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豆信息 > 正文

大豆信息

学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学考历史必背知识点2022高中)

hacker2023-01-06 05:30:41大豆信息114
本文目录一览:1、学考历史知识点2、历史学考研有哪些必背知识点

本文目录一览:

学考历史知识点

随着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高中会考的成绩的地区也越来越重要,那么学考历史有哪些知识点呢?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学考历史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学考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孔子观点:思想的核心是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观点: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本善”。

荀子观点: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张“性本恶”。与孔孟相比,增加了法治的内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

为了推广儒学,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此后,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理学:

南宋:朱熹,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其著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离经叛道”的李贽,自称“异端”,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共同观点:反对君主专制独裁,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主张“经世致用”,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学考历史知识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而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已有的美德。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文艺复兴“文学三杰”:薄伽丘,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但丁,长诗《神曲》;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

德意志的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主要思想: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就可以得救;②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影响: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

法国:(领袖)伏尔泰——君主立宪、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峰,之后,又传播到其他国家。

启蒙思想的进步意义:①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②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③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学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春秋时期,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作出“楚辞”体,又称“骚体”。他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称为“赋”。东汉的张衡代表作《二京赋》,是汉赋中的佳作。

唐朝的诗歌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等;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词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著名的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多情自古伤离别”出自柳永的《雨霖铃》,“花自飘零水自流”出自李清照之手。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辛弃疾的作品表达了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到元代,有元曲。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的短篇小说称为传奇;宋代说话艺术盛行,编出了许多话本,供说书人做底本;明清时期,小说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在众多的作品中,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四大名著)长篇小说最为著名。此外,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汉字:源于图画,至商代形成完整体系。演变脉络: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魏晋的楷书具有定鼎之功,王羲之贡献最大。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

草书具有审美价值,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 ,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也备受世人喜爱。

历史学考研有哪些必背知识点

第一部分史前时代★

(1)对于旧石器、新时期时代的分期大家要知道,同时重大史学价值的遗址发现,如北京人遗址、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是本章出题的重点。

(2)关于远古社会的传说以及相关内容也有出选择题的可能。氏族公社虽然在新大纲中删掉了,但也可能出名词解释题。中国古代社会的传说如果要考查的话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题。

第二部分夏商西周★★

(1)夏、商、西周三族的起源发展,夏、商、西周朝代更替的过程、背景、影响,这部分大家了解一下;

(2)三个朝代国家制度的架构,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涵盖了政治方面的分封制、宗法制、一系列的礼制(周公制作"礼乐"),经济方面的井田制、"工商食官";

(3)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尤其是甲骨文、金文;对这一个时期的文化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如二里头文化要重点掌握,可能以名词解释的方式出题。

(4)分封制、宗法制很容易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考查。

(5)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其灭亡的过程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

第三部分春秋战国★

(1)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是出题重点,大概了解一下这个发展过程就可以;

(2)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有哪些,他们的形成过程大概要了解一下,出来选择题大家要能分辨清楚;

(3)春秋战国时代的改革与变法是比较重要的,每一次变法的时间、内容、意义要掌握。这部分极易出名词解释和论述题;

(4)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是比较重要的。这个时代的百家争鸣,九流十家、儒家、孔子的思想,著作等细节知识要扎实掌握这是重要的知识点,很容易被考查到,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基础知识,无论考不考都是要弄清楚的。

第四部分秦汉★★★★

(1)掌握秦朝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及为巩固国家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了解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的历史意义;

(2)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重点知识,要识记整个背景、内容、意义,并且要知道如果出现名词解释应该怎么来解答。

(3)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是非常重要的,他统治时期奠定了西汉强盛的基础,掌握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一系列改革以及西汉政权的强大。

(4)西汉的统治危机要了解;王莽改制的背景、内容、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都要掌握,很可能出论述题和名词解释;

(5)刘秀统治时期的政策要识记;光武中兴要掌握。东汉后期的外戚与宦官之争以及党锢之祸。

(6)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以及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可能出选择题;

(7)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进步可能出选择题,这些都是基础知识,要掌握扎实,不能在这种题上失分。

(8)汉代的服役制度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9)掌握陈胜、吴广起义以及黄巾起义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10)理解秦汉时期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第五部分魏晋南北朝★★★

(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重要战役及战役后的政局变化。

(2)了解曹魏的政治、经济改革,如九品选官制、曹魏屯田等重要措施。

(3)了解魏蜀吴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注意孙吴对江南地区的开发等事实。

(4)要了解曹操其人以及他的用人思想。

(5)了解诸葛亮以及对他做出客观评价。

(6)了解西晋的建立以及统一全国的过程

(7)掌握太康之治、八王之乱、门阀制度、淝水之战、祖逖北伐、"王与马,共天下"等知识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族问题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上。兵制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制度,比如府兵制度,就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很重要。孝文帝改革是重点知识,无论是材料分析还是论述题都容易考到。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容易出选择题,要掌握基础。

第六部分隋唐五代★★★★★

(1)了解隋朝建立的过程及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

(2)贞观之治的时间、内容、影响要识记。

(3)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政策要掌握。要对武则天做出客观的评价。

(4)安史之乱是考查的重中之重,论述题容易出,它的背景、内容、影响要全部掌握,而且答题的时候要做到全面,最好是根据不同的教材来整理答案。

(5)藩镇割据也是重点,要着重掌握。

(6)两税法是唐朝时期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措施,它的背景、内容、意义要反复记忆,非常重要,出论述题的可能性最大。

(7)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是重要内容,这里的民族关系比较复杂,最好整理成表格的形式,这样看起来比较清楚也容易识记。

(8)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可以大概了解一下,不是重点内容,可能以名词解释的形式来出题。

(9)能够根据史实对五代十国的人物如冯道做出评价。

(10)掌握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并能做出评价。

第七部分宋、辽、西夏、金、元★★★★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评价是历年出题的重点;

(2)科举制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3)元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贡献;

(4)澶渊之盟、隆兴和议、宋元理学、耶律楚材容易出名词解释。

(5)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是重点中的重点,容易以名词解释和论述题的形式考查。

(7)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内容,是选择题的命题重点。

(8)宋元时期的社会矛盾和主要的农民起义要了解一下,很有可能会出名词解释和选择题。

(9)宋元时期,封建经济发展,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经济基础;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以及元的统一,都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政治条件。这些都是宋元时期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掌握。

第八部分明清(鸦片战争前)★★★★★

(1)明太祖的重典政治以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重点,可以作为论述题来考查。一定要做到识记全面,不能有漏答的现象,所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都要记住,要做到全面,详细。

(2)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要熟记,这也是考试的重点,往往会出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

(3)东林与复社以名词解释来做准备就可以了。

(4)明末农民战争可能出现选择题和名词解释,战争的领导者以及几次重要的战役要了解。

(5)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不是考查的重点,可以略看。

(6)康熙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贡献,康乾盛世是怎么出现的都是重点。

(7)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表现内容比较多、而且零散,经常会在选择题中涉及到。

(8)明清的文化特点、代表人物及著作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

(9)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是很重要的制度,往年很多学校出过题。但今年大纲中这部分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明清的国家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等都需要考生掌握清楚。

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最有可能出论述题,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题,要自己整理好答案,不能有漏写的情况。很有可能会问清代的疆域是如何奠定的?这就需要从很多方面来回答!比如平定准格尔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等。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出论述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

初中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下面是我整理的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 文化

1.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以“万岁山”作为全城的中心点。城中心的紫禁城(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蜓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3.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 总结 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4.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总结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记录了我国手工业成就。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 百科 全书”。

5.明朝末年,徐光启关于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 方法 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的著作《农政全书》。

6.明清时期,古典小说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

7.明朝中期的《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

8.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清朝的闭关锁国:

原因:清朝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政策,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当时西方的殖民统治者正向东方扩张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表现: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 其它 港口。

评价: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朝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初中历史知识点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一: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了汉朝,都城在长安。汉武帝在位时,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二:汉武帝下诏求贤,著名学者董仲舒被举荐上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并在长安兴办“太学”招收“弟子员”。

三:汉武帝为巩固统一的 措施 和作用:

A, 措施 :1,思想上:尊儒术兴太学。 2,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还采取有力措施,取消了一些王,侯的资格。3经济上,整理财政,规定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有国家垄断经营,私人不得铸造货币和经营盐铁。

B:作用:有利与国家的统治,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四:汉武帝开发边疆(武功):1,打败匈奴,设“河西四郡”2,重设郡县,加强对五岭以南广大地区的管理。3。把西南夷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

张骞通西域

一: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二: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国,进攻匈奴。

三: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丝绸和铁器,铁器制作和打井技术传如西域。骏马, 魔术 ,胡桃,胡萝卜等传入内地。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1.背景: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目的: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巩固沙皇统治。

3.领导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4.内容:

(1)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高价)钱赎买这块份地。(体现了这次改革的实质:是对农民的一场剥削与掠夺)

5.性质: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意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7.局限性: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二、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日本面临幕府统治危机和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入侵)(内忧和外患)

2.时间:1868年开始

3.领导者:明治天皇

4.内容:(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 教育 。

5.性质:是明治天皇政府实施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b.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7.局限性: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2.主要标志: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促进了电力、石油的利用)

3.领先于世界的国家:美国和德国

4.主要发明:

(1)新电器:灯泡(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电动机等。

(2)新机器:内燃机(卡尔·本茨发明)、电动机。

(3)新通讯: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4)新交通工具:电车、汽车(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发明),飞机(美国莱特兄弟发明)。

5.影响:

(1)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各国发展不平衡。

(2)政治: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初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梳理归纳

★ 初中历史考复习必备知识点

★ 初中历史必考内容知识点

★ 初中历史必考内容总结归纳

★ 初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 人教版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初中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

高考历史不好复习?其实高考历史知识点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要么是时间,要么是因果关系,把这些关系捋顺了,瞬间就明了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1

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01.王位世袭制: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02.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03.军功授爵:

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进行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04.皇帝制:

秦统一六国后,确立皇帝至高无上原则,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05.士族制度:

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

06.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续沿用并使之完备。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国家政府工作效率。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使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07.行省制: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08.八股取士:

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的见解;文体死板地分为八个部分。八股取士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人,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2

古代著名的改革

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0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02.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03.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3

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0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03.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文化 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03.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05.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06.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07.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考历史重点必备知识点

★ 高中历史考试必备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高考常考的知识点

★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 高中会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与复习方法

★ 高中历史经济生活中常考知识点

★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

★ 高中历史高考考点知识点

★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知识点

学业水平考试是我国普通高中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国家指导下以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考核内容,那么历史有哪些知识点是需要你理解掌握的呢?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

l.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1)条件:

客观条件: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主观条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2)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十月革命及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布列斯特和约》;共产国际的成立。

(3)历史意义: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1)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

(2) 措施 :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军事胜利。

3.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2)苏联的成立:1922年成立,1924年第一部宪法生效。

4.巴黎公社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的联系和国际影响的比较

结果:①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了,因为当时法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在思想上、政治上还不成熟,革命只限于巴黎,未得到农民的支持,不能从根本上摧垮资本主义制度。②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了。因为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表现出较强的落后性,俄国资产阶级也表现出政治上的软弱性,工人阶级在斗争中接受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组织性、战斗性。

国际影响:①巴黎公社革命未能开辟一个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新阶段,其后的工人运动并未继承巴黎公社武装夺取政权打碎旧国家机器的传统,而是以合法斗争和经济斗争形式为主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发展,工人的经济政治状况有所改善。②十月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纪元的开端。由于“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受到严重削弱,各国阶级矛盾激化,加之十月革命的鼓舞,因此形成了战后初期无产阶级斗争的高潮。

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一、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②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③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二、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准备:(1)组织准备: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借此发动组织群众。(2)理论准备:洪秀全把西方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撰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号召群众起来推翻清朝统治。(3)实践活动: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组织拜上帝会,发展会员,并逐步形成了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六人的领导核心。

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金田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2)东乡称王: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3)永安建制:1851年秋,太平军攻占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初步建立政权。(4)定都天京:1853年初,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三、《天朝田亩制度》:(1)颁布: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后颁布的革命纲领。(2)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②规定土地的分配原则和分配 方法 ,即“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与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③规定产品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方法,即“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3)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加之当时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作保证,因此,根本无法实施。

四、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1、北伐:目的:推翻清政府统治。时间:1853年。将领:林凤祥、李开芳。战果,北伐军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牵制了敌人兵力,为太平天国东征、西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失败主要原因:太平天国战略失误,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

2、西征:目的: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时间:1853—1855年。将领:赖汉英、石达开。战果:1853年,西征军夺取安徽、湖北重镇,然后进入湖南。1855年,石达开率西征军在鄱阳湖口大败湘军,然后进入江西,攻占了大片土地。

3、东征:目的: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时间:1856年。将领:秦日纲。战果:1856年秦日纲率东征军夺取扬州、攻破江北大营,又同石达开会师再破江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五、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

1、天京变乱:⑴、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领导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革命的进取心减退,腐朽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⑵、经过:1856年秋,先是韦昌辉杀了杨秀清,继而韦昌辉被处死。接着石达开率领精锐部队出走,后来在四川大渡河全军覆没。⑶、影响: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洪秀全大胆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担任军事指挥,先后封他们为英王、忠王;又封洪仁王干为干王,朝政。

3、太平天国的防御战:破江北大营: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跨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同年,他们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再破江南大营:1860年,他们又再次合力打破江南大营,李秀成率军东征,一直打到上海近郊。安庆保卫战失败:1861年,安庆陷落,次年陈玉成被俘,英勇就义。

4、太平天国的失败:(1)时间:1864年。(2)标志:天京陷落。(3)失败的原因:从主观方面说,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二是战略上的失误。从客观方面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对太平天国进行联合绞杀。(4)教训:太平天国的失败充分说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5、太平天国运动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它的功绩有①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②在反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外来侵略的任务。③同中国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在思想上、组织上都高出一筹,是中国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④太平天国后期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方案。⑤太平天国运动同波斯、印尼、印度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

政治影响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馀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後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後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馀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思想影响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 文化 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於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後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经济影响

此外,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後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於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社会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辛亥革命虽然常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当时中国其实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转投向革命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

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才使传统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

辛亥革命对於十八世纪后的人口剧增,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略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猜你感兴趣的:

1. 2017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知识点

2. 2017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3. 学考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

4. 2017高中历史学业水平知识点

5. 学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孤央并安(2023-01-06 16:15:19)回复取消回复

    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初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梳理归纳 ★ 初中历史考复习必备知识点 ★ 初中历史必考内容知识点 ★ 初中历史

  • 酒奴长野(2023-01-06 07:08:33)回复取消回复

    等。“多情自古伤离别”出自柳永的《雨霖铃》,“花自飘零水自流”出自李清照之手。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辛弃疾的作品表达了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到元代,有元曲。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的短篇小说称为传奇;宋代说话艺术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