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如何延伸产业链(煤炭产业供应链)
本文目录一览:
- 1、2011年山西省发展提出的“四条路子,三个跨越”具体指的是什么?
- 2、关小上大保稳定———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模式
- 3、如何延伸煤炭产业链如焦化等
- 4、新形势下的煤炭行业究竟该如何转型?
- 5、煤炭行业可能涉及到的产业链有哪些?
- 6、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与探索
2011年山西省发展提出的“四条路子,三个跨越”具体指的是什么?
四条路子:
一是走出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路子。
二是走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三是走出欠发达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子。
四是走出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路子。
走出“四条路子”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在产业、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实现三个方面的跨越。
一是实现由煤炭大省向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大省的跨越。
二是实现由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的跨越。
三是实现由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跨越。
关小上大保稳定———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模式
山西省以县 (市)现有合法煤矿为基础,通过煤矿之间合并井田、联合改造,以及对已关闭矿井的剩余资源、零星边角资源及相邻煤矿所划出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统一规划,提高矿井生产、技术、安全保障等综合能力,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晰和理顺产权关系;对布局不合理和整改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实施关闭,其资源可参与整合;对在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重要水源地、城市规划区及交通枢纽区域内的煤矿必须予以关闭,其资源不得参与整合。同时积极鼓励和重点支持省内外重点煤炭企业、地方国有骨干煤矿和其他煤炭深加工优势企业对地方中小煤矿实施联营、兼并、参股、控股、收购及进行改造与资源整合,实现低成本扩张,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延伸煤炭产业链。通过实施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全省矿井数量明显减少,单井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安全生产状况全面提升和改善;全省煤矿数量减少30%以上,其中重点产煤县年产9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全部淘汰;到2010年,全省大型煤炭基地内的小型煤矿数量减少70%,年产30万吨以上矿井煤炭产量占到总产量的90%以上,形成2个亿吨生产能力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1~3个5000万吨以上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矿企业集团;到2015年所有小型煤矿全部淘汰,全省煤矿数量控制在2000个以内;整合后的煤矿必须实现壁式开采,达到一矿一井、两个安全出口、全负压通风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资源回采率要有明显提高,其中厚煤层采区回采率不低于75%、中厚煤层不低于80%、薄煤层不低于85%;全省煤矿全部实现资源有偿使用,建立产权归属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
如何延伸煤炭产业链如焦化等
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延伸煤炭产业链
日前,国家发改委、铁道部、交通部联合下发《关于继续做好部分电煤价格协商,保障2006年煤炭电力生产供应的紧急通知》。专业人士称,《通知》的目的在于不允许煤炭企业减少或停止供煤。因此,加强煤炭行业生产能力建设,从质量上保障煤炭供应显得尤为重要。
"新年开门红,质、量并重,仅我们高庄矿2006年1月就实现了30万吨的开采量。目前,平煤集团已完成了90%的电煤合同签订任务。"河南平煤集团高庄矿通风科副科长王振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针对用户提出的煤炭产品质量要求,大部分煤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能进行"分次爆破--分装分运--洗煤"等几个质量监控程序,最大限度地清除煤炭中煤矸石的含量,达到国家煤炭质量标准。
"煤炭行业目前整体上仍然存在着行业集中度低,技术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产业链较短,产品的差异性很小,产品结构不完善等诸多影响煤炭质量的不利因素,而且大部分企业处于相对贫困地区,转产或退出本行业难度很大,无序竞争,生产安全状况令人担忧。"神华集团公司董事长陈必亭分析说,这一系列不利因素,注定了煤炭行业在相当长时期仍处于非常激烈的竞争之中。
"但用户对煤质的要求一点也不会减弱。"南阳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部部长张黎明说,大部分客户对煤质考核不再以国标为基准,而是以企业制定的条例为标准,且对产品质量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煤炭产品质量符合要求,还要有良好的售后服务,像他们热电公司就有自己的用煤质量标准。
"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是提高煤炭质量的必由之路。这点已在煤炭行业形成共识。"陈必亭认为,在我国煤炭行业现阶段,确实有一些小、散、乱企业无视煤炭质量,有的掺假,有的未经生产许可。因此,提高质量,光靠自身的逐步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应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兼并中小企业,重组大中企业。
在今年年初举行的"2006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上,国家发改委宣布从今年起取消对电煤价格的干预。国家对重点电煤价格的首次"松绑",给煤炭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副理事长武承厚判断,今年煤价将是上涨趋势,估计是15元~20元/吨左右,备受社会关注的仍然是煤炭质量。因此,提高产业的整体质量水平,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重组、集中",是提高煤炭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措施。煤炭行业必须在生产集中化、规模大型化和综合机械化上不断增强"造血"能力。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位负责人介绍,国外煤炭企业已逐步向煤、电、化、路、港、航产业链方向发展,中国在这方面也采取了许多鼓励措施,以延伸煤炭产业链,如支持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煤焦化、煤气化等优势产业,积极推进煤炭液化示范工程和煤制烯烃项目,实现煤液化、煤化工产业化;支持煤炭企业联合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发展坑口煤矸石发电、热电联共、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煤炭就地转化等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创造优质煤。
新形势下的煤炭行业究竟该如何转型?
1. 行业自身进行优化实现良性发展
煤炭行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能源,尽管现在已经下滑,但由于我国国情和能源结构的原因,未来的很长时间内还将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可以对行业自身进行优化,提升煤炭行业的产业链价值和产品附加值,实现良性发展,如将从前单一的煤炭开采业向煤炭开采、电力、煤化工、建材、新能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推动煤炭行业与高科技技术的融合发展,从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继续为我国的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转化成非煤产业的绿色循环行业
绿色循环行业是现在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的行业之一,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成为社会中的重中之重,更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此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建立健康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而煤炭行业之所以需要转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而且所造成的环境、大气污染严重....根本不适合现在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若煤炭行业想要获得持续、整体、系统性的成功,就要进行彻底的转变,发展绿色循环行业,将资源循环利用实现最大化的同时,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譬如建设绿色循环农业示范区,再如建立厕所中的循环经济.......这些都是绿色循环行业中的新型产业。
在这着重介绍一下厕所中的循环经济,它是通过对厕所的改造安装使用纳米免水冲小便器实现的所谓的尿液中的循环经济,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安装纳米免水冲小便器,而它可以将小便从源头分离,之后利用唯质科技的专利技术提取尿激酶和乌司他丁的粗品,剩下的再通过生物降解技术转化成有机植物营养液,作用于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作物,全程零用水、零污染,零排放,不会对资源造成任何的浪费,也可以避免传统厕所而引发的水资源短发、环境、土壤污染严重、粮食安全等各种问题,将生态环保、科学发展的观念贯彻到底,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全程都在盈利收益的目的:尿激酶、乌苏它丁、全植物营养液、有机农作物....
由此可见,未来绿色循环行业是传统行业转型的香饽饽!
3. 向新兴的高科技行业发展
高科技新兴产业是现在以至于未来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煤炭行业也可以由此转型升级的机遇向高科技行业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不过前提是需要有一个领路人或者品牌企业的指引下进行,否则改革之路困难重重!
煤炭行业可能涉及到的产业链有哪些?
煤炭行业可能涉及到的产业链列举如下:
1、上游产业链:
煤炭行业上游涉及到的主要为生产装备,如采掘机、掘进机、电线电缆、锚杆锚网、支护器具、运输工具、通信器材、人员防护器材(如口罩、制服、安全帽、雨靴、防毒面罩等)。
2、煤炭行业直接的下游行业一般分为四大行业:
火电、钢铁、建材和化工行业,四大行业耗煤合计占比超过80%。其中,火电行业占煤炭消费的比例53%,钢铁行业占煤炭消费的比例18%,建材行业占煤炭消费的比例约14%,化工行业占煤炭消费的比例约3%。
循着煤炭的直接下游行业继续分析,可追踪到煤炭消费的最终端:基础建设和房地产。从产业链图我们往回测算,房地产和基础建设耗煤量占比高达20%,其中,房地产耗煤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11%,基础建设耗煤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9%。
由此可以看出,基建投资和地产投资的变动或者变动预期是引导煤炭行业变动的本源,而这两者又与宏观政策紧密相关。因此,从政策设计及预期、下游基建和地产投资变动到中游钢铁、电力等行业的变动、煤炭产地及中转地价格的变化都是煤炭行业基本面分析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此外,铁路运量秦皇岛港口锚地船舶数量、秦皇岛港日均铁路调入量、沿海运费等也是具有参照意义的景气度指标。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近年来,煤炭企业传统的“快速建井(矿)、强力开采、废物排放”的单向直线发展模式,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很有必要,非常迫切。本文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思路
我国资源稀缺,尤其是能源。据统计,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和54%。相对而言,煤炭略多,注定了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只能以煤为主。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产业的发展一直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单向直线模式。与之相对应的,煤炭企业的发展模式则是“快速建矿(井)、强力开采、废物排放”。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虽然给人类提供了所需能源,奠定了经济高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也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一、煤炭企业传统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浪费
由于缺乏长远的规划管理,不重视资源勘探力度的提高,没有建立科学的储量管理体系,导致了煤炭企业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挑肥拣瘦,采厚弃薄,破坏了煤炭资源的整体可采性。据统计,我国煤炭资源综合回收率平均为30%~40%,严重浪费了资源,长此以往,必将造成灾难性后果。
(二)资源利用率低
我国主要耗能设备(尤其是燃煤热机)设计效率平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8%左右,系统运行效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25%左右;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比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高1.5倍。所以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以上,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极其低下。
(三)环境污染
煤炭企业的环境污染源(废弃物)主要有污水和矸石,一为流体一为固体。一般而言,煤矿矸石的排放量占其煤炭产量的10%~15%,污水排放量视其矿井涌水量大小不等。污水排入江河会污染水系,流入田野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地板结,影响农作物生长。矸石的污染方式主要是晴天扬尘和雨天淋水(次生污水)。
(四)生态失衡
煤炭企业周边环境的生态失衡主要是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所至。地下强力开采,导致了地表的深度塌陷。过去,煤矿的惟一任务就是采煤,其他都不考虑。所谓塌陷治理,仅指对当地农民住房或其他建筑物破坏的赔偿,或就地加固,或异地新建,谓之“迁赔”。而对塌陷造成的河流干涸、植被枯死、生物链破坏等深层次问题缺乏综合治理,久而久之,造成生态失衡。我国多数煤炭城市因煤而建,先有煤后有城,先建矿后建市,随着资源枯竭,往往是煤尽城衰。这样的悲剧不乏其例。
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煤炭企业传统的单向直线发展模式的弊端,特别是逐步暴露出的深层次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甚至专家和政府官员的关注。特别是在2005年3月份召开的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利用和循环利用”,更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循环经济模式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和与环境友好相处的方式,在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下,重构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循环经济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再生”近乎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流程,保持经济增长总体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因此,要想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想避免煤尽城衰的悲剧发生,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三、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要解决的问题
在煤炭企业,一提到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就会谈到拉长产业链,诸如搞“煤———电———铝”或者搞“煤———电———建材”等等。似乎煤炭企业自己把开采出的煤变成电、铝、建材就实现了循环经济。固然,拉长产业链与发展循环经济并不相悖,但笔者认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更应该从全社会的角度从根本上考虑,结合企业内部特征和外部环境等制约因素来拓宽思路并解决问题。
(一)加强总体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完善监管体系,实现有序开采
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能源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对煤炭资源的后备储量,在近期引发了新一轮的探矿权和采矿权的争夺大战。拥有资源的地方政府囤积居奇,乱抛绣球,与煤炭生产企业多方接触,讨价还价;众多的煤炭生产企业则抱着“有枣没枣打两杆子再说”的侥幸心理,四处出击,没头苍蝇一样东奔西撞。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春秋战国”或“圈地运动”。近年来,确有山东、河南等煤炭企业在贵州、宁夏等西部地区建了新井。据说还有的企业将触角伸到了海外,如澳大利亚和印尼等国。海外的事情暂且不提,但是,像我们这样资源贫乏的大国,一定要吸取过去“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教训,对煤炭资源的后备储量,从技术上经济上综合论证,强化整体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有序开采。即使对于现有生产矿井,也要加强储量监管,千方百计提高回收率,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但是,在强大的利益驱使下,单靠煤炭工业协会能担此重任吗?单靠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能管得如此具体吗?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尚且设立有能源委员会这样的专门机构,我国是否也应该恢复或成立相应的机构,统一协调管理煤炭企业呢?
(二)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过去粗放型开采模式下,多数煤矿仅提供单一产品———原煤。无论对什么样的用户,什么性能的热机,以不变应万变。所以,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一方面应改进热机效能,提高热力管网效率;另一方面则要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有条件的,还要逐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提高煤炭加工程度,增加产品品种,满足不同类型的用户要求,为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基础条件。
此外,政府一定要打破部门界限,鼓励实行相关产业联营,建立安全稳定的产业链,推进集团化经营。
(三)资源综合开发与环境保护
对于煤矿的主要废弃物矸石、污水与瓦斯,应更新观念,拓宽思路,综合开发,变废为宝,纳入经济循环圈。以鹤煤集团为例,8 对生产矿井,每小时产生3760立方米污水(均来自井下灰岩,原始水质良好),几乎未经处理全部排放,污染环境不说,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我国北方,实在浪费得令人心痛。经论证,启动了一个矿井水综合利用项目,处理后的洁净水可供一座年产135兆瓦的热电厂利用。
矿井排放的矸石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洗矸,即洗选厂的废弃物之一,有大约3500~4500大卡的低热值发热量;另一类为岩巷矸石,即在岩巷掘进过程中排出的矸石,不可燃。前者可作为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的原料,后者利用较难,目前主要的利用方向是矸石烧结砖。开发矸石砖在技术层面已没有问题,主要问题是获得政策支持。因为在造价上略高于粘土砖,所以需要政府在税收上给予倾斜。目前,国内部分地市从环保特别是保护耕地考虑,已明令禁止使用粘土砖,这种做法应强行推广。另外,笔者2004年到澳大利亚考察,注意到一种很有意义的做法:2000 年奥运会前,悉尼市政府为了改善环境,打造绿色奥运,将暂时无法处理的垃圾山用类似足球场的草皮包起来,饰以曲径、凉亭、石几,变成了休闲去处。国内煤矸石特别是老矿井目前都有一处甚至多处矸石山,若暂时无法利用,倒可效仿此法,一则可减少扬尘淋水,二则将其保护下来留待后人开发。
煤矿企业在开采过程中还将排出大量的瓦斯(CH4),尤其高瓦斯矿井。仍以鹤煤集团为例,过去抽放系统每年对空排放瓦斯纯量约4000万立方米。瓦斯的温室效应是 CO2的23 倍,不仅严重破坏大气环境,而且也浪费资源。从2004年开始,鹤煤集团开始研究试验瓦斯发电技术,至今已装备了10套发电机组,特别是低浓度瓦斯爆燃发电难关的攻克,为企业带来了意外的收获。
此外,矿井在开采的同时(而不是开采结束),一定要注意对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国家出台政策,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保护生态平衡,维系绿色家园。
(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确保煤矿安全
煤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矿区,构建和谐社会。所以,不能不提及煤矿的安全问题。目前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平均为3.2左右,大大高于世界其他主要产煤国。比如美国为0.04,南非为0.13,印度为0.42等。特别是2004 年10 月份以来,先后发生了郑煤集团大平煤矿、铜川矿务局陈家山和阜新矿业集团海州立井三起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之后,引发了业内人士对煤矿安全管理体制的深度反思。笔者谨谈一些粗浅看法。
1998年,原煤炭部撤销,94 家统配矿务局全部下放给各地省政府,与此同时,国家成立了煤矿安全监察局,并在各产煤省垂直设立了相应的煤矿安监局,在主要产煤地市派出了办事处。由原来的对煤矿安全工作以管理指导为主改为以执法监察为主,据说是模仿了美国的先进模式。然而,这样的体制并没有使煤矿安全形势根本好转,重大恶性事故反而接连不断甚至呈上升趋势,不能不让人深思。这样的体制起码有两个弊端:其一,各级安监局均在原煤炭管理部门的基础上脱胎而成,煤炭部的人进了国家局,煤炭厅的人进了省级局,矿务局的人进了办事处,均与煤炭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能保证独立有效地执法?其二,对大型国有煤矿而言,出资人是政府,而安监局又是政府的职能机构,一家人内部又如何能保证独立有效地执法?所以,笔者认为,针对当前的国情,尤其是国有煤矿企业,在技术、装备、人员素质都相对低下的情况下,煤矿安全仍应以管理指导为主。至于执法,那是司法部门的事。再回到前面的问题上,就煤矿安全而言,是否也有必要恢复或成立一个专门机构,专业性地统筹管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