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包括)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认识好区域经济学的三个理论基石
区域经济(regionaleconomy)是指在;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
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因为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高梯度区域要采取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中梯度上的萧条区应实行改造型发展战略。低梯度区域应实行渐进型发展战略。
二、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一)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
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的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辐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辐射媒介)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通过流动和传播,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取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的习惯势力。我们把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称为辐射源。辐射的媒介是交通条件、信息传播手段和人员的流动等。
(二)辐射理论对于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实践意义
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制定、经济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市场信息传播、思想观念等非经济因素的扩散等方面。制定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的几个主要问题,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问题;南北、东西经济互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问题;中心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和规划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就业问题怎样解决等,都可以用辐射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
三、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
(一)主要观点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同,其中增长较快的是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这些产业和一般都是在某些特定区域集聚,优先发展,然后对周围地区进行扩散,形成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这种集聚了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区域被称为“增长极”。
(二)增长极的吸收和扩散作用
一是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二是资本集中和输出;三是规模经济效益;四是产生聚集经济效果。
(三)增长极的作用效应
1、极化效应:指增长极地推进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2、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3、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如果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则溢出
效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
(一)区域差异理论
古典区位论:成本决定论,区位选择总是趋向生产总成本费用最低的地点,这就是“成本决定论”。
近代区位论:利润决定论,以市场—价格分析揭示出利润最大化是影响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使区位论走向宏观化,弥补了传统成本决定论排除市场因素的缺陷。
现代区位论:综合决定论,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然受多中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决策者最终选择的区位,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或利润最高的区位,而是综合优势最显著的区位。
(二)地域分工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自己生产所需的全部物品是不明智的。因为每个国家都有擅长生产和不擅长生产的东西,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来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向他们购买。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其绝对有利的生产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换,各国的资源就能正确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同理,这种绝对优势理论也可用于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每个国家都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有些国家可能在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等各个方面都占优势,则可在优中择优,找到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参加贸易;而有些国家可能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但也大能在劣中相权取其轻,找到比较优势。这样参加贸易的各国都节约了社会劳动,并能消费和享受更多的产品。概括讲: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即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易增进利益。
(三)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可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两种。
1、区域产业结构静态比较:
指各个区域某一时点上的产业结构在区际分工阶梯中的相对地位的比较。决定一个地区在全国区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的主要因素是该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主要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因此,地区产业结构静态比较可从非农产业发
展水平的区域比较和制造业构成技术水平的区域比较两个方面进行。非农产业发达,主要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在经济联系和区际分工中的地位相对有利。
2、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比较:指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比较。一是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的区域比较,二是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
1.1什么是区域经济学
经济系统是动态的实体,并且在这些系统中发生的种种变化的性质及结果相当重要。这种变化影响着个体福利,并最终会影响社区和国家的社会与政治结构。作为社会成员,我们不得不对观察到的变化做出反应。对一些人来说这种反应非常被动:当经济状况改变,他们立即发现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了,于是迫使自己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环境。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经济体制的改变代表了一种挑战;他们想办法理解那些引起变化的因素的本质,并根据这方面的知识来校准他们的行为模式或试图把这种变化带入他们生活、工作的地方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等方面。 在这个意义上,区域经济学代表了一种可以理解经济体制的空间特征的理论框架。我们想办法找出制约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的因素,以及随着这种分布变化,了解它给个人和社区带来的重要的影响。 因此,区域或“空间”经济学可以归纳成以下问题:何事在何地,为什么,以及应该如何?第1个“何事”指的是经济活动的每种类型:不仅包括工厂、农场、矿山等狭义的生产、建设活动,还包括其它各类企业、家庭、私人和公共机构的生产活动。“何地”指的是相关经济活动的区位;它包括空间接近、集中、分散和空间模式的相似或相异,“何地”还可以在更宽泛的意义上讨论,例如就地带、地段或地点而言,讨论地区或者微观地理单位。“为什么”和“应该如何”的意义参考经济学家在其能力和胆量的某种弹性限度内对问题所作的种种解释。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相对年轻的分支。它的迟到的出现表明了一个令人遗憾的趋势:即以前的传统专业领域原则失去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且忽略了一些亟需应用综合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重要的问题领域。直到最近,传统的经济学家仍然忽视“何地”问题,在他们研究的许多问题中没有考虑任何的空间因素。传统的地理学家,虽然直接涉及“何事在何地”,但是他们仅仅凭借描述现象和绘图,缺乏解释人类行为和机构活动原因的任何真正的技术。传统的城市规划者,具有类似的局限性,他们只专注于理想化的都市布局的外形和审美方面。 这种不幸的形势在最近几十年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扭转。那些以各种各样的专业标签称呼自己的个人,如: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生态学家、城市和区域规划专家、区域科学家和城市学家,已经参与发展分析的工具和技巧,并把它们应用于解决一些最紧迫的问题。 20世纪40年代以来,沃尔特·艾萨德(Walter Isard)以其坚持不懈的开创性工作和在思想及组织方面的领导能力,对从各种各样的理论中获取支持,从而创立这门新学科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他建立的的“区域科学”的领域极其宽广。(胡佛)
区域经济学的相关含义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两岸物流业合作,就是从物流业市场供求运行的角度,从区域经济学需求观、交易费用、寻找费用等经济理论,分析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以区域经济学的财富观阐述推动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基本动力因素,进而探讨两岸物流业合作态势和物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如何理解和认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的主要范畴包括:区域经济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调节机制、新地域的经济开发战略和经济规划等。区域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宏观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也称地区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地理学交叉而形成的应用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一词常作为区域经济学的同义词。当区域经济学的课题特别涉及到城镇时,则使用城市经济学一词。区域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关系协调的科学。 其与区位理论既有联系,也存在区别。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应用经济(二级学科)下的一个三级学科。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人大经济论坛-《保卫资本论》在线阅读:
第十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今天召开
下午各个分会场分别展开,请点击以下蓝色链接进入浏览。
第一分会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第二分会场 ---《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
第三分会场 ---中国经济的制度分析
第四分会场 ---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方式
第五分会场 ---资本、劳动与收入分配研究专题
第六分会场 ---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七分会场 ---货币和金融的政治经济学
张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科 学, 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 恩格斯是社 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 以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 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理论形 态。 新中国成立后,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适 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 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一 系列独创性理论观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 不断丰富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总 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 不忘 本来, 吸收外来, 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观点, 概括新范畴, 构建新理 论,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这对于当下研究极其具有指导性!!!!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这里的“政治经济学”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是其他的什么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本质、最核心和最主要的内容。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创造性理论成果。因而,我们既要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要学好用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保卫资本论 》是2014年12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全称《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许光伟著。[1] 作品正式提出“学术保卫”概念,对应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之民族取向和实践化的工作理念。[2]
通过工作涵容中国历史,其达成对世界历史之新理解,是重读和重写“双重意义”之《资本论》理论与方法论著作,高度凸显理论-实践之结合体式。[3] 该著认为:所谓“中国经济学”,即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出脱而来的经济理论体系,是用中华语言和中国思维对“经济学”的再说一遍和改造。因此,其不独为政治经济学的“在中国”,亦不是经济学分支或流派的“在中国”,而要求重新检视和阐述已有的理论,对原创性方法进行民族“寻根”。[4] 归根结底,此种研究路径以极高智慧统一了人类生产的“历史”和“逻辑”,清晰说明了经济学方法论,尤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