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军事新闻 > 正文

军事新闻

商州区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商州区水灾)

hacker2022-06-09 03:40:28军事新闻72
本文目录一览:1、评估地震风险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构建分区分级防震减灾体系[,,]

本文目录一览:

评估地震风险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构建分区分级防震减灾体系[,,]

地震风险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从地震风险的自然属性看,地震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虽然地震发生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具有某种规律性。人们可以在深入了解地震发生规律和灾害形成条件的基础上,评估地震风险发生和影响程度的可能性; 而从地震风险的社会属性讲,虽然地震灾害的发生无法避免,但人类可以通过减少受灾体的数量和增强对地震风险的适应和承受能力 ( 如防灾、备灾、抗灾和救灾等能力的提高) ,降低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危害程度,从而减少地震风险。近年来国内外的地震风险管理与减灾实践表明: 在人类无法控制强震发生、甚至还不能完全准确地对地震风险进行预测和预警的条件下,通过对地震风险的综合评估,编制不同空间尺度的地震风险分布图,辨识高风险区,不但可以为各级政府更为有效地指导防震减灾提供科学依据,而且也可以更有效地为规划社会经济发展、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建设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区域环境评估、确定区域地震灾害保险费率等方面提供决策技术支持,从而保障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一) 研究编制地震风险系列区划图,划分防震减灾区

1. 研究编制地震风险系列区划图

我国处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交会部位,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相互挤压,使中国大陆现今活动性增强,聚集了发震的能量。同时,在中国大陆表壳发育了一系列活动性构造体系,在其活动性更强的特殊部位,主要是活动性断裂带,便可能使能量释放,导致地震发生。构造的差异性决定了地震分布的不均一性。另外,构造的差异性,导致地貌条件和水文系统、生物系统和局地气候变化,进而导致和影响了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造成灾害损失的地区差异性。为了反映地震和地震灾害及受灾体等分布的区域差异,需要以活动性构造体系、构造活动性和社会经济分布的地区差异性为基础,研究编制地震危险性、地震危害性、地震风险性、防震减灾能力、地震次生灾害等各种类型的区划图,以指导防震减灾的区域针对性。

地震风险系列区划图是反映区域地震危险性、危害性、风险性和重大承灾体分布、防震减灾能力等区域差异性的图件,是制定国家与地区防震减灾预案和指导地震应急行动的基础图系,主要包括: 地震危险性区划图、地震危害性区划图、地震风险区划图、地震次生灾害区划图、地震灾害深度区划图与地震风险对GDP 的影响程度区划图、地震伴生灾变区划图、防震减灾能力区划图、防震减灾目标区灾害等级区划图

防震减灾目标区等级区划图是制定国家及地区防震应急预案和分区分级对策最重要的基础性图件。

2. 划分防震减灾区

根据地震系列区划研究,我们将中国划分为七个防震减灾区。

这七个地区,无疑是我国需要开展防震减灾的地区。但是,这七个地区面积都很大,而且地震活动程度因地而异,差异性很大,因此为了突出重点,合理利用防震减灾资源,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析和区划研究,从中圈定出重点防震减灾区。

( 二) 评估地震风险等级,圈定防震减灾重点风险区

1. 研究社会可接受地震风险程度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没有能力阻止地震的发生。破坏性地震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进行地震监测预报,增强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提高区域防震减灾能力,采取有效的地震应急行动等措施,当然会减少地震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另一方面,任何一项减灾行动都是以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为代价的,如果处处盲目过多的提高设防标准来防止可能会发生 ( 也可能不会发生) 的地震灾害,必然要增加、甚至成倍增加造价; 任意的提高地震应急等级,扩大应急行动范围,由于“小题大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可能比地震灾害本身还要大,给国家和地区、个人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而且还易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此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先客观、深入地研究地震活动规律,科学评估地震灾害损失,在既能保证地震安全和又可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之间进行权衡,根据社会对地震灾害的承受能力确定合理的地震设防标准和地震应急等级规模,才能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如何既要保证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到一个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之下,又要使减灾投入不致过大而 “成灾”,就需要首先对区域安全可接受地震灾害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制定协调适度的防震减灾规划和地震应急计划,以使地震灾害损失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地震灾害,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超过一定限度,势必对人类心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造成一定威胁,这个限度我们称之为不可接受灾害损失程度,主要包括不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和不可接受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率。

区域不可接受地震灾害程度是遴选防震减灾重点风险区的重要指标。中国是个多震的国家,许多地区或大或小都可能遭受地震侵袭。有些地区地震震级、烈度很小,有震无害; 有些地区虽然有害,但震害损失在社会可接受范围之内。我们认为对这些地区应该进行常规性的防震减灾,但不一定开展社会总动员的大张旗鼓的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行动。因此有必要改变过去那种主要根据地震震级、烈度决定是否开展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行动的习惯思路,变更为主要根据社会可能遭受的地震风险的大小去决定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行动的新思路。

为了将这一新的理念落到实处,不仅需要监测预测地震的震级烈度; 不仅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作为地震灾害预防的依据; 而且还要研究社会承灾体的价值和易损性,评估可能遭受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小,研究社会不可接受的地震损失程度,然后按一定标准将损失大于社会不可接受地震损失程度的地区圈定为防震减灾重点风险区。

自然灾害普查内容有哪些

自然灾害普查内容有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六大类灾害,全面调查致灾要素、承灾体、历史灾害和综合减灾能力等风险要素,开展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开展单灾种和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与规划以及多灾种综合防治区划。

普查范围:普查对象范围比较广,包括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和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重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部分居民等。

普查技术:在调查过程中,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将得到充分应用。如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辅助各类调查和评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展示和管理功能,开展各类空间信息统一管理、分析评估和制图;搭建云计算环境,构建风险普查大数据管理与处理系统,实现全国调查和评估工作的实时在线处理。

山东省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办法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发生,提高自然灾害风险综合防治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自然灾害风险调查、评估、监控、防御和监督保障等活动,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办法所称自然灾害,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和草场火灾等。第三条 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全面排查、综合防治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属地为主的工作机制。第四条 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的领导,将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防震减灾等指挥协调机制,保障资金投入,定期研究解决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法落实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相关职责,指导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相关工作。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的指导、协调。

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水利、林业、地震、气象等负有自然灾害风险防治职责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公益宣传。第七条 对在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 风险调查与评估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建立自然灾害数据库。

普查包括历史灾害调查、致灾孕灾调查、承灾体调查、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调查等内容。第九条 历史灾害调查应当以区域内有关单位、个人和相关历史资料为调查对象,对各类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灾害强度、灾害损失、灾害影响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研判,推断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第十条 致灾孕灾调查应当以自然灾害致灾孕灾要素为调查对象,对各类致灾因子频率、强度、范围等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了解自然灾害致灾孕灾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理。第十一条 承灾体调查应当重点对人口、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环境、工矿企业等承灾体的空间分布、结构类型以及与灾害相关的属性特征进行调查、收集和归纳,掌握承灾体个体信息、区域特征和承灾能力。第十二条 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调查应当对决策指挥、队伍建设、物资储备、通信保障、交通运输、工程防御和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查清区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十三条 发生新的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区域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自然灾害的类型、强度以及灾害损失等情况,对致灾孕灾因素、承灾体属性特征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进行更新性调查。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普查结果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对本地区易发生自然灾害的类型、致灾风险、承灾体脆弱性、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区域多灾并发群发、灾害链特征等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存在自然灾害风险的区域、时段、部位。第十五条 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将自然灾害风险区域、时段、部位分为重要防控区域与一般防控区域、重点防控期与一般防控期、重大风险点与一般风险点。法律、法规对地震防御、森林防火、地质灾害防治等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自然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和本地实际,划定自然灾害风险重要防控区域、重点防控期和重大风险点,编制本行政区域主要自然灾害风险图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第三章 风险监控与防御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制定自然灾害风险防治方案,明确防治目标任务、监控与防御措施、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落实防治责任。

该图反映出我国地震灾害风险等级的区域分布有何特点

(1)该图反映出我国地震灾害风险等级的区域分布有何特点?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以“缩小”地震灾情?

试题答案

(1)我国地震灾害的地区分布不均,中西部地区地震灾害风险大于东部地区(具体而言,在西南、西北和华北地区的地震风险高于其他地区)。

主要原因:我国西部地区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交接地带上,是全球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组成部分;而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距全球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稍远。华北地区位于大板块内的活动构造带上,而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2)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增强抗震意识;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

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市政设施调查不需要调查的有哪些

新华社记者 刘夏村

近期,我国多地暴发强对流天气,导致部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广泛关注。实际上,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啥开展这次普查?普查有何作用?如何开展普查?在5月1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方面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读。

为啥普查: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介绍,普查的主要目标包括:

一要摸清自然灾害风险底数。全面获取全国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六大类22种灾害致灾信息,以及人口、经济、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等重要承灾体信息,掌握历史灾害信息,查明区域综合减灾能力。

二要把握自然灾害风险规律,提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和防治建议。

三要构建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评估指标体系,形成分区域、分类型的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

“这次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郑国光说,此次普查中,国家层面有17个部门参与,全国所有省、市、县都参与。

有何作用:提高灾害防治能力

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有何具体作用,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以气象灾害风险普查为例。中国气象局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志华说:“在未来,我们不仅可以告诉大家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还可以告诉大家这样的天气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哪些地方致灾的风险大,推动灾害性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转变。”

王志华还表示,另一方面,通过普查形成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可以指导全社会科学设定各个区域基础设施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更有利于推进韧性城市、韧性乡村的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抵御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

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说,与以往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相比,本次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进一步突出“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工作理念,重在关注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风险调查和评估。

如何普查: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

郑国光介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于2020年至2022年开展。普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分为普查前期准备、试点“大会战”、全国试点、全面展开等阶段。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普查的全国试点主体工作已经完成,普查工作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

郑国光说,今年年底要完成全国范围内的调查任务和122个试点县的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明年上半年,地方的普查任务要基本完成。明年下半年,在国家层面开展分区域、分类型综合性的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形成全国尺度和跨省尺度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对普查工作进行总结,形成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形成一整套成果,使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评估、区划等各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做到及时动态更新,持续发挥普查成果的应用价值。

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对此,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司长陈胜表示,国务院普查办为保障普查数据质量,加强了组织领导、技术指导、分级负责、执纪问责等四方面的工作。他说:“各级普查机构将对普查工作中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和通报曝光,坚决杜绝人为干预普查工作的现象。”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绿邪拔弦(2022-06-09 09:01:52)回复取消回复

    灾体调查应当重点对人口、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环境、工矿企业等承灾体的空间分布、结构类型以及与灾害相关的属性特征进行调查、收集和归纳,掌握承灾体个体信息、区域特征和承灾能力。第十二条 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调查应当对决策指挥、队伍建设、物资储备、通信保障、交通运

  • 世味卮酒(2022-06-09 03:43:31)回复取消回复

    然灾害普查内容有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六大类灾害,全面调查致灾要素、承灾体、历史灾害和综合减灾能力等风险要素,开展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开展单灾种和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与规划以及多灾种综合防治区划。普查范围:普查对象

  • 痛言野侃(2022-06-09 09:42:00)回复取消回复

    物力、财力投入为代价的,如果处处盲目过多的提高设防标准来防止可能会发生 ( 也可能不会发生) 的地震灾害,必然要增加、甚至成倍增加造价; 任意的提高地震应急等级,扩大应急行动范围,由于“小题大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可能比地震灾害本身还要大,给国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