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政新闻 > 正文

时政新闻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浅析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hacker2022-06-09 11:24:28时政新闻88
本文目录一览:1、人际关系与健康心理有什么关系

本文目录一览:

人际关系与健康心理有什么关系

两者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正如弗洛伊德所言,人伴随分娩而产生的基本焦虑,只有依靠他人才能得到缓解,在他人的轻轻拍打、安抚下,他得到了拯救。而马斯洛也认为,人人都具有这样一种基本需要:他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团体,他需要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这些社会需要是与吃饭穿衣等生理需要同等重要的缺失性需要,它非得被满足不可,否则,将使主体丧失安全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更是肯定,群体合作具有生物保存与适应的功能。如果没有群体的合作,不仅是人类,许多生物都得灭绝。马克思也说: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了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也无从规定。

人际关系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际关系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朋友多,人际关系和谐,因此人们之间可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样就可以降低心理压力,化解心理障碍,有利于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人际关系恶劣,缺乏知心密友,有话不想说,也不能说,只有把所有的问题都压抑在心中,这样,产生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因此,很容易把心理问题积蓄和放大起来。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能给人带来愉快、欢乐和幸福,而紧张、冲突的人际关系会给人带来烦恼、郁闷和痛苦。大学生生活在大学校园这样一个环境之中,同样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并形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所有非器质性心理障碍的发病机制都在于人际关系不佳。人际关系也影响到一个人事业的成败,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说:“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靠自己的知识,而85%取决于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条件。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个良好的人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当一个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时心理健康才能更加好。

人际交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就是社会性的。每一个人都必须与周围的人打交道。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处在各种各样的复杂社会关系中。在家里,由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在学校,有同学、老师,在工作中,有同事、上下级等等。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更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大学新生,刚一到陌生的环境,开始过集体生活,这时候他们的人际交往比中学时代要广阔得多。如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恰当处理各种交往,使每一个学生面临首要问题,也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社交与心理健康哟什么联系?

“唉,还是家里的人好处!”这是我隔壁一位青年朋友从他们的厂子回来,和我见面时经常发出的第一声感叹。他这一句充满“难言隐痛”的叹息,代表了一部分青年现在的感受。为什么在和别人的交往中会发生这种尴尬的,以至痛苦的局面呢?这就涉及到了在现代化社会里,人们相互接触频繁时,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学问题。你想躲避人群是躲避不了的,而你又不善于与人和谐地相处,那么,种种烦恼、苦闷便会接踵而来。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按其现实性说来,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人是不可能离开社会、离开人群而独立生存的。苏联《消息报》1981年4月28日曾发表一篇题为《鲁滨逊·克鲁索的真人是谁?》的文章。文章指出,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逊飘流记》中的主人公原型,是一个名叫塞尔柯克的海员,他脾气不好,在一次航海中因为同船长发生争吵,从此滞留荒岛,孤独地生活了四年,当1712年这个漂泊儿回家后,脾气更怪了,四年孤独生活的习惯,使他看到别人时怕得要命。老是想方设法找个僻静无人的地方躲起来,过隐士生活。结果在九年后(1721年),死于他自己挖的地洞里。

或者是文学典型鲁滨逊的原型塞尔柯克,或者是人们所熟悉的印度“狼孩”,他们由于长期脱离人类社会集体生活,以致变得失去了人性,生存不下去。这些事实雄辩有力地告诉我们:任何人也休想离开人群,逃脱开人际交往关系;有的青年由于种种原因想孑然一身、离群独居的想法是十分不现实的。

人们都是在集体中生活着和发展着的,而且社会分工越加细致,相互依赖的要求也就越加强烈。从广义上讲,人类应该是“相依为命”和协调适应的,人们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和别人彼此交往中生活着,既受别人的影响,也影响着别人。正因如此,每个人就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去和大家一起设计筹划、讨论研究、协商合作、共同学习与共同工作。必不可少的人际交往,是每个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交往,提供信息,增进了解,诉说各人的喜怒哀乐,增进彼此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鼓舞情绪,产生一种合群的亲密感,发生相互依赖的依恋之情,从中吸取力量,增强团结。而且在有组织的集体当中,经过互相启发、反馈,才能够更好地增加才干和发挥智慧。

心理健康的目标,在于形成和促进完美的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社会所能接受的做人态度,对自己、对他人和对整个社会的适应态度。人们都爱说青年人的“本性”(也就是“年龄特征”)是喜欢热闹、渴望友谊。因此,如果有哪一位青年人不愿意与人相处,或者不善于与人相处,那倒很有可能是心理不够健康的征兆,人们往往把这些青年人看做是“怪人”。青年人更需要在和别人,尤其是和同龄人的相互往来、相互认知中交流情感、促进友谊。比如说,现在强调青年男女们要通过广泛的社会交往来促进实现美满的婚恋,从而达到家庭和睦、促进社会的安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目的。这些都说明,对于青年人说来,乐于和人交往并善于和人交往,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一项基本需要。

那么,怎样和人交往古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说无论是想在战争中取胜,或者是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都应该重视“人和”这个重要因素。所谓“人和”也就是要善于和别人交往。

要做到“人和”,根据古人的经验,就是四个字两句话:忍让、克制。在和别人交往时,应当努力做到宽容大度、容人之过,以“宰相肚内能撑船”自勉。遭到别人的非议或者触犯自己的尊严或利益时,不计较个人恩怨,以团结为重,泰然处之。《明史·夏原吉传》中记载,有人问户部尚书(“户部”是唐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后来,历代相沿不改,直至清末才废除)夏原吉:“量可学乎?”他回答说:“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意思是说,开始时要克制自己不发怒,不怒形于色;进而克制自己不怀恨积怨于心中,打心里不发火;这样下去,时间一长,就可以忘却前嫌,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共处了。

从夏原吉这位相当于现代部长级的古代“高干”身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发呢?当你遭到别人误解甚或诽谤的时候,如果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那就要容人之过,而在生活中的小是小非方面,就要善于妥协,该忍则忍,该让则让。

西方一些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专家认为,如果你能具备下列一些思想修养条件,那你必将会善于同别人交往。

(1)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谈话。即或有不同的意见,或者使你感到恼火,也要克制自己忍耐地听到底;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有分寸、有礼貌地反驳。

(2)眼睛注视对方的表情,仔细观察辨认说话人的一切“无声语言”的表现,诸如叹气、停顿、沉默等等。你对这些“无声语言”要及时地、适宜地给予应答性的反馈表情。

(3)如果发生争吵,先冷静五分钟,然后经过友好地辩论,迅速了结,不存积怨。

(4)对别人要多加体贴、尊重和帮助,要有和别人团结协作的愿望。

(5)保持善意的幽默气氛,面带微笑,切忌挖苦讥讽或贬低别人。

除开这五条以外,还可以列举出一些其他类似的条件。但从这五条中,你就可以“举一反三”式地联想起其他一些条件来。因为这些条件几乎都是属于与人相处时,个人在思想修养与心理保健方面的必备要求。它们的原则都不外乎是:要与人和睦相处,要多加尊重别人、体贴别人等等。因此,你可以依据这些必备要求、基本原则,参照你本人的和所要交往的对方的性格特点、人格特质,拟定出其他一些善于同人交往的条件要求或方法技术。

上面讲的与人交往时,应具备的一些所谓的思想修养条件,或者说与人交往的方法技术,其实也就是“思想交流”。在人际关系中,思想交流十分重要。思想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最复杂、最微妙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信息的沟通,它靠各种信息的传递来实现。所以说,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也就是把各自的感受、体验,用不同的方式、途径来加以表露,从而使对方感知到并且进而做出反馈的过程。可是,人际关系中的思想交流是双向性的、反射性的;交流的双方既要向对方表露自己的感受,同时又是在感受对方感受的表露的相互交叉过程。因此,在人际关系的思想交流中,我们要防止出现由于矛盾冲突、以至发生口角争端而导致的关系破裂,或者是关系僵化的不平常状态。这就涉及到社会心理学中所强调的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还存在着“心理相容”的问题。

什么叫做“心理相容”?它是指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和个人之间最协调的结合;它保证个人对工作的满意以及对事业的完成。那么,为什么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会出现心理上互不相容的现象呢?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主要有下面两个原因:

(1)双方的观点和信念不一致时,彼此间的关系就会趋向紧张;分歧越大,紧张的程度也就相应地增大;观点分歧若是严重到毫无弥补的可能性,不能求大同而存小异地加以协商解决的时候,双方关系就会破裂,甚至会互相歧视、仇恨。

(2)有些性格特点是造成彼此间在心理上互不相容的根源。比如,有些人爱吵嘴抬杠,有些人难以相处,有些人孤僻得很,有些人纠缠不休,有些人高傲自大,等等。有这样一些性格特点的人,是很难和别人心理相容的。

除上述外,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看到有些自发组合起来的小团伙,由于缺乏高尚的理想和愿望,只是由于一时的“臭味相投”,而彼此聚拢在一起。他们一旦厮混的时间长了,熟悉到互感乏味烦腻时,最终就会破裂分手,原因就是一开始交往接触的时候,就缺乏坚实的交往基础。这说明“志同道合”也是心理互容的一个重要条件。若是志不同、道不合,就必然地会出现心理上互不相容。

如果彼此之间心理不能相容,那就得从双方查找原因,想方设法地去纠正、弥补。但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不宜生硬地非得保持相互交往不可。因为在心理不相容的情况下,人的自尊需要和自我价值评估的需要,得不到承认、满足与实现,那么,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情绪恶劣或身心疾病的出现。所以,由此可以得出如下两条原则:①最好心理相容,而不要心理分离;②非得心理分离不可的时候,也不必过分勉强,还是得暂时地、或者永久地心理分离。有人也许会认为这后一条原则多少有些悲观论的味道,但从心理保健角度看,这也是必要的。

当然,从心理健康学上来看,最好的办法也是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极力地避免彼此心理不相容现象的产生。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和避免人们在交往中产生彼此心理不相容的消极后果呢?除开上面讲到的一些条件要求和方法技术外,我还可以再提供如下一些参考意见。

心理失常的人,往往和别人失去了和谐的关系,他们在行为上经常表现为退缩、回避,有的甚至对别人表现出怀疑、敌视、畏惧和憎恨等等不正常的态度或情绪。这类人就更有必要多参加社会交往活动,养成主动积极地和别人建立良好的正常人际关系习惯。心理治疗专家建议,这些人可以采用“团体治疗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消除心理失常患者的内心焦虑和冲突,改进人际关系,从而能和别人和睦相处。这主要是因为在集体生活里,可以增加和别人交往的机会,在别人对他的反应中,犹如“照镜子”一般,启发了自我认识和自我了解。这样,就会防止自以为是、孤僻多疑和敌视抗拒的心理与行为。

“团体治疗法”比较简单易行,通常是把同类心理失常的患者聚集在一起,让他们自由交谈,互相来往。开始阶段,也许他们彼此戒备或敌视,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互相接触、互相交谈,自由自在地、无所顾忌地诉说自己内心的苦痛和经历,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同情、互相激励,从而减轻孤独、寂寞、恐惧、忧郁等等心理负担,增进了对自己的了解以及信心和勇气。

有离群独居倾向的青年人,应当和同龄伙伴多接触。因为同龄的人由于年龄特征相同,因而在思想感情上彼此容易接近,能够谈得来、能谈心里话。而这些心里话,有时甚至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肯说。这样,离群独居的青年人,就不会把他(她)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默默地沉湎于独自的遐想中,他们就可以不再陷入自我编织的想象网套里,用幻想来代替现实了。因此可以说,对于克服和改正那些落落寡合、性情孤僻、有意地逃避社会等等心理失常和行为失常的青年人,多和年纪相近的“同龄”伙伴相接触,是一个很见效的培养和别人和谐相处态度与习惯的途径。

我主张青年人应该多交朋友,多和朋友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因为这样做好处多:①可以调整和丰富生活内容,缓和或消除紧张心理,避免孤独感;②可以互相交换意见,增进见闻,扩大和充实生活的知识经验;③可以增强关于交际、礼节以至服饰、风度等方面的知识修养,更好地适应时代潮流,应付自如,从而使心理保持正常状态。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很重视友情,他曾说过:“有了朋友,生命才显示出它全部的价值。智慧、友爱,这是照明我们黑夜的唯一光亮。”罗曼·罗兰这句话固然说得绝对了些,指引人们前进的当然不仅仅是友爱或者智慧。不过,他强调友情对于人的心理生活的重要意义;友情对于预防和避免“黑夜”般的不健康心理所发生的重要作用,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青年人在交往中,当然也得注意有所选择,不可乱交往,不可乱交友。西方有句谚语:“只要对我谈你的朋友,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样的人。”中国也有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西方的谚语讲了一个人所交的朋友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人们就能判断出他的为人;中国的老话说明了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你也就会变成和他一样的人。这就是说:伙伴是会相互影响的,所以你在交友时就得加以选择。

人际交往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哪些积极影响?

1.人际交往满足了个体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乍一看,在需要层次理论中似乎没有交往需要。可实际上,每一种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交往活动。这五大类需要既不能在个体自我的范围内取得满足,也不能单凭一己之力从外界求得满足。以人类比较低级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为例,这两种需要涉及物质(如衣食住行)的获得,就不能脱离同他人的关系。

归属与爱的需要则是交往需要的核心表现,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与伙伴、同事保持融洽的关系,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需要,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这两种需要都属于人际交往的需要。

只有满足了归属与爱的需要,人才能获得幸福感,才能学会爱人爱己;而缺乏人际交往的人往往会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为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价值。相比生理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对个体人格的形成有着更重要的影响。

2.人际交往促进个体人格发展与完善

愉快、广泛而深刻的人际交往可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若大学生长时间缺少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没有稳定、良好的社会支持,则有可能出现一定的人格缺陷。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与别人的交往越积极,越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越能与他人建立深刻的关系。人际交往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3.人际交往促进个体自我认识的深化

歌德说过,一个人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人对自己的认识与他人的交往来完成的,通过与他人的比较,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形象的反馈来认识自己。一个人说了脏话,周围人都对他的行为表示了厌恶,那么下次他就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在再发生类似情况。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从同龄人对自己的反应、态度和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足,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合适位置,以保证自己的行为更符合社会期待。

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谈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

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 由于网络人际交往的全球性、 超时空性、 隐密性、 平等性、 虚拟性和神秘性, 使网络人际交往具有了挡不住的诱惑

力和吸引力 。 许多大学生对 网络人际交往情有独钟 , 趋之若鹜 , 纷纷触 网。 可以说 , 网络人际交往 已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人际

交往方式 。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 的影响 , 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更为和谐 、 民主、 平等的人际关系 ,

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人际关系疏远、 焦虑和浮躁等不健康情绪蔓延, 甚至还可能产生较严重的情感问题。所以必须采取正确

的措施引导大学生 网络人际交往 。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人际交往; 心理健康 ; 理论探析

中图分类号: C 4 4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2 1 0 9 ( 2 0 0 9 ) 0 4 — 0 0 9 8 一 O 5

网络人际交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大学生心

理健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另一方面也对大学生

心理健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易引起大学生各种心

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那么, 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

理健康的有何影响呢?

、 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

面影响

1 . 网络人际交往的全球性和超时空性 , 扩大 了人

际交往圈子,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网络可满足人际交 往的需要 、 性的需要 、 归属需

要、 获得成就的需要、 自我表现和自我超越的需要[ 1 】 。

网络交往可推动青少年人格向独立性、 平等性、 个性

化和开放性发展翻 。在国内调查中, 大学生认为网络可

收稿 日期 : 2 0 0 9 — 0 2 —1 6

作者简介: 余建林( 1 9 7 0 一 ) , 男, 汉族, 讲师 , 主要研究方

向: 教育 、 社会心理学 。

扩大交往范围, 填补心灵空虚的占5 1 . 7 %。 国外的研究

发现互联网作为社交工具, 增加了与他人的交往和沟

通 , 给用户以归属感和人性支持嘲 。在传统交往方式

下, 个体的人际交往常常囿于实际生活中狭小的生活

圈子。网络社会的大学生却可以跨越千山万水 , 突破

地域空间的限制,让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

真正实现“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它可以让人足不出户

在数秒之间找到多年挚友般的倾心感受, 而免去了彼

此的客套、 试探、 戒备和情感道义责任。另外, 由于网

络人际交往的匿名性的特点, 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

容易突破年龄、 性别、 地位、 身份、 外貌美丑等传统人

际交往因素的限制, 建立更为和谐、 民主、 平等的人际

关系。

2 . 网络人际交往的隐密性 。 克服现 实交往中的尴

尬和羞怯等

网络中每个人以网络代号的身份( 网名) , 通过网

上聊天室、 B B S 、 甚至你自己的个人主页, 在无数陌生

的世界各地的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面前,无拘无束

地、 毫无顾忌地充分展示你的个性色彩。在网上的聊 余建林: 浅谈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9 9·

天室中你随时可以找到陌生的异性网友聊天, 随意地

聊几句, 聊得来就继续, 聊不来则随时可以中断, 一走

了之。这中间甚至无需什么开场白或客套话, 就可以

直截了当, 直奔主题, 说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话或问题。

所有这些活动, 均因为网络交往的隐蔽性所致。网络

人际交往的隐蔽性,使得人际交往变得无拘无束, 人

性中的情感交流的本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3 . 网络人际交往的平等性。 克服现实交往中的地

位、 身份……等不平等性和利益的冲突

友情 的基础是平等、 互惠 的, 是平等基础上 的互

惠。这种平等首先是在精神地位上的平等, 其次是相

互之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这两点在传统的人际交往

中很少能同时具备 , 而这在网络世界中只是轻而易举

的小事; 另外,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往无不事先就局

限在双方特定的身份关系中, 如亲戚、 同事、 上下级、

同学关系等等。在网络交往中, 无论你在现实生活中

的身份是何等显赫、 或者是家财万贯, 但到了网上你

同其它任何人一样无任何特权,只不过是一个符号

( 网名) 而已, 其他一切都被省略, 都集中到了语言和

思想的交流上 了。

4 . 网络人际交往的虚拟性和神秘性 。 克服 了现实

交往中的直接、 刻板。 增加朦胧感和浪漫色彩

网络的神秘和虚幻, 使网络具有了挡不住的诱惑

力和吸引力; 网络空间的距离会使人产生一种朦胧的

美感, 为想象提供了足够的“ 空间” 。网络中的虚拟群

体允许使用匿名, 可把原来不能表达出来的情感表达

出来, 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 同志” , 产生一种群体的

归宿感, 增强自我接受。匿名的互联网环境还可为内

向与神经质的人提供一个感觉较为安全的讨论平 台,

相应降低其情感上的孤独。网络的广阔空间为爱情之

花提供了最好的土壤。两个人在网上交谈, 在表达情

感是更加热烈奔放 , 即使是性格木讷的网友, 这时也

会变得温柔缠绵。许多其貌不扬的人在网上有了充分

展示自己魅力的机会。网络的神秘性还过滤了金钱、

容貌、 身份、 家世等外在条件, 没有了国界、 地域的限

制, 而且它很少涉及到房子、 收入等实际生活问题, 摒

弃了世俗的偏见 ,两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爱的世界

里, 使得网络爱情更加浪漫 , 在这个远离世俗的网络

空间, 爱显得格外纯粹, 更加动人明 。

此外 ,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虚拟性, 大学生参与其

中 , 只是一个数字符号 , 因此在人前的面具被摘除 了,

真实的内心得以袒露,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郁与苦闷

在这里尽情倾诉 ,种种扭曲与病态心理可以尽情展

现。这为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

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

性,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

面影响

1 . 网络人际交往间接性 。 淡化了现 实生活横 向交

往的广度和深度 , 失去传统的亲情、 友情[ 5 1

网上交往是以文字为载体的间接性交往, 不存在

上下级、 长晚辈之间现实的直接型交往内涵。许多大

学生往往面对网络, 可以与陌生伙伴侃侃而谈, 但却

回避直接接触。一些大学生整 日与电脑打交道, 家庭

成员之间、 邻居之间、 同学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泊,

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 他

们感到在网络世界获得快乐比现实世界多, 便把更多

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 从而减少参与日常

社交活动的时间。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更倾向在

信息网络中寻找安慰。这种网络交往逐渐使他们丧失

现实交往的技巧 , 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 变得

紧张、 孤僻、 冷漠、 失去传统的亲情、 友情等。

2 . 网络人际交往角色的虚拟性及其间接性容易引

发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网络里的聊 天室等虚拟社区以匿名或化名方式

进行的网络交往既无法规范人们言论的真实性 , 甚至

也公开承认和认可交往者的虚假言论。 这使很多大学

生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网上交际, 不仅自己撒谎面不

改色, 对他人言论自然也是毫无信任感可言。网上人

际信任危机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 , 导

致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

缺乏,进而影响自己与他人良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同时交往角色的虚拟和心理交流的间接性也可能使

大学生去除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负担, 因而可能在网

上表现得异常真实和坦率。而一旦在网上经常性的表

现逐渐固定下来, 并与现实具有很大差别时, 就会出 ·

l o o· 武夷学院学报 2 0 0 9年第4期

现大学生攻击型人格 、 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从

大学生网上交往来看 ,不少大学生在网上是活跃分

子, 但现实中的他们却是性格内向者。事实上, 网络为

性格内向者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大舞台, 但另一方面也

使他们在“ 台下” 变得更加内向, 特别是一些性格孤僻

者一旦发现在网上寻找知己比现实更容易, 就会沉溺

其中, 下网后就变得更加失落, 远离周围的伙伴, 更不

愿与人交往, 长期下去导致双重人格出现。同时, 网上

交往角色的频繁变化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多重人

格 , 甚至有可能导致他们丧失独立人格t 6 ] 。国内的相关

研究表 明, 网络交往可使人格虚拟化、 封闭化 , 可使人

格发生变异和迷失/ 3 ] 。国外 1 0 . 6 %的被试同样报告了

网络人际交往也有类似的负面影响。

3 . 网络人际交往主体的弱社会性和弱规范性 , 容

易引发大学生的焦虑心理

网络交往主体不再是现实中受社会传统和规范

约束 的行 为者 , 他们 自由自在, 无所不为的网上行为

特征, 使网络安全显现出来。他们时刻担心自己的个

人隐私被偷窃 ; 担 心电子邮件后 面的病毒 ; 担心从 网

上走到 自己身边的“ 熟悉 的陌生人” 。在层 出不穷而又

形形色色的网络病毒、 黑客和其它犯罪搞得人们应接

不暇、 身心疲惫 。大学生 因上网而引发的安全焦虑已

经相当普遍。另外, 对女大学生进行情感纠缠和性骚

乱行为随处可见 ; 网上暴力和网上黑客事件也经常发

生等等, 有些大学生因害怕网上个人隐私密码和 自己

的电子邮件被别人打开偷看, 或是担心自己的电脑遭

受 网络病毒破坏和黑客攻击 ,特别是面对 网上恐吓、

暴力 、 欺诈 、 或是陷入“ 网恋” 陷阱和遭受 网上性骚乱

时, 经常会感到惊恐不安和无所适从 , 产生安全焦虑。

4. 网络人际交往的虚拟性和真实性 , 容易使异性

弓 l 发情感问题, 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网络交往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性和真实性

并存的情感环境。大学生一方面可以在网上大胆而直

接地与异性交往, 但另一方面, 这种真真假假、 半真半

假、 时真时假的交往, 则又给大学生心理情感的健康

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专家预言“ 互联网在将来

会成为风流韵事的重要发源地 ’ 。大量的事实表明 ,

网络爱情起源于网上的偶然相遇和突然迷恋。网上的

偶然相遇虽不是面对面的, 但通过电脑( 文字或语言

聊天室) 聊天等方式也能彼此密切注视 , 最大化地相

互间感知和审视 , 往往也会 出现“ 一见钟情” 。这种网

上的“ 一见钟情” 是一种理想化的情感状态 , 常常是不

成熟的。从大量的网上调查来看, 大学生交往的情感

问题不外乎这几种: 一是在现实中遭遇失恋或其它挫

折时, 上网寻求心理寄托和解脱。二是对网恋虚幻性

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 从而过分相信网恋, 付出太多,

感情受到极大伤害。三是出于对网恋真实性一面的不

信任 , 从而游戏感情。四是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缺乏

责任感 , 使婚外恋和多角恋正越来越得到青少年的认

同和实践。五是现实时空 的局限 , 使网恋的成功率较

低, 从而造成感情投入后的情感挫伤。可见, 网恋对大

学生心理的冲击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三、 指导大学生网络交往的教育对策

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 自己。应该倡导大学生对 网络人际交往的

批判性思维 , 正确引导他们进行网络人际交往。

1 . 大学生要全面认识和理智对待网络人际交往的

心理作用

大学生在肯定网络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之时, 要

正视网络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尤其对“ 网络人际交

往成瘾症” 的消极影响要有清醒、 正确的认识。 英国诺

丁汉大学心理专家麦克· 格里弗斯博士认为: “ 过分迷

恋上网有损身心健康, 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 危害

程度不亚于酗酒或吸毒 ,患者的行 为与吸毒成瘾类

似 , 一接触因特 网就兴奋异常 , 没机会接触就寂寞难

耐” 。可见 , 网瘾问题的心理危害不容小视。

2. 大学生要自觉确立正确的网络人际交往观念

网络人际交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

宣泄不良情绪, 但大学生要学会区分网络社会和现实

生活的界限,不要沉溺于脱离现实的虚幻网络世界,

把网络人际交往当作逃避生活问题或者调适消极情

绪 的主要工具。

3 . 大学生要养成 良好的用“ 脑” 和理智上网的习惯

首先应科学安排上网时间 , 明确网络人 际交往 目

标。上网之前应把具体要完成的工作列在纸上, 避免

成为“ 网络人际交往的迷途羔羊” 。其次, 要控制上网 余建林: 浅谈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1 01·

操作时间, 每天操作累积不应超过 5个小时, 连续操

作 1小时后, 应休息 1 O分钟左右。再次, 应设定强制

关机时间 , 准时下网。

4 . 大学生要培养健康、 成 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 学会

用转移和替代的方式摆脱网络人际交往成瘾

要不断完善 自己的个性, 培养广泛的兴趣、 爱好

和较强的个人能力; 只有这样才会形成成熟的心理防

御机制 , 不会一味地躲在虚拟世界中, 逃避失败与挫

折。程度较重的网络人际交往成瘾者, 可以通过多种

心理治疗法达到治愈目的。比如直接隔断法或寻求心

理医生的帮助。同时, 要学会劳逸结合, 用每个人所特

有的嗜好和休闲娱乐方式转移自注意力, 使其暂时忘

记网络人际交往的诱惑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

5 . 大学生要 自觉增强网络人际交往的安全防范意

识和社会公德意识

网络人际交往同现实人际交往一样 , 不可能是一

片净土。欺骗、 色情、 人身攻击、 反动言论等都可能使

大学生受到伤害。大学生一定要自觉遵循网络人际交

往的 “ 游戏规则” ,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不 良网络行

为; 自觉接受道义、 自律和网络规则的约束, 努力倡导

网络人际交往的自尊 、 自爱 、 自律、 自觉的新风 尚。

此外, 学校、 社会、 家庭应营造良好的网络人际交

往环境, 建立网络人际交往安全体系, 使之为学生成

长、 成才提供服务, 同时, 教师和家长也应提高自身的

网络素质 , 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惑心一镜(2022-06-09 15:51:43)回复取消回复

    遇失恋或其它挫 折时, 上网寻求心理寄托和解脱。二是对网恋虚幻性 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 从而过分相信网恋, 付出太多, 感情受到极大伤害。三是出于对网恋真实性一面的不 信任 , 从而游戏感情。四是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缺乏 责任感 , 使婚外恋和多角恋正越来越得到青少年的认 同和实践。五是现实时空 的

  • 俗野叙詓(2022-06-09 16:45:48)回复取消回复

    恶劣或身心疾病的出现。所以,由此可以得出如下两条原则:①最好心理相容,而不要心理分离;②非得心理分离不可的时候,也不必过分勉强,还是得暂时地、或者永久地心理分离。有人

  • 闹旅闹旅(2022-06-09 21:29:12)回复取消回复

    前嫌,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共处了。从夏原吉这位相当于现代部长级的古代“高干”身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发呢?当你遭到别人误解甚或诽谤的时候,如果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那就要容人之过,而在生活中的小是小非方面,就要善于妥协,该忍则忍

  • 痴妓比忠(2022-06-09 19:11:37)回复取消回复

    帮助。同时, 要学会劳逸结合, 用每个人所特 有的嗜好和休闲娱乐方式转移自注意力, 使其暂时忘 记网络人际交往的诱惑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 5 . 大学生要 自觉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