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热点问题 > 正文

热点问题

环境激素对胎儿的影响(孕激素对婴儿的影响)

hacker2022-06-12 18:57:23热点问题79
本文目录一览:1、什么是环境激素2、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环境激素

一些化学物质,通过各种渠道混入食物和空气中,进入人体呼吸道和消化道,干扰人体内分泌,致使内分泌失调。科学家把这种能起到类似于激素作用的化学物质统称“环境激素”,又称“类激素”。环境激素”的摄取,引起女性的性早熟,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增生,男子精液中精子数量减少,男性不孕症增加。

科学研究证明,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其他生物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根据个体生长阶段所需要的物质,合成各种新陈代谢,并世代相传。然而近些年来,当产业化浪潮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时,人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于生物机体之外的激素,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获取暂时利益的同时,也蒙受了巨大危害。

为了使牛、羊多长肉、多产奶,人们给这些牲畜体内注射了大量雌激素;为了让池塘里的鱼虾迅速生长,养殖户添加了“催生”的激素饲料;为了促使蔬菜、瓜果个大,提前进入市场,菜农和果农们不惜喷洒或注射一定浓度的乙烯利、脱落酸等“催生剂”。这种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或者说通过来自外部环境的合成化学物质,被科学界称之为环境激素,又称环境荷尔蒙(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或 endocrine disruptors),也叫“第三类损害物”。世界卫生组织给环境激素所下的定义,就是说,如果内分泌功能发生变化,并因此对个体及子孙或者集团产生有害影响的外因性化学物质或者混合物。环境激素通过环境介质和食物链进入人体或野生动物体内,干扰其内分泌系统和生殖功能系统,影响后代的生存和繁衍。

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含有这种激素成分的物质,被人食用或使用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比如化妆品、洗浴剂、洗洁剂、瓜果、蔬菜、肉类、食品等,与人体内的正常激素“结合”,引发内分泌紊乱,造成人体正常激素失常。表现在发育、生殖、精神、情绪等多个方面。

据科学研究初步证实,目前在社会生活中对人和动物起着类似于激素作用的有害物,已经发现至少三百余种。其中有7种最危险的多用来制造人们日常用的涂料、洗衣剂、树脂、可塑剂等。 其主要危害表现为:一是由于食物、饮水中大量存在环境激素物质,正在造成男人的精子减少,雄性退化,乃至男性不育症的高发。二是导致怀孕胎儿的致畸。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育龄妇女长期受环境激素的污染,会使受孕胎儿畸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使胎儿的五官、肢体或性器官的局部畸形。三是干扰和降低人体免疫机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智力低下,严重的还会引发某些癌症。日本环保研究所的坂布贡教授研究的一项结果显示,环境激素的污染,使饲养的鸡70%患有眼病,30%患有咳嗽,15%患有气喘和支气管炎。恰恰这种鸡食品,已经和正在成为人们餐桌上津津乐道的美味佳肴。

环境激素直接或间接地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多种物质里。典型的一类被叫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POPs)。这类物质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具有环境激素作用。它们最具代表性的是:滴滴涕(DDT)类杀虫剂和除草剂物质,多氯联苯(PCB)类绝缘材料和塑料物质,二恶英等垃圾焚烧产生的物质,激素类医用药物。这些物质长期与人类和动物接触,会渐渐引起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出现多种异常。

2000年,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共同讨论了禁用多氯联苯、滴滴涕等12种POPs物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问题。这些物质已被人类使用多年,有毒,难以分解,而且污染面已很广。有些污染物已在极地动物体内发现,比如,科学家在北极熊的脂肪中发现了类似滴滴涕和多氯联苯的化学物质。要控制环境激素的继续污染,需要世界各国采取共同一致的禁用行动。2001年,全世界12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公约规定:签约国家将在25年之内停止或限制使用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它们包括8种杀虫剂和4种工业化合物和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有:艾氏剂、氯丹、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灭蚁灵、毒杀芬、滴滴涕、六氯代苯、多氯联苯、二恶英和呋喃。

一、工业化的产物

众所周知,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其他生物能根据自身各个生长阶段的需要合成各种代谢调节物质,即内分泌激素。正是因为有了它,自然界中的生物才得以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世代相传。然而,近些年来,人类不断发现一些存在于生物机体之外的、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有时能引起生物内分泌紊乱,就将之称为环境激素,又称环境荷尔蒙。

“环境激素”一词是1996年由美国《波士顿环境》报记者安•达玛诺斯基所著的《被夺去的未来》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但是,它的产生却始于2 0世纪30年代,当时人们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雌性激素(DES),用作药品。这种合成雌性激素在诞生的同时就被指出有导致恶性肿瘤的危险。近7 0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环境激素在制药、塑料制品添加剂生产、除草剂的使用和垃圾处理等过程中不断释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环境激素不易分解,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又可随风飘散,因此,不管其原生地在哪里,都会形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威胁。今年以来让欧洲人闻之色变的二恶英,就是环境激素中的一种。

二、危害不可小视

体内荷尔蒙在分泌后,与细胞中的受体结合,进而深入细胞核,诱发遗传基因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维持生物正常的新陈代谢。而环境激素进人体内与受体结合后,就会在体内发出错误信息,从而破坏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内分泌和生殖机能。环境激素已成为继臭氧层、地球气候变暖之后的第三大环境问题:

男婴出生率下降。自70年代以来,加拿大男婴的出率下降了0.22%,美国下降了0.1%。美国科学家说,这可能是杀虫剂等污染物干扰了人类生殖激素的结果。

男性精子数目锐减,男性不育症增加。它们在近50多年来导致人类总体精子数量的大幅度减少,据统计,男性的平均精子数在1940年为1.13×108个/mL而1990年减少到6.6×107个/mL;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男性的精子数为每毫升约1亿个,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则减少到7 500万个;90年代出生的男孩成人后,可能减少到5 000万个。而每毫升精液所含的精子数在2000万个以下便有可能成为男性不育症,400万个以下便完全丧失生育功能。因而环境激素使人类面临消亡的危险。 从1986年到1995年,印度男子精子数目平均下降了43%。而1995年之前的20年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2 .5 倍,环境污染却增加了4倍。据统计,俄罗斯目前有400万男子患有不育症。

动物雌性化现象严重。英国的一项调查报告说,生活在工厂排污河流的石斑鱼发生了严重的雌化现象。在诺福克郡的艾尔河观测点,接受调查的雄性石斑鱼6 0%出现了雌性化的特征,不少石斑鱼的生殖器开始具有排卵功能,并出现了两性鱼。研究人员认为,排入河水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雌性激素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另外,专家在日本沿海北起北海道、南到鹿儿岛的22个县的93个点对 荔枝螺进行了调查,发现87个点的荔枝螺的生殖系统出现异常,研究人员 在它们体内发现了有机锡。

三、岂能掉以轻心

环境激素究竟出自哪些化学物质呢?据日本环境厅的一项调查报告说,防止海藻和贻贝附着在船底上的三丁锡、三本锡以及滴滴涕、氯丹、水银、汞、镉、酞酸酯、源于塑料添加剂和洗涤剂的壬酚、垃圾焚烧场排出的剧毒物质二恶英、苯己烯、氯联苯、石棉等7 0多种有害物质被怀疑是环境激素。目前,人造化学物质约有10万种,每年还会产生大约1000种有害物质。因此,人类已经生活在“环境激素的海洋”里了。

专家认为,个人要防止环境激素的危害,除不向周围环境乱丢化学物质外,还须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有效预防措施:一、不要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方便面容器9 0%是泡沫苯乙烯产品,它是一种致癌的环境激素。二、不要将聚氯乙烯包装食品放在微波炉中加热,因为在高温条件下,环境激素双酚A 会从中渗出。选用包装材料时,应选用比较安全的聚乙烯制品。三、不要购买一些塑料婴儿用品和儿童玩具。用聚碳酸酯制造的奶瓶在高温下能释放出双酚A ,奶瓶最好是用玻璃制造的。另外,目前大多数玩具也使用了聚氯乙烯。鉴于此,欧盟委员会于11月10日紧急宣布,禁止销售由聚氯乙烯制造的塑料玩具。四、对含有激素的药要慎用,如口服避孕药。这种物质从服用者的尿中流到河川后,造成的激素作用是双酚A 的1万倍。五、食用糙米、荞麦、菠菜、萝卜、小米、黄米和元白菜等,容易使环境激素二恶英从体内排出。另据中日两国的一项联合实验证实,让实验鼠连续饮用两个月的茶水,就能使实验鼠的肝脏、胰脏、睾丸等内脏中的环境激素完全排出体外。

环境荷尔蒙危害有哪些

主要危害

一、对人影响

一是由于食物、饮水中大量存在环境激素物质,正在造成男人的精子减少,雄性退化,乃至男性不育症的高发。

二是导致怀孕胎儿的致畸。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育龄妇女长期受环境激素的污染,会使受孕胎儿畸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使胎儿的五官、肢体或性器官的局部畸形。

大多数的激素能促成网络系统,起到控制全局的作用。例如,精子形成需要男性激素,女性的生殖器发育机能维护需要女性激素,它们在各自的睾丸或卵巢中产生,是由脑下垂体里产生的卵胞刺激素FSH所控制的。这个FSH又是被丘脑下部产生的促进腺激素放出激素(GnRH)所控制的。

因为它是脑中枢系统的上部构造,他的信号产生不仅影响到生殖系统,与免疫系统也密切相关。科学家发现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男性精子因环境荷尔蒙减少了一半。

二、对人危害

主要是通过含有这种激素成分的物质,被人食用或使用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比如化妆品、洗浴剂、洗洁剂、瓜果、蔬菜、肉类、食品等,当环境激素进入人体时,会让人体内的内分泌系统误认为是天然荷尔蒙,而加以吸收,占据了在人体细胞中正常荷尔蒙的位置,从而引发内分泌紊乱,造成人体正常激素调节失常。

表现在发育障碍、生殖异常、器官病变、畸胎率增加、母乳减少、男性精子数下降、精神、情绪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是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的罪魁祸首。不仅是人体,对于其它野生动物体也是一样的。

多数环境激素也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环境中十分稳定而难以分解,因此可存在甚长的时间,不易清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具有毒性、难降解与生物累积性,加上可怕的蚱蜢跳效应(又称为蚱蜢效应,Grasshopper Effect)增强其传递性。

部分污染物质在气温高时易挥发进入大气,经由风吹而移入低温区,然后凝集或藉由降雨返回地表,当气温再度升高时,污染物又会进入大气当中,如此周而复始反复在大气中蒸发、迁移与沉降,藉由空气、水和吸附物的携带,可传递至远离污染源排放的地点污染其它干净的区域。

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是南北极地区纯净而无污染源的生物栖息地也难以幸免于人造污染物质的干扰。于是受害野生动物提高了畸胎、肿瘤、免疫功能下降、生殖障碍等发生机率。已对于近代生态保育造成更多的难题;

例如透过食物链放大与生物体转化后的环境激素,其可能对于生态系统与我们自己的健康有更大的杀伤力,有越来越多的汞进入到海水当中,而海洋浅水域可见光区的海藻,在其死亡下沉入深层海域以后,沉淀的藻类残体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会进一步和海水中的汞成分产生交互作用,并生成甲基汞。

甲基汞可透过食物链和生物累积的过程不断地在生物族群中放大,海洋生态系统中越高的消费者阶层,体内就累积越高的甲基汞,而捕食海鲜的人类将是最高的消费者族群。甲基汞同样可被人体消化道吸收,加上它可溶于脂质,并可轻易的穿越血脑屏障与胎盘,因此对人体的杀伤。

而另一重要例子则为有机锡,近代船舶工业时常运用有机锡物质(如Tributyltin)于船舶底部的抗生物附着涂料,而目前已知这类物质正累积于海洋生态环境中,已造成部分牡蛎等贝类的性别错乱,同时也损及到其它海洋生物的健康,破坏海洋生态。

扩展资料:

常见来源

各行各业化学品;用塑料工业尤甚,如 人工树脂(树脂胶、人造树脂、合成树脂、环氧树脂,Epoxy resins/Epoxy /polyepoxide)聚氯乙烯(PVC)等产品。包括制成时、生产前后、不当应用、弃置推填或焚烧后产生以至产品分解或发生化学变化而成的化学品。

聚氯乙烯的氯可促成戴奥辛/二?英/二?荚(dioxin),多氯联苯(PCB,Poly-Chlorinated Biphenyl)等。

对策

国际上签署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工商业界仍大量生产制造买卖各式含或可形成分泌干扰素的化学物及塑料。

2006年仍有工商业界制造买卖含聚氯乙烯之食物外卖盒塑料盒。

在1983年停止了DDT的使用。但是农药中仍含DDT。2006年仍有农业界使用被禁农药(如DDT, Lindane)及未待一般农药散减已卖给市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环境激素

环境激素对动物和人类的危害有哪些

环境激素的主要危害

环境激素同地球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一样,已成为全球性环境大问题。目前已知最主要的环境激素是二恶英,这是二苯基一1,4一二氧六环及其衍生物的通称。其中,2,3,7,8一四氯代二恶英(TCDD)和多氯代二恶英(PCDD)较常见,它们是迄今已知毒性最强的一类化合物,为氰化钠的100倍,砒霜的900倍,它们也是强致癌物,其致癌性比黄曲霉素高10倍,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人类一级致癌物。它有生殖毒性、免疫毒性及内分泌毒性。二恶英的生物积累效应非常强,由于在食物链中富集,所以90%是通过食物物进入人体的。二恶英主要来自垃圾焚烧、农药及含氯有机物的高温分解或不完全燃烧。目前我国生产五氯酚和五氯酚钠产品中杂质二恶英类物质的年产量约90kg。在我国江西使用五氯酚钠杀灭钉螺,有的湖泊底泥的土壤中二恶英残留量比非疫区高出4—900倍,对疫区人群健康构成巨大威胁。1976年7月10日,意大利赛维索农药厂发生爆炸,大量杂质二恶英泄漏,造成轰动世界的污染事件。该厂工人和附近居民都疏散了,其中不少人已经中毒。人们把方圆1.5公里以内的植物都埋掉。几年以后,当地不断出现一些畸形儿。早在1962年越战期间,美军使用了含二恶英的落叶剂,战后发灭现凡美军喷洒过这类毒剂地区,导致大量妇女流产、婴儿畸形。研究表明,二恶英化学性质稳定,脂溶性好,极易损害人的肝脏特别是生殖系统,男性尤为敏感。1999年,沸沸扬扬的比利时食品污染事件导致比利时政府辞职,原因就在于有人把免费收来的废机油和动物有混在一起,卖给饲料厂,含氯有机物在高温加工过程中产生二恶英,混入饲料中,使大量鸡肉、鸡蛋、牛肉、牛奶、猪肉食品污染,危害整个欧洲,并波及到全世界。环境激素中有40多种是农药,其中的六六六、DDT等已被禁用,但仍有多种还在广泛应用。在农业方面,全世界每年使用的杀虫剂达到250万吨。以苯为原料有机氯杀虫剂六六六、滴滴涕和以环戊二烯为原料有机氯杀虫剂艾氏剂、氯丹、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灭蚁灵等。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使用滴滴涕和六六六两种有机氯杀虫剂,由于它们防治面广,药效比当时的其它杀虫剂好,还由于它们的急性毒性低,而且残留毒性尚未发现,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防治作物、森林和牲畜的害虫。环戊二烯类的杀虫剂虽然发现稍迟,但由于药效稳定持久,防治面广,在许多国家也得到较多的应用。随着这些杀虫剂残毒的发现,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归宿引起人们的关注。有机氯杀虫剂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和动物体,能在肝、肾、心脏等组织中积蓄。由于这类杀虫剂脂溶性大,所以在脂肪中积蓄最多。积蓄的残留杀虫剂也能通过母乳排出,或转移卵黄等组织,影响子代。多氯联苯的物理、化学性质极为稳定,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和很好的耐热性、脂溶性,一度在工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变压器、稳压器和电容器力作绝缘材料;在工业加热或冷却工程中作热载体;还作特种润滑剂和添加剂。多氯联苯可以经过人和动物的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为机体吸收,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以脂肪中含量最多。多氯联苯对人的危害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1968年米糠油中毒事件。受害者使用倍多氯联苯污染的米糠油而中毒,有痤疮样的皮疹,黄疸,四肢麻木。日本政府正式确认1684名患者,30多人死亡。1978年在台湾彰化又发生米糠油事件。近2000人中毒,53人死亡。以后人们又发现多氯联苯的致癌性。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浙江温州、台州地区曾有人虽已拆卸废弃多氯联苯电容器1300台,造成大量多氯联苯流失于现场土壤中, .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目前,就农业生产中污染物而言,FAO(联合国粮农组织)迄今已公布了相关限制标准共2522项,美国则多达4000多项,其它发达国家的控制标准达数百项甚至上千项,而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仅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所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中,也仅规定了农药残留、重金属和硝酸盐含量控制标准,这与发达国家的限制标准不相适应。此外,美国、德国、英国、荷兰等西方国家对PCBs(多氯联苯)、PAHs(多环芳烃)、PCDD/PCDEs(二恶英类)等与人体健康威胁最大的有机污染物(环境激素)也制订了有关的质量控制标准。而我国新近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仍是引用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且重金属仅限5种,农药仅限六六六和滴滴涕,其它有机污染物未涉及。这种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无法与国际接轨。

2.1 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环境激素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已被广泛证实,DDT等使鸟类的卵壳变薄从而影响鸟类的孵化率。有些鸟类出现了行为反常,雄鸟不再履行父亲的职责,弃巢而去,而雌鸟则成双成对来抚养双倍的鸟卵,而这些鸟卵却常常不能被孵化。水中的类雌激素类物质导致了雌性化鱼类、雌雄同体鱼的出现。我国武汉东湖的部分鱼类因长期遭受污染。已开始出现雄鱼雌性化的异常现象。以往只在发育成熟的雄鱼体内才有的卵黄蛋白原,如今在一些雄鱼体内也开始发现。据分析,主要原因是湖水中含有两大污染物——邻苯二甲酸酯和烷基酚化合物。另外,根据对野生动物的研究发现,无论雌体或雄体,在其生殖及生殖腺附属器官的形成、功能分化和激素代谢等方面都受到环境激素作用的影响。

2.2对人类的影响

2.2.I男婴出生率下降,自70年代以来,加拿大男婴的出生率下降了0.22%,美国下降了0.1%。美国科学家断言这可能是杀虫剂等污染物干扰了人类生殖激素的结果。

2.2.2男性精子数目锐减、精子运动能力低下、精子畸形率上升、男性不育症患者增加以及导致睾丸癌、前列腺癌。90年代,丹麦首先报道了男性精子减少,生殖机能发生异常,通过对近15000名男子进行调查。发现过去50年间,男性成人精液中的精子数量约减少了一半,精液量也减少了25%,他们认为其原因可能是环境激素的影响。

2.2.3女性性早熟、月经失调、子宫内膜症、不妊症、子宫癌、卵巢癌、乳腺癌等的增加。一项对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垦密集地区的研究表明,与正常情况下的妇女相比,生活在曾经用过杀虫剂的农田附近的孕妇,其生育过程中更有可能由于先天性缺损而导致流产。

2.2.4人类生殖系统功能下降,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大约20%的夫妇苦于没孩子。1998年底,中国医疗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目前中国每8对夫妇当中就有一对不育,这个比例比20年前上升3%。

2.2.5胎儿畸变,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育龄妇女长时期受环境激素的污染,会使受孕胎儿畸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使胎儿的五官、肢体或性器官的局部畸形。据报道,1993年,美国一法院判决一家美国化学公司必须向一对夫妇赔偿398万美元,理由是补偿该公司对他们造成的伤害,因为这家公司所生产的名为“班雷特”的杀虫剂是一种环境激素。这对夫妇所生的第二个孩子,一出生就是瞎子.这是因为这对夫妇长期使用“班雷特”带来的影响。据后来的调查表明,这样的病例在美国婴儿中占万分之四。在这之前,“班雷特作为一种杀真菌制剂曾受到许多农户和园艺工人的欢迎。

2.2.6引起人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智力低下。

环境激素的危害

科学研究证明,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其他生物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根据个体生长阶段所需要的物质,合成各种新陈代谢,并世代相传。然而近些年来,当产业化浪潮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时,人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于生物机体之外的激素,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获取暂时利益的同时,也蒙受了巨大危害。

为了使牛、羊多长肉、多产奶,人们给这些牲畜体内注射了大量

雌激素;为了让池塘里的鱼虾迅速生长,养殖户添加了“催生”的激素饲料;为了促使蔬菜、瓜果个大,提前进入市场,菜农和果农们不惜喷洒或注射一定浓度的乙烯利、脱落酸等“催生剂”。这种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或者说通过来自外部环境的合成化学物质,被科学界称之为环境激素,又称环境荷尔蒙,也叫“第三类损害物”。

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含有这种激素成分的物质,

被人食用或使用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比如化妆品、洗浴剂、洗洁剂、瓜果、蔬菜、肉类、食品等,与人体内的正常激素“结合”,引发内分泌紊乱,造成人体正常激素失常。表现在发育、生殖、精神、情绪等多个方面。

据科学研究初步证实,目前在社会生活中对人和动物起着类似于

激素作用的有害物,已经发现至少三百余种。其主要危害表现为:一是由于食物、饮水中大量存在环境激素物质,正在造成男人的精子减少,雄性退化,乃至男性不育症的高发。二是导致怀孕胎儿的致畸。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育龄妇女长期受环境激素的污染,会使受孕胎儿畸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使胎儿的五官、肢体或性器官的局部畸形。三是干扰和降低人体免疫机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智力低下,严重的还会引发某些癌症。日本环保研究所的坂布贡教授研究的一项结果显示,环境激素的污染,使饲养的鸡70%患有眼病,30%患有咳嗽,15%患有气喘和支气管炎。恰恰这种鸡食品,已经和正在成为人们餐桌上津津乐道的美味佳肴。

应该说,环境激素给人类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利益,但是却潜伏下

了一些危害。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它的严重危害性,各国科学家已开始关注并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相信人类一定有办法、有能力根治它。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痴妓任谁(2022-06-12 19:13:21)回复取消回复

    惜喷洒或注射一定浓度的乙烯利、脱落酸等“催生剂”。这种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或者说通过来自外部环境的合成化学物质,被科学界称之为环境激素,又称环境荷尔蒙(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或 endocrine disruptors),也叫“第三类

  • 晴枙戈亓(2022-06-13 05:57:25)回复取消回复

    CDEs(二恶英类)等与人体健康威胁最大的有机污染物(环境激素)也制订了有关的质量控制标准。而我国新近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仍是引用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且重金属仅限5种,农药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