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科学观察能力的特点(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本文目录一览:
- 1、幼儿观察力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 2、小班幼儿观察力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 3、幼儿观察力具有什么特点?
- 4、幼儿观察力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 5、幼儿观察能力发展的特点及培养
- 6、小班幼儿学科学有哪些特点
幼儿观察力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通过多年的研究,蒙台梭利发现,0~3岁幼儿的观察力发展有着别样的特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幼儿1岁:1岁时的幼儿,已经能够观察到一定距离和方向的物体。他们不喜欢看小而模糊的事物,喜欢看大而清晰的物体、图像。这一时期,幼儿的观察力离不开动作,他们不善服从于某一任务,观察也往往不准确、不全面。
幼儿2岁:这一年龄阶段,由于幼儿广泛地接触事物,观察力有了较大提高。他们能够观察一些简单的事物或图片,观察力持续稳定发展。
到了2岁,幼儿就能发现周围情况的变化和影响了。那些位置明显的物体容易被幼儿观察到,比如床上放的玩具、桌上摆的电视、墙上挂的钟表、身上穿的衣服等。而那些位置不明显的东西,则容易被忽略。
2岁的幼儿,一般都喜欢观察颜色鲜艳的东西,比如颜色各异的鲜花、色彩艳丽的床单等;他们不喜欢颜色单调的东西,比如白色的墙壁和天花板等。
幼儿3岁:从3岁开始,幼儿初步具有了一定的观察力,但观察的目的性常常是不自觉的。这时候的幼儿,喜欢观察活动的物体,不喜欢观察静止的物体。比如他们喜欢看行驶的汽车、小鸡捉小虫子、小猫玩毛线球、小狗欢快地奔跑、金鱼自由地游泳等。
3岁时,幼儿还不善于从整个事物中发现其内在的联系和一般的性质,观察概括的能力比较差。他们容易观察到物体的外形,容易忽略掉其他特征。例如,在一堆物品中,幼儿很容易将形状相同的物品归为一类。通常来说,差别大的物体容易被观察出来,差别小的物体不易观察。
小班幼儿观察力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一、静视——一目了然
1、 在房间里或屋外找一样东西,比如表、自来水笔、台灯、一张椅子或一棵花草,距离约60厘米,平视前方,自然眨眼,集中注意力注视这一件物体。默数60~90下,即1~1 5分钟,在默数的同时,要专心致志地仔细观察。闭上眼睛,努力在脑海中勾勒出该物体的形象,应尽可能地加以详细描述,最好用文字将其特征描述出来。然后重复细看一遍,如果有错,加以补充。
2 、熟练后,逐渐转到更复杂的物体上,观察周围事物的特征,然后闭眼回想。重复几次,直到每个细节都看到。可以观察地平线、衣服的颜色、植物的形状、人们的姿势和动作、天空阴云的形状和颜色等。观察的要点是,不断改变目光的焦点,尽可能多地记住完整物体不同部分的特征,记得越多越好。在每一分析练习之后,闭上眼睛,用心灵的眼睛全面地观察,然后睁开眼睛,对照实物,校正你心灵的印象,然后再闭再睁,直到完全相同为止。还可以在某一环境中关注一种形状或颜色,试着在周围其他地方找到它。
3、 然后再去观察名画。必须把白己的描述与原物加以对照,力求做到描写精微、细致。在用名画作练习时,应通过形象思维激发自己的感情,由感受产生兴致,由兴致上升到心情。 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可以提高记忆力和创造力。因为在你制作新的心中的形象的过程中,你吸收使用了大量清晰的视觉信息,并且把它储藏在你的大脑中。
幼儿观察力具有什么特点?
孩子观察事物的特点是目的性不强,持续时间短,系统性差,概括性低。由于整个心理活动的无意性,使得孩子极易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左右而时常不能自觉地观察。观察对象越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要,越清晰越有利于辨认,成人提出的观察目的越明确越具体,孩子观察的目的就越容易坚持和实现。
观察受兴趣制约
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常依据本身的兴趣。能引起孩子兴趣的事物,往往无须成年人的安排,孩子也会全神贯注地去观察。例如,如果孩子有兴趣看蚂蚁排队搬运粮食,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蹲在地上观看。又如,一本有趣的图书也能使孩子静静地翻阅。
观察容易受到干扰
学龄前孩子进行观察时,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干扰而使他们转移注意目标。例如,当家长带一群孩子观察绿豆发芽的情形时,如果从窗外飞来一只昆虫之类的东西,或者街上传来警车呜呜的声响,孩子便会被这些新的刺激物(昆虫或警车声)所吸引,不能自制地从原先的观察目标转移到别的事情上,通常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干扰。孩子到了5~6岁时,能够排除一些干扰,依原先的计划进行观察,但仍要看观察的事物能不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观察不能持久稳定
学龄前的孩子观察事物的持久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例如,如果给一个孩子一幅图画由他随意观看,他只用很短的时间便说看完了。年龄越小的孩子观察的持续时间越短,一般来说,孩子3~4岁时自由观察一幅图画所需的平均时间是7秒,4~5岁时约为9秒,6岁时约为12秒。
观察不够细致全面
孩子观察事物通常不够细致。年龄越小的孩子观察越不够细致。3~4岁的孩子一般只看到事物粗略的轮廓,观察不够全面和细致,很少自觉地去注意隐蔽和细微的地方,并且做有选择的观察,对喜欢的或感兴趣的事物就反复地看,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而观察时常常发生遗漏现象。孩子直到5~6岁时才会进行较全面和细致的观察。
观察不能独立始终
孩子观察时极容易受到家长和其他孩子的暗示所影响,往往不够独立。例如,父母让孩子观察一只兔子且说出他所看到的兔子是怎样的,如果孩子说:“我看到兔子的鼻子一动一动的。”那么,另外听到的孩子多会把注意力移向兔子的鼻子上,并重复着他的说话:“兔子的鼻子一动一动的。”如果父母这时说:“我看到兔子有一对长长的耳朵。”那么,孩子甚至未经自己观察过,也会复述父母的话。
概括来说,学龄前孩子的观察按照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家长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时,便要依据他们的年龄阶段,并配合各自观察的特点加以指导,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观察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知觉。孩子大约在半岁以后出现观察的最原始形态,2.5~3岁期间正式开始发展,4岁以后逐渐转变为初具目的性的独立过程。
幼儿观察力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观察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观察的目的性增强。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观察越来越有目的。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观察目的性表现不同。如给幼儿观察一张图片,上面有几个小朋友正在做游戏,地上有一只鞋子。老师要求幼儿找出丢了鞋子的小朋友,大部分小班幼儿在观察图片时胡乱地看图片,说一些无关的图片细节;中大班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增强,大部分能按照老师要求进行观察,能快速地找出丢了鞋子的小朋友的位置。
观察目的性的发展跟教师的引导和要求有关。假如让一组幼儿随意地看一幅动物的画,不提什么观察要求,而让另一组幼儿有目的地看同一幅动物的画,并要求他们看后将动物的形象画出来。
结果表明,后一组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和深入性超过前一组幼儿。
第二,观察的持续时间延长。
幼儿观察的持续时间受幼儿当时的健康状况、情绪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刺激物性质的影响,如动态的、颜色鲜艳的、新鲜的物体幼儿观察时间更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观察持续时间也会延长,这跟幼儿的注意稳定性发展有关。有研究表明,对于同一张图片的观察,小班幼儿观察时间为6分8秒,中班为7分6秒,大班则能持续12分3秒。
第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幼儿初期的观察细致性不够,观察比较笼统,随着年龄增长,观察越来越准确。如小中班幼儿在认识6和9、大和天、M和W时就容易出现混淆,到大班多次强化之后才能辨认这些学习对象。
第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幼儿观察物体时先知觉到的是物体的表面特征,幼儿容易观察表面现象,比较肤浅,缺乏抽象概括思维能力的组织和指导,因而很难把观察引向深人。如他看到大人给花浇水,看到花一天天长大,于是他也天天给花浇水,盼望花儿一天天长大。但是,由于浇水过多,花被淹死了。这就可以看出,幼儿只观察到大人浇水,花儿长大这些孤立的现象,观察过于肤浅。
只有通过思维的指导,才能使上述观察更深入。看清浇多少水,花就长得好;浇多少水,花就长不好。这里不仅需要看,还需要在思考的指导下深入地看。
随着年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幼儿观察向知觉物体的本质特征发展,即能逐渐察觉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如给幼儿观察图片,小班幼儿更多地只观察图片上有哪些人、物,颜色、形状等表面易察觉的特征;中大班幼儿则能根据图片中的人物状态、色形等特征观察出图片中反映的事件情节,即能发现图片中形象之间的关系。这与幼儿的思维能力发展有关联。
第五,观察越来越有方法。
幼儿观察方法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培养。首先,幼儿观了察从最初边看边用手指点,伴随着语言和动作,发展到后来可以借助内部语言,靠思维活动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观察,即从依靠语言和外部动作,向内部内心活动发展。其次,观察越来越有序,幼儿观察从最初的杂乱无章地东看看西看看,到后来能有规律的观察,比如能从上到下,能先看中间的主要形象,再看次要形象,等等。
那么,如何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呢?
首先,创造一个宽松的、自由的、轻松的环境氛围,并创设条件鼓励幼儿多看多说;
其次,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给幼儿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观察前);
再次,给幼儿以具体的观察指导,教会幼儿观察的方法。如可以用语言提醒幼儿在观察事物时,应做到注意力集中、认真,应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先观察什么,然后观察什么(观察过程中)。
幼儿观察能力发展的特点及培养
儿童观察力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1.缺乏稳定性:幼儿一般很少会自觉地为某一目的而进行观察,常容易受到身边事物的突出外部特征及当时的个性情绪、兴趣所支配,并且常会在过程中忘记观察下去或频繁更换观察对象。
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提出一些具体的观察目标,任务描述得越具体,孩子观察的目的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好。
2.持续时间短:一般来说,3岁左右的幼儿持续观察图片的时间大约只有5-6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会有所延长,6岁时大约能达到12分钟。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对象,观察时间会更短,有时不到一两分钟。
建议:家长尽可能选择能引起他们足够兴趣的,或者在某一方面有显著特点的观察对象。
3.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3岁幼儿在观察图形时,其眼球运动的轨迹是杂乱的,4-5岁幼儿的眼动轨迹越来越符合图形的轮廓,也就是说,幼儿在观察物体时尚缺乏系统性;同时,幼儿观察时往往也发现不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缺乏概括性。
建议: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有效观察的方法,引导孩子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线索,更有效地观察事物。比如在寻找两幅图画的不同点时,可以引导孩子遵循一定的方位顺序来观察并做适当标记,而不要毫无顺序地胡乱比较。
小班幼儿学科学有哪些特点
幼儿科学教育更加尊重幼儿的认识特点和科学的本质特征。
它不追求幼儿说出来的、准确的、科学的概念,而是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
这些经验可能是幼儿可以悟到但说不出来的,也可能是在成人看来是幼稚的、童话般的,但幼儿却在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过程。
更何况任何科学知识都是在不断发展着的。
在引导孩子们认识风时,我们不应在期待着他们能说出“空气流动产生风”,而应为幼儿发现和感受到“风真有劲,把我的帽子吹跑了!”“风让我的风车一会儿转,一会儿停;一会儿往这边转,一会儿往那边转”感到满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成人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原方案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科学活动的特点,幼儿缺少探究、判断、比较和发现的机会,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够。
根据科学活动的特点,我在设计活动时特别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有目的地提供操作材料。
材料是科学活动的物质基础,考虑到科学活动应该是严谨科学的,因此我对材料作了精心挑选,排除一些干扰因素。
例如,瓶子大小款式要统一、瓶口大小要适宜,并为瓶子标上数字,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分辨、比较。
二、给幼儿充分探究的机会。
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途径。
在活动中我给予了幼儿三次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探究,使操作更具目的性。
幼儿在猜测、操作、比较、反思中寻求答案,表达发现,最后由教师梳理和提升知识经验。
活动中教师在后,幼儿在前,有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三、活动环节安排层层深入。
活动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猜测、探究、拓展。
其中第三环节是活动重点,我设计了三次操作,从哪个瓶子中的气球能吹大人手,探究为什么有的瓶子中的气球能吹大,最后体验瓶子中空气的变化与吹气球的关系,层层深入,直达目标。
我的设计
目标:
1.通过猜测、操作、记录等方式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的关系。
2.能用不同方式记录自己操作的结果,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体验科学发现的有趣。
准备:
1.教具:
(1)装有气球的大小不同的瓶子两只。
(2)课件:博士爷爷的话(主要演示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的关系)。
2.学具:
(1)气球(本活动所用的气球均为同种品质,且容易吹大)人手一只。
(2)每人4只装有气球的大小不一的瓶子,瓶子标有数字,其中大的无洞的为①号、大的有洞的为②号、小的无洞的为③号、小的有洞的为④号。
(3)小纸屑若干份。
(4)记录表、笔每人一份。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