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治新闻 > 正文

政治新闻

如何推行大学国际化工作(作为一名大学生,怎么理解国际化如何实现国际化)

hacker2022-06-11 10:35:19政治新闻85
本文目录一览:1、中国大学如何国际化?2、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大学如何国际化?

刚刚落下帷幕的2006北京论坛中,中国大学的国际化问题成为了来自不同知名大学的26位校长的讨论焦点。其中,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先生表示,阻碍大陆的大学国际化主要因素是语言,即无法以英文为主要教学语言,无法使外国学生出入方便。

看来,朱先生似乎将大学国际化理解为大学招收学生的国际性,及作为其软件基础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模式。北大校长许智宏则认为,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全世界大学都趋于一种模式,“我们都在不约而同地模仿美国的大学模式,这确实是最成功的模式,可我们必须注意,这不是唯一成功的模式,我们还要学习欧洲和日本,并且保留我们自己的传统。”

那么,我们究竟要何种国际化,如何国际化?其实,中国大学的国际化的前提是其自主性。没有自主地位的大学模式充其量只不过是别国模式的拙劣的或不那么拙劣的模仿,根本配不上“国际化”的称号。国际化也不是抽象的,如今一谈国际化,很多人就会想到美国模式。美国模式也是在学习其他模式的基础上,伴随着美国崛起的历史境遇进行创造性改造而逐渐取得“国际化”地位的。今天一些人所推崇的美国模式,是美国大学在19世纪下半叶首先摒弃英国模式,即贵族式的古典文明教育(希腊文、拉丁文),转而引进德国模式,即科学研究的专业性教育模式,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美国国力增强的要求的结果。美国没有简单地移植德国模式,它在科学性专业研究教育的基础上通过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重新将原先英国模式中的西方文明传统传承发扬的一面接续了过来,从而根本性地确认了其文明的自我意识,在科学和人文之间达成了统合。简单说,美国模式是建立在其对英国模式和德国模式的学习和创造性的融合改造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新的模式。我们所要学习的,并不是这种美国模式的结果,而是他们构建过程和取得世界影响的路径。中国大学从早期引进的日本模式、德国模式,到1952年后的前苏联模式,再到近来的美国模式,再加上自身的传统模式,已有了诸多历程和可能性。中国大学的创新和“国际化”恰恰在于整合这些传统(而不是孤立、割裂地将这些模式予以历史性的否定),并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复兴打造出一种新的模式,使之既能吸收其他文明以及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又能继承自身文明而确立自主性,这样才能造就世界影响,这种模式才是“国际化”的正道。

如何做好国际化视角下的学生工作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学生的派遣与接受,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非常丰富,至今虽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了论述。总体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应该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在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及师资等方面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

自从加入WTO组织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有了自己的特点。

1.教育理念国际化

教育理念的国际化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教育的国际化。要从全球的视角出发,全方位、深入地来认识什么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走出观念的误区,并努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当今世界有很多国家都提出了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如美国高等教育就明确提出目标为“培养有全球意识的人”,“有国际眼光的人”。邓小平同志1983年10月1日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近些年来,我国高校的发展重点逐步转向了世界、面向了未来,北京大学适时启动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清华大学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国家实施“985”工程,标志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被提上了21世纪我国大学的战略发展议程。同时,国内许多重点大学也都纷纷确立创建“世界一流”或“世界知名”大学的发展目标。

2.教育内容国际化

教育内容国际化就是要从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出发,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从全球化角度来培养学生。在课程内容中贯穿国际化的观点,开设与其他国家相关联问题的课程,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引进国外的原版教材,接收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紧随国际的发展步伐。我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签署了互相承认学历、学分的协议,标志着我国教育质量得到国际承认同时标志着我国教学内容、教学水平与国际接轨。教学内容的国际化不可以一日而语,必须瞄准世界,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从国内高校院系调整、专业易名、双语教学、采用原版或翻译教材等方面可以看出,国内大学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课程内容等方面正在分阶段、有步骤的与国际接轨。

3.教育主体的国际化

教育主体的国际化不仅表现在我国高校聘请国外专家、外籍教师的人数上,而且表现在我国高校外送教师培养的数量上,更表现在我国高校学生主体的留学生数量上。本人不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是教育客体来说,原因在于:传统意义上认为,教师是传道受业、育人的角色,而学生则只是接受老师教导的单向学习角色;而愈久的教育实践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只是单纯的单向教与学的关系,双方之间在教与学方面开始处于一种融合状态,特别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逆向(学习)社会化现象凸显。所以,笔者认为在谈到教育主体的国际化时,不应该纯粹的把学生列为客体(在如今的高校教育这样一个特殊的互动学习组织中,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客体),而应该把其列为教育主体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许在某些方面,这样的“融合”有些牵强,但还是有它发展的理由存在。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意味着量的扩张,更意味有质的飞跃,意味着新的教育理念、办学模

式和管理方式的催生。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以下几方面因素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1.高校急剧扩招

扩招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逻辑起点,是国际化实现的必经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及实现,高校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在精英教育阶段下,经过严格的高考选拔,高校所获得的学生基本上是高中阶段的一批“尖子”,即我们眼中的“好学生”。他们的基本特质是学习成绩较好,智商、情商都不错,并且都较“听话”。对这样的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一般来说不是太复杂的事情。众所周知,精英教育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就存在差异化。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人数的剧增,这种差异产生了质的变化。在软件和硬件及社会职业需求并没有以相应的速度增长的情况下,无疑增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2.后勤社会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高校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加速器。高校后勤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全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以来,各高校积极组建后勤服务企业,实行企业化经营、社会化运作,创造了“托管”、“合管”、“社会参与”等多种方式,广泛引进社会资金,给高校的社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在明显改善大学的住宿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大学生活园区的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情况。尤其是根据收费多少而分等级的公寓和品种更加丰富、档次多的饭菜,使贫富悬殊的现象更为突出,这对学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3.师生关系的变化

师生关系异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问题之一。在国际化教育阶段,高校必然会出现教师资源紧张及教师课程安排过满的情况。一方面师生见面的机会少,高校的有些课堂,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教与学好似是两条线,上课老师按时到,下课马上匆匆的离去,有些同学想追上任课教师讨论问题都很难,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上课结束后都不知道任课教师的姓名。另一方面学生参与机会少,由于教师增长速度赶不上需求的增长,使得很多高校教师出现了跨高校之间任教,其工作环境呈现多元化,必然导致大学生对教师情感上的弱化,致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软硬件匮乏的境地。

4.就业难度加大

高等教育是一种非义务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它应该是一种高回报率的活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高等教育回报率降低,就业已成为受教育者头痛的大难题。当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是阻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实问题,也是对大众化持怀疑态度者的重要理由。面对严峻的现实,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应当因时而动,因势而变。但由于旧的教育观念和择业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视就业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目的,尚未实现就业观念的转变。这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就业心态,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也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新的难度。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种种新的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大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机制建设,以强有力的机制规范人、教育人、管理人、服务人,真正实现机制育人。

第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陶冶、辐射、渗透及整合功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在一种和谐、平衡的氛围中成长、成才和成功。

第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跨越时空的功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快捷性、平等性、互动性,做好网络教育工作。

第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有机整合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不断拓展工作思路,研究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解决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如何有效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本学科国际化发展

大学的国际化中要注意针对性,要切合学校实际,围绕学校战略发展目标,要坚守和升华大学精神。所以,推动办学国际化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学科为基础,以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以服务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提升学科水平为根本目的,以国际化发展战略促进改革,不断完善优化工作机制,有效整合国际创新能力和资源,促进学校各项事业较快发展,为完成学校“2011计划”的规划任务服务,为国家海洋战略需求服务,为蓝色经济发展服务。

在推动办学国际化的过程中,应建立“学校统筹,分类支持,院系主体”的工作机制。学校要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国际最新动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工作部署与工作要求,通过资源配置统筹规划,集中建设优势学科促使其发展成为国际一流;为更好地服务和支持院系发展,要根据理、工、文等学科特性,人才联合培养、科研合作及成果产业化等不同工作的特点,结合院系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提供更高效的服务;只有通过工作机制改革,真正落实院系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院系面向国际加速自身发展的积极性。

在推动办学国际化的过程中,应确立“学科导向,按需参与,激励引导”的实施策略。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学校优先发展学科布局及其学科群建设需求,以机制体系创新驱动发展,以提升学科水平为取向,设置、建设重点,引导、支持发展。

高校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乘承怎样的理念实施怎样的措施

首先,教育合作是外交政策投资的一种形式,有利于发展国家关系。“二战”和“冷战”的历史教训使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意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每个国家都能从和谐的国际关系中受益。而实现和平与稳定的基本前提是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教育交流就是达到这种相互理解的最佳途径。各国政府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不仅是为了培养出能够参与世界经济市场竞争的人才,更希望通过谋求较好的国际关系,为国家带来直接、长远利益。

其次,网络技术和知识数字化飞速发展,使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知识传递的方式已由单向转向互动,以知识转移为特征的社会参与正在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整合,教师的角色正在由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伙伴。这既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便利的条件,也使大学的知识权威遭到威胁,传统教育模式的效能受到质疑。

第三,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人类活动范围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国家的疆界,越来越渴望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知识,获得在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教师在学术上要不断创新,就必须掌握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动向,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学要提高办学水平和声誉,发挥知识、文化创新与传承功能,也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仅依靠自身力量求得高等教育高质量地发展,只有相互借鉴、加强合作,才能够适应世界潮流,跟上时代步伐。

第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通过举办教育部长峰会、专家论坛、区域性或世界性会议等,开展国际教育问题研究,提出教育改革建议和计划,促进国家、地区间的交流与沟通,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野欢诤友(2022-06-11 21:55:21)回复取消回复

    不仅意味着量的扩张,更意味有质的飞跃,意味着新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催生。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以下几方面因素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1.高校急剧扩招扩招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逻

  • 孤央鹿岛(2022-06-11 11:35:19)回复取消回复

    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跨越时空的功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快捷性、平等性、互动性,做好网络教育工作。第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有机整合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