流行于河北省的传统器乐吹打乐。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以打击乐器及旋乐器,演奏曲目大多来自传统民歌和戏曲唱腔,故名吹歌。

演奏这种吹打乐器的班社团组织有吹歌会、吹管会、吹鼓乐、吹打班、为乐会、安乐会等不同名称,吹歌会的成员,一部分是僧人道家,多在祭祀、打醮、迎神、送殡时演奏;

另一部分亦农亦艺者自由组合成各种班社,常为婚丧喜庆和过年过节时演奏,如为传统民俗舞蹈跑驴、据缸、地秧歌等作伴奏,及在农闲时演奏自娱。其中以定县子位村吹歌会和徐水县迁民庄吹歌会最负盛名。

5、沧州武术

沧州“武术之乡”,含沧州市所辖县、市。历史上人民为了反对封建盘剥和压榨沧州武术进校园,沧州民间武风益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沧州武术得以复兴与发展。

沧州武术,一向被称为“开放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沧州武术,不仅愈来愈受国人喜爱,亦愈来愈受国际重视。在国内,邀沧籍武师前去授艺讲学和派员来沧考察和习艺者,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沧州武杰编写的武术专著、相继问世达三四十种其中《八极拳》、《劈挂拳》被国家体育总局审定为规定竞赛套路推向全国,有的专著被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沧籍武杰参加拍摄的影、视片和各类拳种的纪录片达七八十部,有的武打设计者荣获白花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大河北古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蔚县剪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家庄丝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北吹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沧州武术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断渊猫卆(2022-10-07 02:44:47)回复取消回复

    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 16 广灵秧歌 广灵县文化馆 17 泽州秧歌 高平市文化馆 18 泽州县文化馆 19 平腔秧歌 陵川县文化馆 20 9 Ⅳ-8 道情戏 洪洞道情 临汾市尧都区群众艺术馆 21 10 Ⅳ-9 二人台 阳高县二人台剧团 22 11 Ⅳ-11 皮影戏 绛州皮影戏 新绛县文化馆

  • 弦久倾酏(2022-10-07 02:33:16)回复取消回复

    音乐风格有很大差异。 A. 北侗 北部地区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山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对唱、互相盘歌的形式进行。玩山歌是青年男女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