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报认识保健品(人民日报谈保健品)
本文目录一览:
吃什么保健品可以起到预防禽流感?
禽流感的卷土重来,让人们再次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作为普通百姓,如何才能在生活各个方面预防H7N9禽流感?给家里消毒、提前吃药预防到底管用吗?饮食和外出上又该注意什么?为了弄清这些问题,《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呼吸科教授晁恩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副教授苟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教授李兴旺、感染科教授蔡皓东,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教授刘又宁,以及天津药物研究院李红珠副研究员,并综合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给出的指导意见,为您提供详细的预防办法。
起居
1.六步搓洗法洗手40秒。晁恩祥教授表示,生活中的病毒和细菌种类繁多,任何抑菌洗手液都只能起到一定的抑菌作用,不能单独预防某种疾病。从保证个人卫生方面考虑,抑菌洗手液或肥皂可以加强清洁效果。世卫组织建议,在准备食物前、中、后,吃东西前,使用卫生间后,处理动物或其排泄物后,手脏时,照顾家中病人时要洗手。洗手时应对指尖、指缝、拇指进行搓洗,使用六步搓洗法,洗手40秒或以上。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互相摩擦;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互相搓洗;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互相摩擦;第四步,两手互握,互相摩擦;第五步,一手握另一手拇指,在掌心旋转摩擦;第六步,指尖摩擦掌心。
2.一周给家里做一次扫除。李红珠博士认为,目前H7N9禽流感未达到流行态势,如果不是从事接触家禽的工作,就没必要对家里进行消毒。过多使用消毒液,对环境也会造成污染。但随着气温的升高,病菌和病毒开始活跃,需要定期对家里进行大扫除,比如一周一次等。平时可以在家备上一瓶84消毒液,以备不时之需。
3.上午10点到下午3点间通风半小时。虽然很多城市的空气质量不佳,但可以选择车流量较小且阳光充沛的时间开窗。李红珠建议,最好能在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选择阳光好的时段开窗通风半小时;如果不能,也可选择在晚上下班后、车流量变小后通风半小时。
4.回家后换衣换鞋。李红珠说,这是一种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禽流感作用不大。但养成进门换鞋换衣服的习惯,可以减少灰尘与致病菌的带入,有助于保持家居环境的清洁。
5.出现早期流感症状就可去就诊。不论是中药板蓝根,还是西药达菲都无法起到预防禽流感的作用。李兴旺教授指出,达菲是一种治疗性药物,可在流感发病两天内迅速控制病情,但没有预防作用。大家不需要吃药预防流感。一旦出现流感早期症状,如咳嗽、发烧、全身肌肉酸痛等,可去医院就诊。只要在发展为肺炎之前采取正确的治疗举措,就没什么可怕的。
餐饮
1.吃肉一定要煮熟。世卫建议,吃煮熟的食物不会传播流感病毒。蔡皓东表示,禽流感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在100摄氏度的高温中,病毒1分钟内即可被消灭;70摄氏度时,几分钟便可被杀死。一些喜欢吃半生肉质的人最好改吃全熟的,烹调时保证肉质没有粉色的半生部分。
2.鸡蛋买回家洗洗。范志红指出,最好选择经过表面消毒的干净蛋,这些蛋外表经过消毒,不容易传染病毒细菌。如果选择菜市场的普通鸡蛋,挑选时不要用手直接抓,套个塑料袋再接触。无论蛋壳上有没有粪便和羽毛,接触后都要洗手;剥下的蛋壳要立刻丢进垃圾桶。另外,建议存放鸡蛋前先清洗一下,最好放到密封的盒子里单独存放。鸡蛋也要烹饪成全熟再吃,暂时不吃开水冲蛋或蛋黄不熟的鸡蛋。
3.养成良好的厨房卫生习惯。入厨之前要认真洗手,厨房里面的生熟食物分开存放,生肉和熟食要分别使用不同的案板刀具,接触过生肉、生鱼、生蛋之后要洗手、刷水池。厨房里的抹布、筷子笼等要定期高温消毒。
4.饮食多样化,均衡营养。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注意鱼虾、蛋、奶、及豆类的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深色蔬菜和水果;注意锌和铁的摄入,吃一些动物肝脏、黑木耳、干果等。多吃清淡少盐的食物,多喝水。
运动
1.坚持有氧运动。苟波说,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强身体抵抗力,推荐的运动是快走、慢跑和游泳。一些人喜欢跳舞,最好选择在公园或广场等比较开阔的地方,少去密闭的室内,如果舞伴中有感冒者最好远离。
2.运动强度中等适中。苟波指出,春天早晚温差大,运动强度不要太大,中等温和的强度最合适,即在运动后感觉稍累、气喘。也可以计算心率来测量强度,一般运动后心率最好不要超过170减去年龄的数值。
3.不要带病运动。有人觉得感冒后一身大汗可以缓解症状,其实不然。即便是轻度感冒后,也应避免强度大的运动。因为高强度锻炼,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由于运动后免疫细胞会进入休息状态,不利于抵御感冒病毒,可能令原症状出现反弹,甚至引发其他疾病。
出行
目前H7N9禽流感的感染源及传播模式尚不能确定,为了防止感染,可以在生活中选择一些更安全和卫生的出行方式。
1.外出时远离有禽类的区域。刘又宁建议,到菜市场时,应避免接触活动物,少去有生禽宰杀的集市。城市中有些广场可以喂鸽子,一些公园养有孔雀。外出游玩时,最好远离这些地点,特别是抵抗力较低的老人、小孩、孕妇等。
2.外出就餐少吃路边摊。范志红提醒,尽量不在路边摊或卫生条件差的餐馆就餐。餐具可以用开水烫一下再用。
3.出行戴口罩,骑车最好再戴上帽子。外出戴口罩是一种预防普通流感的方式,如果你已经患上感冒,这更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为了降低疾病传染的可能,在咳嗽或打喷嚏时,最好用医用口罩、纸巾、袖子、肘部遮盖口鼻,用过的纸巾在使用后尽快扔入有盖垃圾箱,在接触到呼吸道分泌物后,及时洗手。为了保护自己,在别人打喷嚏时,最好能转头避一下。灰尘中也能携带一些病菌,因此需要长时间处在室外的人,或者骑车在外的人,除戴口罩外,最好还能戴上帽子,以防头发上聚集灰尘和病菌。
4.备两双薄手套,每天出门戴一双。公共场所的扶手、门拉手、电梯按钮等都是病菌的聚集地,可以准备两双薄手套作为替换,每天出门戴一双,当晚回家清洗。
5.鸟粪沾身,最好用消毒液清洗。城市活禽少,但鸟却不少。除需要避免接触死禽外,如果外出时有鸟粪落到身上,应在回家后,在落有鸟粪处喷上消毒液,然后将这个部位放在滴入消毒液的水中浸泡一下,再戴上塑胶手套进行清洗。如果有鸟粪落在车上,也应及时清理,并洒上一点消毒液,以防万一。▲
不必非要追求无疾而终,与病共存是老年的常态
人体功能有三个拐点:25~30岁到达峰值,此后各器官、系统从结构到功能都会发生一系列衰老与退化,到60岁时衰退减速,到80岁时进一步加快。消化系统也是如此。衰老导致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老年人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了解消化系统各器官在老化过程中的特点,对饮食结构和习惯做相应的调整,可预防某些疾病发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消化系统衰老体现在七方面
《生命时报》:衰老会使消化系统产生哪些具体变化?老人应该如何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适应这一变化?
郑松柏:具体的变化及影响体现在7个方面。
口腔。随着年龄增长,牙齿松动脱落、咀嚼肌萎缩、唾液分泌减少、味觉钝化等变化,不利于食物吞咽,也会降低老年人进食的兴趣。适当改变烹饪工艺,如细切、粉碎、调味,将食物制作得细软可口,有利于食物在口腔的初步消化和吞咽。
口咽。老年人吞咽协调能力降低、吞咽反射减退,食物在咽部转运时间延长,易发生食物咽部滞留、误吸,引发吸入性肺炎,常常危及生命。因此,老年人吃东西要细嚼慢咽,尽量使头颈部保持前倾。
食管。随着年龄增加,食管蠕动功能减退,食管下括约肌张力下降,使老人易发生胃食管反流、吞咽困难、误吸等疾病。因此,老人吃东西速度要慢、食团要小;吃饭不要过饱,睡前1小时禁食禁饮。
胃。老年人胃排空延迟,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更易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包括上腹胀闷、早饱感、餐后饱胀等症状。因此,应控制油腻食物摄入,一日三餐或四餐,定时定量,不过饱;适当运动,帮助胃排空。
结肠。老年人结肠蠕动功能减退,慢性便秘高发。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每天半斤水果、一斤蔬菜是防治慢性便秘的基本措施。
肝脏。老年人的肝脏重量减轻、体积缩小,肝血流量减少,代谢清除药物的“肝药酶”含量和活性下降,药物代谢清除能力减退,易患药物性肝病。因此,老年人用药应少而精:用“必需药物”,锦上添花的药,包括所谓的“补药”坚决不用。
胰腺。老年人胰腺腺泡萎缩、胰岛数量减少,胰酶(消化酶的来源)和胰岛素分泌减少,导致消化不良和糖尿病高发。老年人出现消化不良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消化酶制剂。
表现隐匿是治疗难点
《生命时报》:老年人易患哪些消化系统疾病?
郑松柏:消化不良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上腹胀闷或早饱感、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症状。
老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60%,且与其他多种疾病关系密切。它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不少老年人因此常年频繁就诊;它也是胃癌的致病因子。胃癌和结直肠癌是老年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胃癌患病人群中,老年人占85%以上,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慢性便秘对老年人危害非常大,表现为3天及以上排便1次,且粪便干结或/和排便费力,持续3月以上。这不仅直接降低生活质量,还会诱发心肌梗死、脑出血、疝嵌顿等多种急症,应及时就医。
营养不良,即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小于18.5,会使老人免疫力降低、对疾病的耐受力减低,患病后死亡率增高。老年人消化系统老化,且多病共存,营养不良发生率远高于中青年人。
《生命时报》:临床上,老年消化疾病的诊疗和其他人群有何不同?难点在哪里?
郑松柏: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表现隐匿、不典型,这会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特别是恶性肿瘤,常常一发现就是晚期,无痛性胆道感染、无痛性肠穿孔等在高龄老年人中并非罕见。第二,易出现并发症,例如胆道感染、肠道感染极易伴发脓毒血症。第三,对侵入性检查(胃镜、肠镜)和手术的耐受性差,有时无法确诊。这些情况在高龄(80岁以上)老人中尤为突出。
《生命时报》:我国医疗界对老年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是否存在一些亟需完善的短板?
郑松柏:目前,我国缺乏“老年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指南和共识”。一方面,要加强老年消化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高诊治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老年消化病诊治共识或指南,规范各级医疗机构老年消化病的诊疗。最近几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消化学组牵头制定并发布了《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等5部专家共识,但还远远不够。
《生命时报》:在消化系统疾病防治方面,老人要注意哪些重要内容?
郑松柏:重视消化系统异常表现。如出现食欲明显减退、恶心、腹泻,2周内不缓解就要看医生。
保持合适的体重。体质指数在20~24为宜。要警惕非计划性的体重减低,这可能是由于疾病造成。
重视年度体检。年度体检是对老年人常见病进行评估,以及早期主动发现某些潜在疾病的重要途径。建议60~80岁老年人每2年做一次胃镜和肠镜,80岁以上可3~5年做一次;若发现癌前病变,应遵医嘱随访复查。
搞清人类衰老机制,还有很长的路
《生命时报》:有研究称,人类寿命的极限最可靠的结论是120岁。您是否认同?在您看来,哪些因素会影响人类寿命?
郑松柏:上述结论在老年医学界是公认的。人的寿命决定于2个因素:遗传和环境。其中,环境因素可以改变,包括自然环境、 社会 环境、 社会 经济状况、饮食习惯和结构、医疗卫生水平等。随着人类 社会 经济状况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据统计,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从1993年到2013年,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了6.2年。我国1949年国民平均预期寿命为35岁,2019年为77.3岁,平均期望寿命持续攀升,并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
但人类通过改进环境因素,其寿命到底能延长多久,仍然是一个谜,但肯定是有限的。寿命的最终决定因素是遗传,但很难改变。人类衰老机制是老年基础医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数十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离实际应用还相差很远。
《生命时报》:为了 健康 长寿,不少老人热衷购买号称有保健功能的产品,如保健食品、保健仪器、保健日用品等,还喜欢光顾 养生 馆,甚至因此被骗。您如何看待这一 社会 现象?
郑松柏:老年人想要 “ 健康 长寿”,首先要崇尚 健康 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积极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第二,要配合医生做好慢病管理,防止慢病急变、致死致残。第三,每年体检一次,重点筛查早期癌症,包括检测血液肿瘤标志物、肺部CT、胃镜和肠镜等。第四,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功能康复,主要包括运动功能康复、脑功能康复、吞咽功能康复等。
如能坚持做到这些,一般无需购买保健食品和保健器材。如果一定要买,建议咨询相关专业的医生,听取他们的意见。老年人盲目服用补品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害,使用保健器材也需谨慎,因使用不当导致意外损伤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一些老年人因购买保健品、保健器材、保健日用品、参加 养生 活动等被骗,原因有多种,一是老年人医疗保健知识缺乏,因此,要鼓励医务人员做科普宣教;二是唯利是图的不法商家伤天害理;三是子女亲友对老年人关心不够;四是老年人的 社会 支持不够。
《生命时报》:老人应以怎样的心态看待疾病?如何在追寻长寿的同时,保证生命质量?
郑松柏:衰老是自然规律,老年人要正确认识,坦然接受,积极应对。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与病共存是常态,无需因此悲观、情绪低落。 健康 老年人不是指没有病,而是指精神状态良好、生活自理能力与其年龄相适应、慢病得到有效控制、重要脏器功能指标基本正常。所谓的长寿老人“无疾而终”是不存在的,大量临床观察表明,即使百岁老人也是“有疾而终”,常见原因是感染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健康 长寿,是指在 健康 的基础上追求长寿,也就是延长有质量的生命,而不是“好死不如赖活着”。这通过积极的慢病管理、维护机体残存功能,是可以做到的。当到达生存的终末期,则无需进行“全力以赴”的抢救,舒缓医疗是一种较为人性化的选择。▲
怎样认识营养品和保健品对人体的免疫力的影响?
人身体不好,总生病的内因就是免疫功能下降,外因则是病毒感染。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是无法代替的,只有我们的免疫系统足够强大,我们才能可以抵抗大多数的疾病。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营养品和保健品食品,自称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这说明全社会都普遍关注健康问题。但您知道营养品和保健品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人体需要借助这些食品来提高免疫力?怎样使用这些营养品和保健品才是正确的吗?接下来请让我给您一些建议。
01
营养品是指什么
营养品是修补身体,补充食物摄入不足的营养成分的食物。缺钙,是因为人体对含钙食物摄入不足,主要是那些不怎么喝奶的人容易缺乏。缺维生素D,也是因为人吃维生素D食物少于人体所需营养。
02
某些营养成分的摄取则须有所控制
虽然营养素能增强免疫力,加强人体器官的生理功能。当人体缺乏“不可或缺的营养素”,是能从营养品用补充。但是当你正在吃药,怀孕,哺乳时,对营养品的使用要咨询专业医生,能否服用这些含营养素的食物,有些营养素会和某些药物冲突,影响宝宝的发育。
03
服用天然营养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彼此的相互作用。
有些营养素入药对治疗某些疾病有帮助,那些营养素主要是些草本类含有的。因此使用这类营养品会因为时间、场合和个人身体素质用量发生变化,需要在专业医生安排下服用。这一类营养品我们一般在市场上不容易接触到。
04
保健品不是营养品
保健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只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不能治疗疾病。营养品的营养素包括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适宜所有人。营养品的营养价值很高。而保健品特定保健功能注定,只适宜特定人群,且营养价值不一定比营养品高。
05
应选择有针对性的保健品
保健品能调节机体功能,增强免疫系统,适用于健康,亚健康人群。但是许多保健品并不能提高免疫力,保健效果也十分有限。你是孕妇,你需要服用保健品,请咨询医生,选择适合你的保健品。如果你生病了,需要保健品的服用,请咨询你的医生,选择什么样的保健品,每天用量是多少,要吃多久。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适合别人的保健品,不一定适合你。也许这种保健品对别人是补品,对你是废品。
06
不能盲目的选择保健产品
保健品在选材上以纯天然植物为主,必须无毒,没有速效性,更不能治疗疾病。需要注意的是保健品的生产不需要进行动物或人群实验,也不需要证实有无明显的功效,毒副作用。意味着盲目的选择保健品,就是着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07
保健品能否长期使用
很多保健品会因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失去功效,等于没吃。而且长期服用单一保健品,会特别依赖,不吃的话,免疫功能甚至会发生紊乱。因此选择保健品一定要咨询专业人员,不要别人推荐,就购买了,无限期的使用的话,人体机能有可能会异常。
08
确定产品的安全性
食物和营养是健康之本,吃得健康安全才能远离疾病。营养品和保健品的使用目的是出于保护身体机能,无法速效,长时间服用才能让人受益。这就意味着如果你购买的营养品和保健品如果安全无法保证,你就是在长期服用慢性毒药。
特别提示
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认为还行,就给我点赞吧!
如何正确认识保健食品
所以您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面对琳琅满目和形形色色的营养品、保健品,广大消费者一定要具备一些认清保健食品真相的基本知识,学会挑选合适的产品,并能正确使用它们。
保健食品的定义
2005年制定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所以说,市场上很多夸大宣传的产品,并不是真正法定意义上的保健食品。自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以来,国家对于保健食品的审批和监管都更加严格,保健食品中的伪劣产品数量已经大幅下降,但仍存在把保健食品当药品宣传,坑蒙广大消费者的现象。一些经营者往往采用“夸大功效宣传”、“虚构科学根据”、“患者现身说法”等手段,通过媒体把保健食品非法宣传成“具有治疗疑难杂症或慢性疾病作用的药品”,诱导消费者购买使用。使消费者不但蒙受经济损失,而且一定程度上还有可能会延误疾病的治疗时机。在目前这种保健品良莠不齐的现状下,应该学会购买和食用安全的保健品:
一、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要相信“疗效”、“速效”的字样
只是特殊的食品,虽然可以调节机体功能,但并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尤其是老年人,对于一些保健品虚假宣传中的“功效”非常看重,而且还有一些老年人经常将保健食品代替药品来使用,这种做法不可行,一定程度上还会延误疾病的治疗时间。尤其是一些食字号的营养品,是不能声称有任何保健作用的。
二、选择保健食品,必须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
如免疫力低下、失眠、单纯性肥胖者,可以选择相应的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减肥类保健食品;绝经妇女、老年人等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可以选择增加骨密度的保健食品;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在服用药物、合理膳食、劳逸结合的同时,可以选用辅助降血压、降血脂和降血糖的保健食品。在选购保健品时,不要盲目随着广告走,而应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每种保健食品只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对上门推销人员一定要高警惕,不要轻易购买上门推销的产品。
三、学会理性购买保健食品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营养索过多和不足都不合理,人体需求的绝大部分营养索能够从膳食中直接摄取。但一些与人体健康有很大关系的营养成分可能难以通过正常的膳食摄取,尤其是食量较小和偏食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如不补充,可能会打乱人体代谢平衡,因而需要适时补充缺乏的部分。工作压力大时,人体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容易引起身体内部的失调,也可以适度选用保健品,选用时最好请专业人士指点。服用保健食品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有可能对身体发挥保健作用。对有病的人来说,无论哪种保健食品都不能代替医生的治疗。
四、购买保健食品要认准蓝色草帽样标志和批准文号
一定要到正规的经销场所(如大型超市、卖场、连锁药房等)购买。辨别保健食品真假可以登录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网址为),在“数据查询”栏目进行相关产品的查询。
五、这样才能花钱买健康
从科学角度讲,平时注意营养合理的平衡膳食、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适时适量的运动、保持开朗的性格才是身体健康的根本保证。需要使用保健食品的特殊人群只有掌握了保健品的基本知识,才能真正做到花钱买健康。
用保健食品中所含营养成分的生理功能来宣传其“保健价值”,是很多保健食品厂家的常用手段。人体需要多种宏量和微量营养素, 前者指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后者指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等。缺乏任何一种成分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运转,甚至生病。如保健食品中含有某种营养成分,就有可能被打扮成对身体健康有“保健作用”,甚至能够,“防治某种疾病”。实际上用来购买某些保健品的钱,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购买更多的日常食品来解决这些营养摄人不足的问题。
参考资料:《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 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不知道有没有帮助到您~
吃好饭,最简单的养生法
受访专家:中国营养学会老年营养分会主任委员 张 坚
民以食为天,“吃”自古以来就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食物是生命的源泉,为我们提供生命活动最基本的营养物质。但对老年人,吃对食物更是延缓衰老进程、控制疾病发展的“法宝”。本期,我们邀请了中国营养学会老年营养分会主任委员张坚研究员 ,为老年朋友分享“吃”这个最简单的 养生 法。
多半老人蛋白质摄入不达标
《生命时报》:目前,我国老年人营养现状如何,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张坚:总体来讲,我国老年人营养状况在不断改善。衡量营养情况的指标,如低体重(消瘦)率、贫血率都在下降。但由于老龄化进程加快,高龄老人数量增加,老年慢病患者数量庞大,在营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我国老年人食物摄入相对比较单调,尤其是农村地区、高龄的老人。我们的数据显示,75岁以上老年人中的贫血率比65~74岁的低龄老人高1倍还多。
《生命时报》:您能具体讲一讲,我国老年人中哪些营养元素缺乏比较高发,会导致哪些 健康 问题?
张坚:首先是蛋白质摄入量偏低。优质蛋白较容易消化、吸收、利用,但我国老人的鱼、瘦肉、蛋类、奶制品等一些优质蛋白丰富的食物摄入量都不太够,导致蛋白质摄入偏低。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50%~60%的老人蛋白质摄入都没有达到膳食指南中的推荐量。另外,一些微量营养素,如维生素A、锌等,摄入达不到推荐量的人也较多。
营养素缺乏并不像疾病那样明显,却像蚂蚁一样啃食着我们的身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营养物质不足,会影响人的体力、情绪,使抵抗力下降;营养素缺乏,如蛋白质缺少会使肌肉减少、钙摄入不足会增加骨质疏松风险,而当骨骼、肌肉能力变差,人很容易进入衰弱状态,丧失自理能力。不仅使老人难以自主生活,还需要额外人手来负责老人的日常起居,对老人、家庭及 社会 都是巨大的负担。
综上,老人的营养改善是个非常迫切的问题,但相对各种重大疾病,营养缺乏更像是煮青蛙的“温水”,远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比疾病,营养被忽视了
《生命时报》:老年人为什么容易营养不良?有哪些主客观原因?
张坚:首先,生理上,老年人身体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如咀嚼和消化能力下降,心脑功能衰退,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反应迟钝等,这些都会影响老年人的食物摄取、消化和吸收能力,使老年人营养缺乏的风险增加。另外,老年人伴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的比例较高,身体情况比较复杂,再加上用药也会导致老人胃口变差,对膳食的需求也就更加多样。一旦老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沿用以前的用餐习惯,就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影响身体机能。
其二,市场为老年人群提供的食物类别非常有限。我们已经进入老龄 社会 ,但设施、食物供应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变。比如,我们推荐老年人吃全谷物类食品,但他们咀嚼功能、消化能力较差,需要食物更加细软。而市场上,既能保持粗粮的营养成分,又加工精细、适合老年人咀嚼能力的食物很少;而且,超市里的粗粮馒头,大多是5个一包,这种大份包装对食量不大的老人、空巢老人来说是种负担。同理,蔬菜、肉类、坚果等品类的食品也很少有适合老年人的。
其三,经济因素。老年人,特别是农村的一些老年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如果费用过高就会承受不起。目前,我们对这类老人有一定的补助,但因为是发放现金,很多老人都将它用到了他们认为“更重要”的其他方面。
《生命时报》:老人认识上的误区是否也会导致营养缺乏?老年人最常见的饮食误区有哪些?
很多老人寄希望于某种食物或者某种营养素,期待某个“特殊物质”能起到神奇的功效,却忽视了每天都在吃的真正的食物。很多老人宁愿一天花上几十、上百块钱吃各种补充剂,也不愿意、不舍得一天花三四十块钱,买点优质的食材。
《生命时报》:当前,医院里的营养科是否切实对改善老年营养情况起到积极作用?如何促进专业营养知识融入百姓生活?
张坚:国家规定三级以上医院要设置营养科,这是对营养工作的极大促进。三级医院营养科主要服务对象是患者,特别是住院患者,其中一大部分为老年人,尤其是病况较严重的。营养科更多是为他们提供特殊的医用食品,用以应对治疗、恢复期的特殊身体状况,对患者整个愈后有很大促进作用。
但是,这部分人毕竟在老年人中占比较低。有调查显示,从全国范围看,70%~80%的老人初次就诊在社区医院。若这时为他们提供基本的营养支持,可能并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老人也只要进行一些很小的改变,就能够避免因营养缺乏导致机能衰退,甚至患病,减少照护成本。这无论是对老人、家庭,还是 社会 ,都会带来很大获益。为此,我们一直在推动落实这一想法,日本等一些长寿国家也正在尝试这一方案,但就目前来讲,这一设想仍在 探索 阶段。
吃好饭比吃补品重要多了
《生命时报》: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可以通过哪些简单好用的指标或方法及时发现营养不良?
张坚:体重变化情况。老年人应保持相对平稳的体重水平。进入到老年期,不管原来是否肥胖,都不主张快速减重,更不主张以严苛节食的方式减重。而相对瘦弱的老人更应保证充足的食物摄入。一般来讲,不明原因的消瘦可能意味着营养不良或重大疾病,一旦发现应及时就诊。
《生命时报》:生活中,老年人如何吃好一日三餐?
这些基本点做好了,就应该问题不大。如果想进一步改善营养情况,可自学营养知识,如膳食指南,或上正规渠道的课程,或咨询营养师等。
《生命时报》:存在吞咽障碍的老人,饮食上应注意哪些原则?
张坚:有吞咽障碍的老年人对食物的黏度、稠度都有特殊要求,要比日常的食物更加细腻,通常需要做专业的评估,以确定什么样食物状态更合适。有吞咽障碍问题的老年人往往会营养摄入不足,需要一定的营养补充剂,包括蛋白类、微量营养素类。建议到医院看营养科的门诊,请专业医师给予指导。
《生命时报》:老年人如何理性看待各类保健品?
张坚:保健食品不同于我们日常吃的食物,主要强调具有某方面的功能,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成分的含量会远高于普通食物。但按产品推荐食用量,保健食品所含相应营养素与我们一日三餐食物中的相比还是少得多。而且,单次、大剂量摄入某种营养素,其吸收率并不高,相比之下,一日三餐的饮食能帮我们更好地吸收营养物质。因此,保健品只是补充,要保证营养,最重要的还是调整好饮食结构,把饭吃好。在此基础上,再针对自身的 健康 问题,目标明确地选用。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老年人过于依赖营养补充剂,一次吃很多,这是非常危险的。营养素的摄入也是有上限的,我们叫“安全水平”,超过这个水平,可能会有一定的毒性,同时,还会干扰其他一些营养素的吸收,反而会造成另外一些营养素的缺乏。因此,老人如果确实需要补充,应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不要道听途说。饮食讲求均衡,并不是某种成分有功效,就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