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最近新闻 > 正文

最近新闻

近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闻(中国经济方面的新闻)

hacker2022-06-10 04:22:22最近新闻81
本文目录一览:1、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这一数据透露了哪些信息?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这一数据透露了哪些信息?

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这一数据透露了哪些信息?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一季度社会经济开场整体稳定。4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记者招待会,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厅长付凌晖详细介绍2022年一季度社会经济运作状况。

资料显示,一季度国民生产总值(GDP)27.01万亿,按不变价格测算,同比增长4.8%,关键宏观经济指标值维持在有效区段。

但是,付凌晖也强调,受3月份至今世界局势繁杂演化,中国疫情危害不断,有一些突发性要素超过预估,3月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化生产增长有一定的变缓,公司生产运营艰难有所增加,全国城镇调研失业人数有一定的升高,一部分群体学生就业难度系数提升。尤其是本就受疫情严重影响的一些接触领域,进一步遭受很大危害。

未来展望中后期,权威专家觉得,一季度GDP同比增长率合乎预估,预计2021年全年度gdp增速可以会做到5.5%到6%。二季度是个重要一季度,出入口可能持续在二季度、三季度发力,一定水平上缓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作压力,对现阶段并未发力的购物和都还没见实际效果的项目投资具有一个取代的功效。

基本计算,一季度国民生产总值(GDP)27.01万亿,按不变价格测算,同比增长4.8%,比2021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3%。一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主要表现与市场预测基本上相符合。

付凌晖表明,近年来,国际局势日趋繁杂不容乐观,中国疫情也展现点多、范围广、高发的特性,对经济形势的冲击性危害增加。应对繁杂局势,各地区各单位深层次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不懈稳字做头像、稳中有进,切实平稳宏观经济政策股票大盘,有效果对风险性挑战,社会经济再次修复,开场整体稳定。

从增长看,经济发展持续保持扩大趋势,一季度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增长速度高过去年四季度0.8个点,环比增长1.3%。从学生就业看,虽然受疫情冲击性危害,3月份全国城镇调研失业人数有一定的升高,学生就业整体平稳的布局没有更改。一季度,全国城镇调研失业人数均值为5.5%,与上年同期基本上差不多。

从消费水平看,销售市场产品和服务项目提供整体充裕,消费物价指数柔和增涨。一季度,消费物价指数同期相比增涨1.1%。从顺差看,货品顺差扩张,服务项目贸易赤字变小,国际储备平稳在3.2亿美元上下,顺差情况长期保持。除此之外,工业和农业生产制造整体平稳,改革创新趋势不断,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翠绿色转型发展有序推进,改善民生切实加强,人均收入不断增长。

中国国际经济经济交流中心董事长、商务部原部长魏建国在参加“国出社区论坛2022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时表明,一季度GDP同比增长率合乎预估,预计2021年全年度gdp增速可以会做到5.5%到6%。二季度是个重要一季度,出入口可能持续在二季度、三季度发力,一定水平上缓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作压力,对现阶段并未发力的购物和都还没见实际效果的项目投资具有一个取代的功效。

针对三大市场需求对经济发展增长的奉献。付凌晖详细介绍,一季度,最后交易开支推动GDP增长3.3个点,增长率为69.4%。资产产生总金额带动GDP增长1.3个点,增长率为26.9%。货品和服务项目净出口带动GDP增长0.2个点,增长率为3.7%。

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会议医生赵锡军来看,一季度,社会发展消费品市场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的增长速度并不是非常理想化。说明受疫情等各领域危害,也有比较大的提高室内空间。交易必须进一步增加能量。

赵锡军强调,从固投数据信息看来,一季度同比增长9.3%的增长速度快于2019上半年以来的水准,扭曲了后半年至今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的发展趋势,趋稳行情较为显著。资料显示,一季度,全国固投(没有农民)10487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9.3%。分行业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5%,加工制造业项目投资增长15.6%,房产开发项目投资增长0.7%。

房产投资是危害固投的关键一部分。资料显示,2022年一季度,房产开发项目投资同比增长0.7%,而商住楼市场销售总面积降低13.8%,商住楼销售总额降低22.7%。在市场销售降低的情形下,房产投资维持一定增长。

付凌晖表明,虽然现阶段置业顾问在降低,可是还要见到,伴随着多地适当放宽限购政策限购,减少个人公积金应用门坎,加速买房贷款审核等,一部分大城市的住宅要求有一定的释放出来,市场销售总面积减幅有一定的下挫。下环节,全国各地坚持不懈“房住不炒”,不断稳土地价格、稳房子价格、稳预期,健全房地产业常态化,积极主动达到有效住宅要求,全国商住楼市场销售下降的趋势很有可能获得减轻。伴随着长租房市场逐步完善,安置房建设积极推进,房地产业有希望逐渐趋稳。

当天发布的主要经济指标中,一季度全国住户每人平均人均收入为名增长6.3%引起关心。资料显示,一季度,全国住户每人平均人均收入10345元,同期相比为名增长6.3%;扣减价钱要素具体增长5.1%。从固定收入看,全国住户平均工资性收入、运营净利润、资产净利润、迁移净利润各自为名增长6.6%、5.4%、6.1%、6.3%。全国住户每人平均人均收入平均数8504元,同期相比为名增长6.1%。

“宏观经济政策趋向一直要维持人均收入的增长和GDP增长同歩,仅有那样大家的经济发展增长住户可以获得幸福感的增长,那样看来经济发展有延展性。”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者、原副院长白景明在“国出社区论坛2022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表明,一季度,全国住户每人平均人均收入为名增长6.3%,扣减价钱要素具体增长5.1%,身后体现经济发展增长之中分派构造在逐渐提升。

针对3月份全国城镇调研失业人数有一定的升高。付凌晖表明,从一般工作经验看来,3月份之后伴随着跳槽的工作人员相继寻找工作中,城镇调研失业人数会进一步降低。但2022年3月份至今受中国疫情危害,一部分群体学生就业难度系数提升,一些应聘求职工作人员参与招骋也得到一定危害,城镇调研失业人数有一定的升高。3月份,全国城镇调研失业人数为5.8%,比上个月升高0.3个点。这体现出公司的生产运营艰难有所增加,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增加。

3月份,受疫情冲击性危害增加等原因危害,一部分关键经济数据同比增长率比上个月下跌。付凌晖注重,3月份至今世界局势繁杂演化,中国疫情危害不断,有一些突发性要素超过预估。一部分关键指标值增长速度变缓,下行压力有一定的增加,但我国经济长期性稳步发展股票基本面没有更改。从全年度看,我国经济有希望维持修复发展趋势趋势。

魏建国表明,将来5年中国统一大市场,将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金箍棒,尽早确立一个全球化、法制化、社会化的市场体系是重中之重。要尽早创建一张全国统一的实施细则,要保证上下一致、全方位及时,让外资公司、民企及其中小微企业,尤其是人民见到创建这一允许大市场的坚定信念和能量。尽早发布一个专利权的保障规章制度,这也是大家这一销售市场迈向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白景明觉得,现行政策靠前发力如今关键是在贯彻落实。包含上年提早下发的1.46万亿元新增加专项债信用额度在上半年度发了,全年度新增加信用额度9月份要发售结束,转移支付要立即动态性的跟进贯彻落实,提升开支进展,加速预算执行。除此之外,要依据客观条件立即相机抉择颁布一些必不可少的现行政策。

付凌晖表明,经济发展再次修复有比较好的标准。下环节,促进经济发展不断修复,要坚持不懈综合疫情防治和社会经济发展,搞好常态疫情防治,积极推进已新政策出台尽早落地式奏效,不断拉动内需,不断助企qflp,确保基本上民生工程。

中国近些年的高速发展对老百姓有哪些好处 新闻?

近年来人们提到中国经济时,总喜欢用“一枝独秀”来形容,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和世界经济陷入“增长性衰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2年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了10万亿人民币的大关,人均收入突破了1000美元,经济增长高达8%。但是我们在看到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思考,这就是在中国,是不是所有老百姓都感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鉴于对刚刚过去的2002年人们的幸福感受还没有定量调查,在此我们引用的是2001年度“零点生活指数”的研究结果,这次调查覆盖了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成都、南京、西安、郑州、大连、沈阳10个城市,城市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处在“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偏向于“一般”的水平。满意水平的分值较2000年稍有下降。如果要问目前中国城市居民的心情怎样,那么有超过四成(40.9%)的市民会感觉到“平静”,而感觉心情“愉快”或“浪漫”的居民只占到一成左右(11.4%),城市居民对未来生活的态度中,觉得未来生活“会变得很好”的乐观群体比例明显下降,预期“不会有什么变化”和“说不清”的群体也分别占到14.9%和18.4%。

这种调查结果与一般人的感觉大致相同。但这项调查还基本属于城镇范围,近8亿农民满意的情况怎么样还不清楚。

你是如何看待2020年的全国经济年报的呢?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中国经济运行数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策划、推出“聚焦2020中国经济年报”,全方位聚焦、多角度解读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展现一年来中国经济的新成就、新亮点、新趋势,并探讨了2021年存在的挑战。

数据解读与典型报道,阐释中国经济新变化

“聚焦2020中国经济年报”系列报道中,央视财经频道和央广经济之声直播了国家统计局局长宋吉喆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发布会,报道以“现场直播+数据亮点小片+记者视频连线+演播室嘉宾点评+电话嘉宾连线+经济成就案例”的形式,多方位展现2020中国经济亮点。同时,策划推出系列专题、深度评论与新媒体报道,并邀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褚建芳、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等专家,解读数据内容。

12:00档的《天下财经》连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晚间黄金时段《经济信息联播》特别节目以提炼经济亮点的数据梳理,配合采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等众多专家,对数据和案例进行权威解读;《央视财经评论》推出“2020中国经济年报”特别节目,邀请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兴洲走进演播室,对数据进行分析解读。

系列报道总结出2020中国经济亮点—— 2020年,中国经济实现正增长2.3%,经济总量首次迈上100万亿元新台阶。中国作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三驾马车”中,外贸复苏“全球一枝独秀”,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中国经济引擎作用愈发凸显。

报道还通过典型事例证明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效。如对焦了湖南娄底市民聂龙一家的家庭账本,2020年聂龙盘下一家餐馆,同时,他的环保砖建材厂从北京转移到湖南娄底,产品热销,为当地新增五万套新楼房提供支持;他投资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也开始盈利,全家总收入增加12%。镜头呈现中聂龙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幸福感也在提升。

此外,还展现了无人驾驶智能重卡在码头的应用。广州港南沙集装箱码头、上海洋山深水港集装箱码头的调查在2020年疫情后,集装箱业务量提高了很多倍,经常出现集装箱“一箱难求”的现象。无人驾驶智能重卡在码头的应用,助推了中国的烧烤炉、消毒柜、家电、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大宗出口产品的运输。

系列报道用生动的案例,印证了 2020年中国经济的新变化。

国际视角表达,展望2021年中国经济

“聚焦2020中国经济年报”系列报道坚持冷静、客观的视角,在“怎么看待2020年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的问题上,进行了准确的分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评论员和多位专家认为,中国迈入100万亿元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万美元意义重大,但是中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离发达国家人均4万美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此,报道连线CNBC、路透社、日本等国外主流媒体的评论员,央视驻欧洲、美洲、新加坡、日本等演播室,报道世界各大经济体主要媒体对中国经济宏观数据的点评分析,这些媒体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实现正增长2.3%符合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认为:“中国经济韧性非常强,中国制造和中国工业强大的能力,具有很好的弹性。”

亚开行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的优异表现,缓和了世界经济的衰退。”各个国际机构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中国经济将能保持好的增长势头。

受访的众多经济学家展望2021年时表示,外部环境挑战依然很大,但中国只要保持定力,持续发力国内国际双循环政策、不断推动创新转型,站在100万亿的新台阶上,中国经济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全媒体融合报道,扩大传播影响力

此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报道“2020中国经济年报”,央视财经频道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共同发力,以“数据亮点分析+经典案例+权威专家解读+海外看中国经济”的表现形式,统一策划、统一报道。新媒体此次报道期间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在1月18日上午、晚间与大屏同步直播外,“央视财经”公众号还从GDP、各产业等不同维度进行数据梳理,用图片解读“2020中国经济年报”、短视频展示数据、“翻页”型动态图片展示亮点数据,通过数据、图文、视音频相结合的形式同步呈现策划专题,高频次、多渠道“一键触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优质报道内容。

央视财经APP设立“聚焦2020中国经济年报”专题,在微博端口设置话题词#2020中国经济年报#,从年报数据中寻找亮点设置话题词#化妆品类成2020消费亮点#等,形成聚合效益。点击量和到达率都创造了近年的新高。

广播端经济之声推出特别专题《2020中国经济年报》,还推出系列评论《数读2020中国经济年报》、特别节目《首席经济学家读年报》等。日常节目如《王冠红人馆》《财经身边事》等专栏推出报道,用数据映照普通人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数据”里的“热民生”。

《环球新财讯》梳理国际社会积极言论,着重宣传我国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从外媒视角阐述中国经济增长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梳理2020年宏观经济数据呈现出的特点和亮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聚焦2020中国经济年报”,突出了中国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同时,从国际视角进行分析,指出未来经济的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体现了国际化舆论环境中发声的艺术性和引导力。

中国近些年的经济民生大事件有哪些

,各地区各部门纷纷在“破立降”方面作出新的工作部署:多地政府近日设立了2018年去产能目标;发改委日前指出2018年继续下大力气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交通部表示2018年物流成本将降低超880亿元;工信部提出2018年在建材行业推广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技术,试点示范“机器代人”,打造智能工厂等。专家指出,从这些最新计划安排来看,在“破立降”方面加大力度已经成为大趋势。事实上,考虑到中国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步子会再快一些,2018年,“破立降”势必会成为大文章。

成效已有所体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工作时强调,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对此,我们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破立降’主要是针对要素市场化配置进行改革,化解过剩产能,破除无效供给;强化科技创新,增加有效供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实体经济成本下降。‘破立降’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保障,对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非常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采访时说。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破立降”方面的成效已有所体现,特别是在2017年,中国交出了一份可喜的成绩单。以破除无效供给为例,钢铁去产能5000万吨左右、煤炭去产能1.5亿吨以上及煤电的5000万千瓦去产能任务均顺利完成;央企累计完成超过1200多户“处僵治困”任务,其中约有400户实现市场出清。

从增加有效供给来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7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创造的价值链中的地位稳步提升,中国提供的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稳步增加。此外,有机构测算,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30%。

至于“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程瑜表示,2017年的减税降费措施,包括继续推进营改增、简化税率结构、清理规范收费,以及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创新发展、改善民生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大幅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由此实现甚至超过了全年减税降费1万亿元的目标。

多地明确新目标

发力“破立降”,如今全国多地开始明确最新目标,对2018年工作任务作出部署。不破不立,在“破”与“立”方面共同发力成为了多地政府的选择。

2018年,云南省要压减粗钢产能27万吨,退出煤炭产能58万吨,对13类落后小煤矿,坚决做到应去尽去,同时提出要形成几个新的千亿元产业。天津市明确全年处置“僵尸企业”260户,同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山西省将退出煤炭过剩产能2300万吨、钢铁过剩产能190万吨,淘汰煤电机组100万千瓦以上,同时提高煤炭先进产能占比,推动钢铁、有色、焦炭等产业向中高端突破……

在“降”方面,2018年多地瞄准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四川省提出将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税费负担,力争为企业降成本和减负担500亿元以上。云南省将确保降低实体经济成本780亿元左右,继续清理不规范的中介服务,取消“红顶中介”,推进行政机关与协会、商会彻底脱钩。浙江省将进一步削减涉企涉民办事费用,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用水、物流、融资成本,力争全年为企业减轻负担1500亿元。

步子会再快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聚焦“破立降”的同时,目前多个部门也在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发力“破立降”。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近日介绍,2018年,发改委将持续推进降成本工作:一是继续下大力气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重点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二是继续下大力气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电信资费以及交通和物流领域收费;三是继续下大力气推进物流降本增效。

工信部指出,2018年将抓好重点地区去产能,指导地方以处置“僵尸企业”、去除低效产能为重点,力争2018年提前完成“十三五”钢铁去产能1.5亿吨的上限目标。

“今年各地区各部门还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的同时,要加大‘破立降’,破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

张立群指出,当前,我们依旧有不少制约发展活力和动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加大力度破除这些障碍,不断完善制度。事实上,201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加大力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上的步子肯定会再快一些,其中,要素市场化配置就是一个重点。这要求我们必须做好“破立降”这篇大文章,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怎忘纯乏(2022-06-10 10:15:22)回复取消回复

    循环政策、不断推动创新转型,站在100万亿的新台阶上,中国经济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全媒体融合报道,扩大传播影响力此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