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资讯 > 正文

头条资讯

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我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定义)

hacker2022-06-11 00:01:46头条资讯69
本文目录一览:1、青少年不良行为有哪些2、

本文目录一览:

青少年不良行为有哪些

(一)、学生行为习惯

(1)课间有学生在教学楼内喧哗、疯闹,甚至踢毽、踢球。

(2)间操和升旗时,站姿不正,乱摇、乱慌、乱摸、乱看、乱说。

(3)个别学生不打预铃不上厕所。

(4)上课或自习时间上厕所。

(5)眼操时间上厕所。

(6)中午踢球踢得过猛,体力消耗太大,下午上课开始睡觉

(7)上课喝水、自习吃东西。

(8)迟到、早退、旷课。

(二)公德意识习惯

(1)踢厕所门。

(2)方便后不冲厕。

(3)在厕所中随处乱吐。

(4)在开水房冲泡方便面后,将塑料袋随手乱丢,而垃圾桶就近在眼前。

(5)走廊墙上乱踢或者在办公楼四楼、五楼走廊雪白的墙壁上就清晰地留下了不少旅游鞋印.

(6)随地扔杂务。

(7)在新实验台上、墙上、厕所写字骂人。

(8)走廊行走,搂肩搭脖,大喊大叫。

(9)间食用的方便面的袋、食品包装吃后看后随地乱扔。

(10)值周生站姿不正,聚堆说话、背靠墙、巡视时讲话声大;

(11)吃的泡泡糖乱吐在走廊地上;

(12)厕所里下水管道里乱扔抹布、拖布,经常被堵塞现象;

(13)清扫抬桌凳时拖着走;

(14)听课坐凳斜角靠;

(三)生活仪表习惯

(1)个别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缺乏认真的态度,习惯于“吊儿郎当”做操不肯用功,劳动态度不认真等等。

(2)不良生活习惯。有的男生烟瘾很大,经常躲在综合楼二楼男厕吞云吐雾。个别学生痴迷网络游戏,甚至为此而旷课。

(3)不肯穿校服,或只穿校服上衣,不穿校服裤子;个别学生追求新异,穿着打扮与身份不符,

(4)不少女同学在队列手拉手或者打肩走路;个别女生戴耳环、描眉画眼、局头发,看起来十分“乍眼”。

(5)在走廊不肃静,大声讲话、打闹、玩球等

(四)文明礼貌意识习惯

(1)见老师、同学不问好,走同一门时,不知道礼让,与老师“抢”门走

(2)上课迟到,不窍门、不向老师说明理由就心安理得地坐到位置上;

(3)个别学生走出校门,就不认识老师了,见老师连招呼都不打;

(4)上、下学坐车不给老师或者长辈让座,甚至同老师或者长辈挤车;

(5)个别学生(包括极个别女生)语言习惯差,不文明用语常挂在嘴边,特别是离校后,毫无顾忌的说 一些令人不堪入耳的荤话;

(6)个别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在校门口的解放路上不走人行横道斜穿马路。

(五)劳动意识习惯:

劳动观念淡漠,劳动自觉性和劳动能力差。

(1)清扫时出工不出力,磨洋工、装样子,个别学生趁老师不注意溜出去玩。

(2)上课铃响,黑板仍未擦,等老师到教室后再擦。

(3)周六相当多的班级清扫质量下降,甚至个别班级不做值日。

(4)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经常在校内乱扔果皮纸屑。

(六)自律意识习惯

(1)老师在与不在表现迥异;班主任老师眼前与眼后表现迥异。

(2)多重性比较严重

(3) 见检查的老师通风报信“嘘”

(4) 缺乏互帮、合作意识,老师管理不好的同学时,其它学生反对管理,怕影响他学习。

(七)节水节电习惯

(1)升旗仪式和间操期间个别班级仍点“长明灯”。

(八)早恋倾向习惯

(1)高一学生与高三学生谈恋爱

(2)在放学的路上男女同学之间做出超出中学生越轨的行为,旁无他人;

(九)心理方面习惯

(1)不尊重家长和长辈,说话态度生硬;

(2)拒绝家长、教师教育,别人都无奈;

(3)自以为势

(4)心理脆弱,经不起风浪,遇事回避,逃走。

(十)意志品质习惯

(1)有点小病不得了,小病大养。

(2)周六(早晨)迟到,它根本不当会事,问他为什么迟到?理直气壮的说睡晚了;

(十一)交通意识习惯

(1) 横穿马路、

(2) 马路上打闹

(十二)学生习惯

(1) 不做课前准备,预铃响后,无所事事,做着讲话。

(2) 上课不带书和其他学习材料;

(3)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甚至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如睡觉、传纸条、玩文曲星、嚼口香糖、听随身听、点眼药水;有的学生在校不学习,回家偷着学。

(4) 部分学生没有处理好主次矛盾的关系,未把学习摆在中心位置来对上课没有精力去学习。午休与大课间结束的预铃响后,个别学生仍在操场上恋恋不舍地玩着。

(5)上课不听课,下课让老师补课,理所应当。

(6)眼高手低;

(7)抄袭作业

(8)不记笔记;

小学四年级卫生调查论文2000字数

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近十几年,我国心理卫生工作者对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

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从已经报道的研究结果来看,全

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现状: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

为13%、初中生约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25%,

随年级升高呈递增趋势。现对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分析

如下。

1过多的健康危险行为

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终生的生活质量造成

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通称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adoles-

cent health risk behavior)。由于儿童青少年处于特定的心

理、身体发育成长阶段,近1/4的中学男生和1/2的中学女

生中无任何健康危险行为,而有健康危险行为学生中,2/5

只有一种健康危险行为,男生、高年级、重组/单亲家庭和学

习成绩差的学生中行为多发现象表现突出[1]。常见的健康

危险行为有[2]:(1)导致各种非故意伤害(unintentionally in-

jury)的行为,如车祸、溺水、跌坠、砸伤、爆裂伤、食物中毒

等。(2)导致各种故意伤害(intentionally injury)的行为,如

打架、暴力、自杀、自伤、自残,精神抑郁、孤独、绝望等。(3)

物质成瘾行为,如吸烟、饮酒、滥用药物(精神活性药物或毒

品)和吸入剂(汽油、油漆、涂改液或气雾罐)等。(4)精神成

瘾行为,如游戏机成瘾、网络成瘾、色情读物成瘾、赌博等。

(5)导致各种性传播疾病(包括艾滋病)和非意愿妊娠的性行

为,如多性伴性行为、不使用安全套、被迫发生性行为、少女

怀孕等。(6)不良饮食行为,如过多摄入高能量/高脂食物,

少摄入营养食物(牛奶、蔬菜、水果);偏食、挑食、过多吃零

食;盲目或不健康减肥行为等。(7)缺乏体力活动行为。

“动”的角度,指缺乏体育锻炼、日常体力活动不足;“静”的角

度,指静止性活动(看电视)时间过长。而以上这些行为都与

心理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2精神疾病的高发年龄段

原湖南医科大学李雪荣教授所领导的课题组,在湖南省

城乡对8644名4 a~16 a儿童青少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以

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DSM-Ⅲ-R)中的

诊断标准诊断儿童精神障碍,发现各种精神与行为障碍达

38种之多,患病率为14·9%,其中城市儿童青少年为

14·2%,农村为16·1%;男性为18·5%,女性为10·8%。

2·1焦虑障碍 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的研

究机构进行了大规模、设计良好的流行病学调查,提出儿少

焦虑发生率为10%~20%,占各类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疾

病发生率的第2位,仅次于行为障碍。其中分离性焦虑症发

生率为0·7%~3·5%,广泛性焦虑症为2·4%~3·7%,特定

恐怖症为0·9%~9·2%,社交恐怖症0~1·4%,惊恐障碍为

0·6%,均为女孩比男孩多见;分离性焦虑症年幼儿的发生率

比年长儿高,其他类型的焦虑障碍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

高。国内尚无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湖南省对长沙市某小

学2~6年级的565名小学生调查发现,存在焦虑障碍者占

24·78%,通过面谈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

准》第3版焦虑症诊断标准者为5·67%,其中分离性焦虑症

占1·24%、广泛性焦虑症占1·95%、社交恐惧症2·48%。

2·2抑郁障碍 Canals等(1995)对该国500名青少年抑郁

症的流行学特征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依DSM-Ⅲ-R为诊断标

准,结果发现[3],女孩的抑郁症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

升,11 a为2·2%、12 a为2·7%、13 a达4·1%,男孩没有这

种倾向。对这组样本随访到18 a时,男女抑郁症患病率分

别是1·4%和3·3%。总结1998年以前的15 a间北美地区

有关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流行学研究报道,儿童的患病率在

2%左右,青少年大多在4%~8%之间。综合现有资料,儿

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流行学研究结果在两方面较为一致。其

一,青少年患病率远远高于儿童,其终生患病率与成年人接

近,低者4%,高者达25%,提示成年抑郁症通常在青少年时

期已发病。其二,儿童期(13 a以前)男女患病率大致相同,

但在青少年时期,女性患病率明显上升,与男性之比大约为

2:1,甚至达3:1,与成年人基本相当。

2·3精神分裂症[4]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

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

协调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的一种最常见的精

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一般无意识障碍及智能障碍,病程

多迁延。但是其中的单纯型和青春型往往起病于青少年。

2·4双相心境障碍 发病年龄的病因学意义已经受到足够

的重视。无论是情感性疾病还是精神分裂症。在心境障碍

中,单相与双相障碍的年龄差异是存在的。一般来说,双相

障碍的起病年龄低于单相(抑郁)。例如,大多数双相障碍的

患者疾病的高发年龄在15 a~20 a,而低于单相障碍的平均

26·5 a。在一项大规模的社区横断面调查也显示,双相II型

障碍的平均发病年龄为18 a,而单相障碍的发病年龄为

21·7 a。实际上,双相障碍的起病年龄可以还要早。提示发

病年龄早,越有可能是双相障碍。一般来说,双相的亚临床

综合征在平均14 a的时候就较为明显,而真正的双相障碍

的发作在以后的不久时间内就可以出现,双相I型往往可以

在18 a以前发病,双相II型则在21 a之前就可以发作。这

些资料说明,发病年龄越早,就更可能为双相障碍,即使开始

时为单相发作,但随后也会改变诊断[4]。

3特殊的社会转型造成事实家庭亲情分离

3·1离婚率增加的负面影响 我国1993年的离婚率仅为

9·9%,1995年离婚率上升至15·4%,两年中上升了将近6

个百分点,而30年前的离婚率只有1%左右。另外据调查,

我国约有上千万的单亲家庭子女,并以每年50~60万的数

量增加。研究发现,多数精神卫生因子分与非单亲家庭子女

有显著差异,如过分早熟,对人冷漠、交往不良、敌意和品行

障碍等。这可能与父母离异前经常相互攻击、争吵和充满敌

意,使子女接受负性情感较多,幼小的心灵较早遭受创伤有

关,单亲家庭子女在社交不良、敌对性上也显示有较高的发

生率,这大概与父母彼此相处的方式为孩子的人际关系提供

了模型有关。单亲家庭子女在性格、自尊方面表现出明显的

差异,在性格内外向、情绪稳定性方面两极分化趋势明显,自

尊心极强或极差,这可能与他们采用的不成熟防御方式来面

对家庭的不良环境应激有关[5]。

3·2留守儿童问题 在儿童人格形成过程中,亲子关系是一

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

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

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

理的健康成长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

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容

易表现出孤僻、胆小、自卑的心理特征,并且其人际交往能力

也往往较差。对福建省农村留守儿童所做的一项研究表

明[6],留守儿童最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个性问题、行为问

题和学习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性格特

征,其中性格“健康开朗”者占43·2%;33·3%的留守儿童表

现为内向、胆怯、不善于与人交往;18·9%的表现出任性、自

我为中心、自私等特点;4·6%的留守儿童有孤独、封闭、畏惧

的性格弱点。该研究还表明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松弛、行为散

漫、固执倔强,他们在学校内外行为表现“好”者仅占

43·2%;“一般”与“差”者分别是42·2%和12·3%。另外还

有一些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不良问题。统计数

据显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好”者仅占30·5%;“中”者占

46·4%;“差”者占23·1%[6]。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数处于心

理发展的关键期,可塑性强,自制力差,如果缺乏成人适当的

约束和科学的引导,很容易形成不良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4社会发展造成的特别现象

4·1考试压力 在升学、就业、人才选拔等竞争日趋激烈的

现代社会,考试无疑是学生所面临的重大生活事件之一。面

对名目繁多的各种考试,很多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焦

虑。适度焦虑对学习是必要的和有益的,它可以提高个体的

思考能力和反应速度;但过度焦虑则是消极的和有害的,它

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而且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如

使人的心智操作效率降低、认知活动受阻以及对神经、心血

管、消化、内分泌等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高中生考试焦虑的

检出率为65·20%。有考试焦虑者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

情感表达因子分显著低于无考试焦虑者(P0·05),而其矛

盾性、成功性因子分显著高于无考试焦虑者(P0·05)。有

考试焦虑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的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

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母亲拒绝否

认、母亲惩罚严厉因子分显著高于无考试焦虑者(P

0·01),而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无考试焦虑

者(P0·01)[7]。说明考试压力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

健康,而更为重要的这些压力来源于家庭和社会。

4·2不良诱惑 在当前社会中,对青少年的诱惑最明显的是

网吧。目前已经成为社会问题:(1)网络病症。不少青少年

长期沉湎于网络之中,一些青少年已出现明显的网络病症,

对网络产生依赖,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易出现狂

妄和虚无的错觉,如相信人头可以象菜一样割了可以再生,

不惜伤人取乐,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扭曲。(2)荒废学业。

迷恋网吧的青少年学生大都是“花季”年龄段,本该是充满朝

气、充满幻想、充满求知欲的年龄,而这些学生却将大量的时

间花在网上,致使上课精力不集中,不能完成学业,直接影响

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3)诱发青少年违法犯

罪。专家通过调查分析后称,目前一些青少年严重不良行

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网络中不良信息的

现学现用。

参考文献

[1] Fahs PS,Smith BE,Atav AS,et al·Integrative research

review of risk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s in rural,subur-

ban,and urban areas[J]·J Adolesc Health,1999,24(4):230

[2]季成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

2007,28(4):289

[3]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J]·J Am A 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8,37(suppl

10):63

[4] Ghaemi SN,Ko JY,Goodwin FK·“Cade’s disease”and

beyond:misdiagnosis,antidepressant use,and a proposed def-

inition for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J]·Can J Psychiatry,

2002,47:125

[5]刘建勋,黄建军·父母离异子女精神卫生问题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46

[6]黄爱玲·留守孩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1):29

[7]刘金同,孟宪鹏,徐清芝,等·高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家庭

因素的关系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5,18(3):201

[8]赵荣生·网吧与青少年违法犯罪[J]·广西警官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7,20(1):17

如何干预青少年健康行为

人民网北京5月24日电 23日上午,在国家卫健委举行的儿童青少年健康科普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刘华清呼吁全社会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他指出,儿童心理疾病并不是到成人以后就会好,如果不及时干预和治疗,既使成年还会存在。

刘华清指出,心理健康是儿童青少年全面素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健康的心理应该是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曾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以前,全球心理障碍的儿童的数量还将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

儿童多动症或缘于亲子陪伴缺失

据了解,当前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心理行为问题有: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应对方式问题和主观幸福感缺失等,严重者还会产生多动症等心理障碍、疾病。

刘华清认为,青少年心理状态不稳定、认知结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叛逆及依赖的冲突、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都会使得他们的焦虑情绪较重。同时,由于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脆弱,生活阅历较浅,抗挫折能力较低,因而更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

此外,有些孩子上课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多,在家作业做得慢、拖拉、粗心等,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障碍”,俗称多动症。

北大六院儿童病房主任曹庆久介绍,儿童青少年注意力缺陷多动症障碍的患病率比较高,大约占5%,这种障碍主要是因为自控能力差导致的。对于这种孩子,一定要进行积极的行为干预,如果影响学习和生活比较明显,则有必要做一些药物干预。

“儿童患多动症可能与婴幼儿时期亲子陪伴的缺失有关。”刘华清称,早年的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可以指导家庭养育实践。分析走神和多动孩子的生活历史,尤其在其早年的生活当中,很多人有过被分离、被抛弃的体验。

刘华清介绍,一些工作忙碌的家长将处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送到祖父母身边抚养,到5、6岁时再回到父母身边上学。这其实很容易引起注意力和多动的问题。孩子用多动、注意力等不好的表现来吸引亲人的关注和重视,而当亲人以打骂、批评、暴力对待时,又会产生更大的问题。刘华清建议父母要与0至6岁的孩子共同生活,保持天然的联系,以避免孩子在青少年期出现更多心理卫生问题。

游戏、上网成瘾需要精神科专业帮助

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手机游戏越来越丰富,进而产生了不少儿童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问题,这也是许多家长关心的重点。

刘华清认为,对于过度沉迷网络或游戏会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有的孩子一旦不让他玩游戏,甚至会产生症状,如身体不舒服、心慌气短、寝食难安、饮食不好等,需要精神科专业化的帮助。

“许多孩子游戏成瘾或者过度沉迷网络,缘于其本身家庭关系存在问题。”刘华清表示,家长要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关系,对孩子有适度的期望,用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孩子和引导孩子。如果发现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要及早转到专业医院进行治疗和诊断。刘华清介绍,北京回龙观医院于2013年底成立了儿童少年心理科病房,可提供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和绘画、舞蹈等不同方式的心理治疗服务。

除此之外,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还有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要预防和减少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必须采取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刘华清建议,学校方面要积极引导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之中,润物无声,组织并引导孩子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过各种活动,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与沟通,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同时,认真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班级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中小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

从社会层面而言,则要利用并规范大众传播媒介,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减少社会上不良风气波及到学校,避免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成长。积极利用各种传媒丰富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增长知识,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尹莉娜)

中学生常见的危险及自救方法

学生常见病患病率下降,心理问题、危险行为和伤害成为学生健康的新问题

近日,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召开“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总结了我国学生常见病工作所取得的喜人成绩。

学生生长发育水平提高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我国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体现出显著的加速生长趋势,突出表现在体格发育上。以20年来7-17岁身高平均增长量为例,男女生分别达到6.9cm和5.5cm。体重增长更为迅猛,男女生分别达到6.6kg和4.5kg。儿童青少年身体充实度提高,“绿豆芽”体型明显减少。青春期发育提前趋势更为显著,突出表现为生长幅度猛增,性发育年龄不断提前。

学生常见病患病率显著降低

10年来,我国学生常见病患病率显著下降,学生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沙眼和蛔虫感染大幅度下降沙眼和蛔虫感染曾经是严重威胁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两大疾病,全国学校卫生工作者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等措施,使城乡学生的沙眼患病率分别从1992年的15.88%和17.87%,下降为2000年的7.5%和8.0%。全国城乡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1992年为14.94%和26.60%,到2000年,降为1.1%和6.6%,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蛔虫感染率已下降至1%以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明显下降1992年,全国城乡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6.47%和24.10%,到2000年下降为9.1%和11.4%,中、重度贫血基本消灭。

营养不良患病率下降,轻重程度构成改变1985年全国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患病率为30%左右,1995年和2000年学生营养不良患病率分别下降到21.2%和19.5%,2000年学生重度营养不良已基本绝迹。

龋齿和视力低下是学生常见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两种疾病。2000年,12岁城乡学生龋均分别为0.42和0.29;比1982年分别下降59.6%和55.4%。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的患病率仍居高不下。

卫生保健意识增强

儿童青少年的卫生意识逐渐增强,良好的卫生行为逐渐养成。

例如,1995年城乡学生的刷牙率达到83.0%和74.2%,2000年达到92.8%和87.1%。以北京为例,城区中小学健康知识知晓满分率达97.6%,健康行为形成率为84%,农村中小学生知晓满分率为89.2%,健康行为形成率为89.6%。

常见病防治仍需加强

目前学生近视眼的患病率仍居高不下,近视眼患病率小学为21.0%,初中为43.6%,高中为66.5%。升学压力和与生活现代化相关的环境因素还将对近视眼患病率产生持续影响,因此,近视眼防治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严峻任务。

目前我国的儿童青少年防龋工作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仍很大,2/3左右的省、区儿童青少年恒牙充填率低于40%。在口腔保健薄弱的农村地区,青少年因龋齿久拖不治,导致恒牙过早丢失的现象尚很普遍。

儿童青少年的肥胖、低体重并存。我国儿童青少年中的肥胖检出率正以每5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城市儿童青少年中的肥胖检出率已上升到6%-8%,成为大城市儿童青少年最突出的营养问题。肥胖不仅给患儿带来身心危害,而且导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冠心病等成年疾病的发病增加和低龄化。另一方面,我国西部地区儿童青少年中的营养不良率比沿海地区高2-3倍;西南乡村儿童的营养不良检出率,比京、津、沪三大城市高4.4倍。

心理问题成为健康新问题

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升学就业压力增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一些心理问题和吸烟、酗酒、药物滥用等健康危险行为明显增多。

此外,我国中小学生的伤害死亡率是疾病死亡率的两倍,成为首位死因。农村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率总体上超过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的沿海地区死亡率上升也极为迅速。

因学习压力重、家庭和人际关系不良、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原因导致的自杀事件正在逐步增加;因车祸导致的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因缺乏自我防卫意识和能力,导致伤害的较以往增多。

心理问题、健康危险行为和伤害已成为新世纪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因素。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有哪些?

抽烟

抽烟对青少年的危害。

新加坡政府在2002年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发表文章指出:“吸烟的恶习是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养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四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个曾吸过烟或尝试吸烟,他们染上烟瘾后,就很难戒掉”。文章说:“大部分中学生吸烟主要原因是好奇好玩,他们不知道在吸第一口烟时,只要10秒钟,尼古丁就会侵入他们的头脑,使他们有飘飘然的感觉,过后就不能自拔,一旦上瘾,吸烟就不再好奇了。

调查显示,母亲、父亲或两人都吸烟的家庭超过一半,兄姐吸烟者超过1/3;亲密朋友吸烟者超过55%。

虽然吸烟学生来自不同背景,但是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所以,吸烟的父母要特别注意,为了孩子的健康,应该考虑戒烟了。

抽烟如何成为烟瘾?

医学实验指出:由于尼古丁直接进入你的大脑,所以它对你的心理和生理上都有很强的影响。尼古丁会刺激你的脑部,释放一些让你有快感的化学物质,但这种吞云吐雾的感觉使你成瘾,这种感觉不会持久,只是暂时性的。过后为了满足这种感觉的需要你又得再次点燃下一根烟,如果你没有及时吸烟,你就会因脱瘾症而感到急躁,长久下去,你的香烟需求量也逐日提高。

喝酒

研究表明喝酒对青少年的发育生长极为有害

国际在线报道:美国孟菲斯大学近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指出,青少年过量饮酒会对身体和大脑造成严重的损害。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过多酒精会延缓生长并损害大脑的功能,尤其是对正在发育生长阶段的青少年危害更大。

研究员们强调说,虽然这项实验目前只是在老鼠身上进行的,但是青少年们还是应该注意饮酒问题,千万不要过度饮酒。(施倞)

网瘾

网络对青少年危害分析

摘自:

摘 要: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加强网络立法、净化网络环境、深化教育改革、净化社会风气,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小三位一体"和立法、技术、教育的"大三位一体"相结合的网络文明系统,才能还孩子们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危害;分析;对策

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网络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据信息产业部统计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逾一亿,并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其中青少年占80%。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平台。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也存在着让人痴迷的危险。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

(一)意志毅力的消磨和自控能力的下降网络的过度使用,使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特别是网络游戏中的冒险刺激、网络交友中的轻松自如、网络不健康内容中的新鲜诱惑等,使青少年逐渐产生"网络成瘾症",而对自己的主体生活--学习,却失去兴趣,缺乏毅力,自控能力下降,学业荒废。

(二)"网络性格"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下降

网络性格最大的特征是"孤独、紧张、恐惧、冷漠和非社会化"。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人机对话和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容易使人的性格脱离现实社会而产生异化,同时青少年又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长时间呆在电脑前的幅射和高度紧张,会损害各种人体机能,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三)对周围人事的不信任和紧张的人际关系

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人都以虚假的身份出现,尽管很多时候,你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无所顾忌地说你想说的话,但在虚假的身份之下,网络人际关系很少有真实可言,时时充斥着不信任感,人际关系紧张。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的青少年,网络为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

(四)价值观念的模糊和道德观念的淡化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极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信息混杂,包罗万象:新奇、叛逆、而又有趣味性,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极易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模糊不清。网络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的随心所欲,无须承担责任和免遭惩罚的特点,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特别是网上暴力、色情、欺诈等,使得迷恋网络的青少年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观念淡化。

(五)网络安全隐患和网络犯罪现象

网络引发了青少年的安全焦虑。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均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易造成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等现象,一旦遇到,往往惶恐不安,无所适从。网络交流的随意性和隐蔽性,又常常使青少年成为受害者。由于青少年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性,使得很多网络受害者又成为侵略者,网络犯罪不断上升。

因而有人大声疾呼:勾魂的网络色情,吃人的隐形老虎。它们一旦泛滥成灾,毁掉的将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那么是谁把我们的青少年推向了互联网这个美丽的火坑呢?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象征高科技、代表新时代的互联网的奴隶呢?

网络色情对青少年的危害

网络色情被称为“电子海洛因”,足以说明它的危害性。

危害之一:影响青少年网民的学业或工作。迷恋网络色情对青少年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是荒废他们正常的学业或工作。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网络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达到8.5小时。个人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把大量的精力、时间浪费在网络聊天室必然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或工作。

危害之二:扭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走向性犯罪。网络色情提供大量的色情图片与文字,而其中的很多图片与文字宣扬的是各种畸形的性行为如性变态、同性恋、恋童癖、乱伦等。不论是青少年主动寻求还是被动接受这类信息,对他们形成正确的性观念、性行为都会产生冲击。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打着“健康”旗号的网站传授的所谓“性知识”错误百处,根本就不具有科学性与严谨性。长期接受这些畸形的、错误的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塑造、发展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一些自制力差、意志薄弱的青少年禁不住诱惑,铤而走险,从此走向性犯罪的深渊。媒体已披露过多起青少年学生因长期迷恋网络色情而不能自拔,最终走向性犯罪的案例。

危害之三:危及青少年的人身安全甚至性命。一些有组织的色情制造、传播者利用网络聊天室诱骗青少年提供各种有偿的性服务(为别人或为自己),不仅是明目张胆的犯罪,对青少年的人身安全甚至是性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在南方某省就发生一起犯罪团伙利用网络聊天室诱骗女性青少年卖淫的恶性事件。而一些个人犯罪分子则利用聊天室与青少年网友进行“网恋”、“网婚”,时机成熟时约请见面。自今年初以来,媒体报道了不少于5起青少年女性被网友强暴并残杀的案例。网络色情对执迷不悟的青少年的人身安全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一些青少年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吸毒

吸毒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主要表现是什么?

毒品对人体的作用首先损害人的大脑,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其次是影响心脏功能、血液循环及呼吸系统功能,还会影响正常的生殖能力,吸毒者或其配偶生下畸形儿、怪胎屡见不鲜。吸毒可使人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类疾病。这些人往往面色蜡黄、身体消瘦、嘴唇焦黑、神色漠然。严重的则丧失劳动能力,以至日渐衰竭而死亡。毒者在毒瘾发作时,轻者头晕、耳鸣,重者呕吐、涕泪交流、两便失禁、浑身打颤;这时,吸毒者往往是丧失人性,丧失理智。他们四肢痉挛,鬼哭狼嚎,或撞墙或自伤,弄得鲜血淋漓,甚至自杀。另外,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吸毒者后期往往靠吸食毒品不能满足要求,转而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他们共用未经消毒处理的注射器和针头,致使艾滋病传播。

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有何害处?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06-5-17

目前,我国毒品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许多地方都有庞大的地下毒品市场,毒品很容易流入未成年人手上。而未成年人往往由于愚昧无知,寻求精神刺激,或者因为好奇、新鲜、追求时髦,以及发泄挫折而吸食毒品,最后染上毒瘤。现在未成年人已成为吸食、注射毒品大军中越来越大的群体。据调查,1998年在山西省吸毒人员中,25岁以下的占44%。而1998年全国登记吸食注射海洛因、鸦片成瘾者超过54万,其中青少年占83.6%。年龄最小的才11岁。怪不得意大利前总理克拉克西在十年前曾为该国的严重毒品问题而忧心忡仲:“毒品的传播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它像一条蛀虫一样钻进我们的社会组织,首先咬坏其最薄弱的毫无防御的环节——青少年,为此,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来拯救受毒品危害的青少年。”

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损害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各类毒品都是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根据科学测定,毒品会严重损害人的大脑、心脏、肺、肾等的内分泌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因此,注射式吸食毒品成瘾后,会周身乏力、形容枯槁,精神颓废,反应迟钝、喜怒无常,甚至咳嗽咯血,心悸、性功能减退。过量吸食、注射毒品,则会导致死亡。据联合国世界毒品报告公布,1997年全世界有10万人因吸毒死亡,1000万人因吸毒丧失工作能力。我国也已出现多例因吸毒而死亡的例子。现在还有一种状况必须引起人们高度重视,那就是一些传染病、性病通过不洁的毒品注射器而快速地、大幅度地传播开来。

二、损害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成瘾后,往往智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控制力减退,情绪不稳,动不动就发怒;在人生观和世界观上,缺少了崇高的追求,变得自私自利,意志消沉。

三、直接导致毒品犯罪泛滥。未成年人大量加入腐君子的队伍,大大刺激了毒品的消费市场,使得制造、贩卖、运输毒品犯罪获得巨额利润,为这些犯罪也日益猖极推波助澜。而且不少吸食、注射毒品者为了维持自己的吸食、注射毒品的巨额支出,也从事贩卖、运输毒品等毒品犯罪活动。

四、诱发其他刑事犯罪。吸毒与犯罪是孪生兄弟。毒品的刺激本身就容易导致犯罪;又加上毒品价格昂贵,据调查,吸毒成瘾的人,每天需300元左右的开支,否则将无法活下去,而未成年人没有金钱收入,只好能偷就偷,能骗就骗,偷不到骗不到就抢,只要能搞到钱,就不择手段。偷窃、抢劫、诈骗、敲诈、卖淫等等犯罪往往是与吸食注射毒品联系在一起。

五、败坏社会风气。未成年人往往把吸毒视作出风头之举,认为“吃了海洛因,在社会上才能雄得起、弹得狠”,吸毒成瘾后,则最起码的人格尊严都丧失殆尽,道德沦丧,鲜廉寡耻,男的赌博,打架斗殴,嫖娼,女的出卖肉体,沦为娼妓,败坏社会风气。

还记得那个被女乘客强吻得15块赔偿的司机吗,结果怎样了?

四川的出租车司机孙先生将一名女乘客载至目的地,但令孙先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女生在下车之前竟试图强吻自己,作为补偿,这位女乘客多给了孙先生15块钱。因对方是女性,孙先生最终没有报警。

孙先生随后将车内的监控视频传到了网上,迅速引发了舆论热议。

孙先生表示,事发当晚,该乘客在上车之后便开始索要自己的微信和手机号,他没有答应对方的请求,在遭受强吻的时候,因自己奋力反抗,女乘客最终没有得逞。

对于对方多给的15块钱,孙先生表示这应该是自己的“精神损失费”,但这15块钱和自己受到的伤害是远远不对等的。

孙先生的经历不禁让人想起另一则旧闻。

2020年8月22日,昆明的一位网约车司机遇到了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情。

凌晨时分,司机遇到了一位醉酒的女乘客。汽车才刚刚起步,这位女乘客便用手摸上了自己的胸部,在司机明确拒绝之后,女乘客的手又抚上了司机的小腹,对方却又提出想要给他100元,而代价自然不多说了。

“这不是钱的问题。”司机十分无奈。

网约车司机遭女乘客性骚扰一事被媒体报道后,平台官方确认了此事属实,并表示将永久封禁该用户。

这两名司机用自己的遭遇向我们证明了,不止是女性,男性也会成为性骚扰的目标。而且这些骚扰不仅来自女性,更多的来自男性。

由太原开往上海一列列车,20岁的大学生张某被同为男性的富某猥亵了。

事发时张某已经入睡,他被富某的猥亵行径所吵醒。张某有些手足无措,他先是制止了对方的威胁行为,之后又和富某吵了起来,张某的父母随即报了警,民警随后53岁的富某抓了起来。

据富某交代,他一直未婚,在年轻的时候便有了这种癖好,事发时,扎着辫子身着黄色上衣的张某令他起了冲动,于是他便做出了猥亵行为。南京铁路公安处依照相关法规予以富某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

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美国约有1.7%的男性曾被他人性侵,而其中79.3%的猥亵者是男性。广东省疾控中心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显示,每100个男孩中就有2~3人遭遇过被胁迫的行为。

这些骚扰和侵犯不仅会伤害到受害者们的身体,更会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心理阴影,

男性被男性猥亵还会影响到受害者的性生活。据统计,许多受害者在被威胁的过程中会生理性的产生性反应,这会使得他们对自己的性倾向产生困惑,并产生严重的心理阴影。有些人会因此而变得十分放纵,也有许多人会会因心理阴影变得阳痿,并对性生活十分排斥。

理查德21岁时曾被同性强奸,此事已经过去10年了,但时间没有抹去理查德心里的阴影。他会下意识的排斥酒吧、旅馆、公共厕所,每当看到一群男性出现,他便会焦虑害怕,噩梦般的经历还使他患上了强迫症,每天都要清洗肛门多达20多次。

有研究证实,被他人性侵的经历会深深伤害到受害者们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社交意愿大幅下降,他们中的许多人会开始醉酒乃至自残,一些被男性侵犯的受害者甚至会在男性较多的场合感到严重的不适,很难恢复正常生活。

但即便如此,男性被性侵者仍然是一个被社会忽略的边缘群体,大众对男性被性侵一事尚未提起足够多的警惕,就连身为被侵犯者的孙先生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没有报警的行为可能会促使该女乘客再次犯案。

性骚扰就是性骚扰,不会性别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的区别,希望被骚扰侵犯的受害者都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怎忘双笙(2022-06-11 06:23:23)回复取消回复

    他先是制止了对方的威胁行为,之后又和富某吵了起来,张某的父母随即报了警,民警随后53岁的富某抓了起来。据富某交代,他一直未婚,在年轻的时候便有了这种癖好,事发时,扎着辫子身着黄色上衣的张某令他起了冲动,于是他便做出了猥亵行为。南京铁路公安处依照相关法规予以富某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