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付儿科研究所医院领导(北京首付儿科研究所)
本文目录一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重点科室
首都儿科研究所(原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呼吸研究室(科)创建于1958年,1960年成立呼吸病房,1975年发展呼吸专业并建立呼吸功能室,并开展急性呼吸衰竭的呼吸器治疗,1980年成立哮喘专业门诊,1984年开展反复呼吸道感染(RRI)及免疫治疗门诊。1985年与国内协作组合作,牵头正式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1992年成立哮喘防治、教育中心。首都儿科研究所呼吸科目前为我院重点科室。
1986—1988年在国际儿童基金会(UNECF)资助下,在分布于我国南、北、中部的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小儿肺炎流行病学的调查,并引用WTO的病历管理方法结合我国情况建立一套有我国特色的管理方法,开展小儿肺炎的防治工作,1986年在山西稷山县进行的肺炎监测中,发现流行性喘憋肺炎流行,并证实其病原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为此后该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2000年12月,我所申请获得“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支持的重点呼吸学科;2002年,呼吸科正式组建国内第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儿科门诊呼吸治疗室,在为患儿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探索我国呼吸治疗医师的培养方向。同年成立了纤维支气管镜室,用于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科研方面:呼吸科与临床实验室、高科技实验室等合作,在呼吸道疾病病毒监测与检测的研究方面,取得多项突破。2003 年2月成立了北京市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治疗中心,此项目得到北京市政府的资助,为北京市重点扶植的学科。 是医院重点专业,由国内知名专家和中青年业务骨干组成。学科带头人马继东主任医师,任中华小儿外科学会委员、北京市产前诊断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等。我们发扬医疗、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优势,使本专业保持在国内学术界的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临床治疗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新生儿外科是小儿外科领域唯一以年龄为依据划分的专业,病种几乎涉及各个器官系统。其工作重点是对于各种先天性畸形的诊治。典型疾病包括:食管闭锁、先天肥厚性幽门狭窄、十二指肠狭窄、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巨结肠、直肠肛门畸形、胆总管囊肿、脐膨出、腹裂、膈疝、部分泌尿系畸形、运动系统畸形及各种发生于胚胎期的肿瘤等。以上绝大部分疾病经过治疗可以得到康复。 姓名:卢平
性别:男
职称:药师职务:党委书记、副所长
职责范围:主管党、工、团、老干部全面工作及人事科工作。
联系方式:85628364
工作经历:
1973.6-1985.1 北京宣武医院 药士
1985.1-1987.10 北京宣武医院 团委书记
1987.10-1993.1 北京市卫生局 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
1993.1-2000.7 北京儿童医院 副院长
2000.7-2003.11 北京市卫生局机关服务中心 副主任
2003.11-2006.2 北京卫生技术发展服务中心 主任
2006.2-2006.6 首都儿科研究所 所长
2006.6-至今 首都儿科研究所 党委书记
发表论文:
1、《关于用于SARS病人呼吸机消毒问题的探讨》-《医疗装备》杂志2003、7
2、《关于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机制的思考》-2004.8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年会论文集
3、《构筑现代医院UPS安全供电保障体系》-2004.8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年会论文集
4、《关于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9
5、《建立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后勤服务体系》-2005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年会论文集
6、《医院安全用电解决方案概论》-2006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年会论文集
获得奖项:
1986年 北京市优秀团干部
1991年 北京市迎亚运工作个人一等功
2001年 北京市绿化工作先进个人
2003年 北京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社会团体兼职:
中国社区卫生协会 常务理事
中国医院协会后勤专业委员会 副秘书长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儿科医学(中青年)研究奖励基金管理委员会 委员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协会 理事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医院行政后勤管理学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医院建筑学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市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常务理事
北京中医药协会 常务理事
北京市科研院所企业文化研究会 副会长
北京医药卫生文化协会 副会长 姓名:范茂槐
性别:男
职称:主任医师职务:所长、党委副书记
职责范围:主管行政全面工作,分管院办公室、财务科、药事委员会工作。
毕业学校:首都医科大学(大学)
北京大学国际MBA(硕士)
联系方式:85628362
工作经历:
1974—1977 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学习
1977年12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外科 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
1989-2006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副院长
1995-199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党委书记
2006-至今 首都儿科研究所 所长、院长、兼党委副书记、主任医师
发表论文:
第一作者8篇、第二作者5篇、第三作者9篇。
获得奖项:
参与“小儿漏斗胸手术方法的临床研究”——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参与“小儿胸壁器械的研制”——北京市卫生局技术改进二等奖
“小儿损伤性乳糜胸的外科治疗”——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优秀论文奖
“两期手术治疗高位隐睾症”——医院临床科研二等奖
“浅谈医院品牌建设与声望”——中国现代医院管理杂志优秀论文奖
社会团体兼职:
北京医学伦理学会医院伦理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编委
北京市扶助贫困儿童健康就医基金会 理事
北京医学会 理事
北京医院协会行政管理委员会 主任委员
北京市医药卫生界海外联谊会 理事
北京医师协会 常务理事
北京科研院所联谊会 副会长
北京市卫生经济学会 理事
北京市卫生经济学会 副会长
北京医药卫生文化协会 常务理事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 编委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医院控烟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健康杂志 理事
北京市儿科研究所的研究所实力
目前国济儿科研究所在职人员共52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29人、初级职称8人、其他2人;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11人、学士学位2人、大专毕业16人、中专毕业12人、其他3人。
目前国济儿科研究所根据专业研究方向不同分为8个科室:1)微生物免疫室 、2)病毒研究室、3)免疫学研究室 4)中心实验室(白细胞研究室隶属于中心实验室)、5)呼吸功能研究室及儿童哮喘防治中心、6)纤维支气管镜诊断治疗中心、7)临床营养研究中心、 8)放射免疫中心
学术带头人北京市儿科研究所是一所综合性儿科临床基础研究机构,隶属于北京国济儿童医院管理;是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同时为教育部--省部共建儿科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1、江载芳教授:原中华儿科学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儿科杂志主编,国际儿科学会执行委员和亚洲儿科学会执行委员,任2001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3届国际儿科会议主席。曾任北京儿科研究所所长。小儿呼吸及结核专家。北京市突贡专家。博士生导师。
2、李仲智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北京市突贡专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兼儿科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杂志主编,小儿外科学会心胸学组组长,临床小儿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小儿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
90年从美国威斯康辛儿童医院学成归来,他把研究方向定位在“小年龄、低体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这一世界难题上。通过多项围术期的实验研究成功地提出了“双片法加宽右心室流出道”及“传导危险区浅缝法”,打破了婴幼儿先心病合并肺炎、心衰的手术禁区,制定了合理的围术期治疗方案,提高了手术疗效。并因此荣获北京市2003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1999年获北京市科技局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年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人先后主持《北京市科委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71474)》、《科技部国家科学研究项目(2003DGQ1D001)》、《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重点学科项目(首都ZD199813)》、参加卫生部《八五攻关项目》研究项目。在各类期刊上发表了30余篇医学论著。主编及参编了《小儿心脏外科学》、《实用小儿外科手术图解》,《小儿实用外科学》、《小儿门诊外科学》等医学专著。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和硕士12名。
3、刘浩然研究员: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北京市突贡专家。曾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兼儿科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华儿科学会委员和呼吸学组组长,小儿呼吸及细菌感染性疾病专家。
4、楚兰菊教授:现任中华儿科学会主任委员。小儿风湿病专家。
1、刘浩然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主要从事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小儿结核感染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2、楚兰菊教授:硕士、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儿心脏外科、尤其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及分子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
3、杨永弘研究员: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主要从事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病原学及耐药性研究。
4、刘玺诚研究员:硕士生及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科呼吸疾病的诊断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5、申阿东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尤其是对B组链球菌的研究贡献突出,曾获得北京市科学进步三等奖及中华医学奖二等;近年致力于对小儿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的基因诊断及耐药分子流行病学、基因分型研究。
6、齐可民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营养临床与基础研究,重点在儿童肥胖、脂代谢、Ω-3脂肪酸与脑发育和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关系、儿童铅中毒。
首都儿科研究所怎么样?
简介:首都儿科研究所(Capital Institute of Pediatrics)是一所以医学基础研究、儿科疾病发病机理研究、儿童保健为重点,承担有医疗、教学和预防任务的应用医学研究机构。 研究所前身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是新中国第一家儿科医学研究所。1983年改隶北京市,1984年开设门诊,1986年建立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1993年,在京郊顺义区组建“北京市医用生物制品中试基地”。 截至2014年6月,研究所及附属儿童医院占地面积43.15亩,科研医疗建筑面积38074m;有员工1400余人,已培养博士、硕士300余人 。
【急求!!!】北京与上海这几所儿童医院哪所最出色???
首都儿科研究所是新中国第一家儿科研究所,也是唯一的国家级儿科研究所。
首都儿科研究所的首任所长是被称为中国儿科奠基人的诸福棠院士,也是儿科学界的第一位院士。
首都儿科研究所的首任副所长是被称为中国儿童保健事业创始人或奠基人的薛沁冰研究员。
首都儿科研究所病毒实验室是迄今国内对于呼吸道病毒研究最为全面的实验室。
赵锦铭研究员于1988年10月被选为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以后该学会连续换届改选五次,他连续当选该学会5届委员,而且在退休2年后还被选为常务委员。2005年换届改选时,按中华医学会组织法条例规定,连任委员不得超过三届,可是他当时已连任4届了,并当上委员,这也是医学病毒分会除赵铠院士、洪涛院士外唯一的一个无任何行政职务的人任委员如此长的时间。
1975 年由张璇领导的0-7岁九省市城市及农村儿童体格发育调查,体格调查至今以每十年一次进行着,其调查出的结论成为国家法定的中国儿童生长发育标准。
病毒实验室王之梁于60年代中期从毛细支气管肺炎分泌物中培养分离出北京地区第一株合胞病毒毒株,从而证明了合胞病毒是婴幼儿毛细支气管肺炎的主要病毒病源。
细菌室曹玉璞成功培养出我国第一例人肺炎支原体。
80年代初开始的小儿哮喘研究,现在已成为全国小儿哮喘防治的领头羊。
李家宜在结束了中毒性消化不良研究后,1977年接受卫生部妇幼司的委托,牵头组织全国几市开展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调查,并制订出心肌炎诊断标准,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戴耀华、朱宗涵等是文革后我国第一批儿科学研究生。
陈博文研究员现任首都儿科研究所卫生与发展研究室主任。1997年从加拿大回国的陈博文不仅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还带回近260万元的国际合作项目“促进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策略计划”,成为北京市卫生系统第一个从国外带回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的留学人员。
朱宗涵、戴耀华等主编的《灾难儿科学》是我国第一本灾难儿科方面的专业医学著作。
首都儿科研究所病毒研究室在国内首先确定了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儿科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最重要的病毒病原,是严重危害不同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婴幼儿健康的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的病原,并对我国流行的RSV毒株进行了分子水平的研究。
首都儿科研究所团委出版的团刊《首儿新声》,是北京市卫生局所属科研院所中第一份团刊。
首都儿科研究所的“中试基地”和“首儿药厂”全国儿科界第一家集科、工、贸为一体的现代科技企业。
首都儿科研究所张璇研究员是我国建国后第一批留苏科研人员。
董声焕研究员历时二十余载研制的用于治疗和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天然高效肺表面活性剂----“珂立苏”2006年获得国家药监局下发的Ⅱ类新药证书,2007年他还被授予匈牙利佩奇大学“荣誉博士”称号。“珂立苏”--------------这也是我国儿科学界内第一个此类物质。
北京儿研所的具体位置在哪
北京儿研所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雅宝路2号。
首都儿科研究所是一所以医学基础研究、儿科疾病发病机理研究、儿童保健为重点,承担有医疗、教学和预防任务的应用医学研究机构。
截至2014年,研究所及附属儿童医院占地面积43.15亩,科研医疗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195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成立。
1983年,研究所改隶北京市,1984年开设门诊,1986年建立附属儿童医院。
2005年,附属儿童医院获批成为北京地区儿内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
2010年,研究所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取得了临床医学(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首都儿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