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探索区的意见建议(幼儿园指南科学领域的教育建议)
本文目录一览:
- 1、如何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
- 2、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 3、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
- 4、幼儿在科学区活动中,教师应观察什么,又如何指导
- 5、如何调动幼儿多种感官促进科学活动区的开展
- 6、如何激发幼儿在科学区的探索能力
如何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
科学活动实施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学习。什么是探究学习呢?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科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幼儿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思考通过哪些途径、采用哪些方式、获取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否及时、是否适度,对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主题内容深入而持久的探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营造探究学习的良好氛围。在一个充满关爱的良好的集体中,幼儿身心愉悦,定会全身心投入他所要探究的问题中,这种氛围最初应由教师来营造,如活动中,教师对问题深入钻研的精神,与幼儿合作探究交流的平等态度,对幼儿能力的信任和对幼儿行为的真诚关注、支持,能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这种氛围让幼儿感到一种心灵上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从事探究学习的基础与前提。例如在“人体器官”的活动中,当教师以“病人”的身份融入到活动中时,让“小医生”量体温、测脉搏时,孩子们一扫开始时的拘谨和压抑,忙得不亦乐乎,玩得兴致盎然。让孩子真正成为问题的发现与探究者这是科学教育活动的核心。在幼儿自主的活动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这些想法在他们头脑中原本是没有的,如果教师对他们多加管束,过度干涉,那么,他们就不能自由地思维,自如地运用材料,从而使他们的活动受阻,所以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放手”,一切让孩子自己来,即使是失败,也让孩子自己寻找原因,积累经验,再去验证经验。在幼儿的科学教育实践中,为幼儿提供科学探索条件,营造良好氛围。我为大班幼儿提供了多只小乌龟,提供了观察记录本,供幼儿观察记录小乌龟的生长情况。有天早上,一名幼儿在观察时,忽然发现小乌龟不动了,他们互相议论,得知小乌龟在冬眠,所以不吃肉了,也不爱动了。这下子所有幼儿对小乌龟冬眠产生了兴趣,掀起了观察小乌龟的热潮。
二、提供探究所必需的基本资源。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多样:如实地参观、实验、观察、制作、访问、表演等,教师应根据预设计划,结合幼儿分组探究的主体兴致,发动幼儿、幼儿家长、同事和自己一起来收集、提供与探究活动有关的教育资源,这对于保证幼儿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将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发现幼儿所需的资源一般包括三类,以认识植物为例:1、物质资源:其中包括探究工具,(如照相机、水彩笔、画板、测量尺),探究材料(如浇水壶、花籽),探究场所(花卉园、石家庄植物园)。2、信息资源:其中包括搜索各种植物的图文资料,参观植物园、花卉园,收看此类的电视节目或有关的DVD,VCD光盘等。3、人力资源:凡潜在的能为幼儿探究活动提供咨询与建议的人员均属人力资源,例如花鸟鱼虫市场的工作人员、做植物研究栽培的家长等。教师在活动中应能敏感地意识到幼儿从事各个主体的探究可能需要哪些种类的资源,其中有哪些资源是现有的,又有哪些资源是需要开发的。教师还必须有能力、有办法,发动幼儿、家长、社区有关人士、自己的同事等一起来创造条件,满足幼儿从事探究学习的需要。例如:在“认识天气”这一主题中,教师需要邀请有关专业的气象人员到园接受幼儿的访问,这对教师的对外联络与交往能力提出了挑战。
三、持续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1、提升兴趣。首先要鼓励、支持幼儿的好奇、好问,幼儿的好奇心,具体表现为对周围世界的注视、观察、探索等。好奇心驱使幼儿去探索,了解周围事物,它是幼儿学习的内动力和幼儿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幼儿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积极进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喜欢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生动有趣的小动物。我们就经常带他们到大自然去散步。他们在观察动物时我引导他们提问题,丰富问题内容,例如:“老师,为什么小兔子前腿短,后腿长?”“麦子上面一丝一丝的是什么?”“为什么小鸡不会游泳?”等等。这时,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表露,于是我们就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激发其他幼儿提问的兴趣。我们经常进行随机性科学探索活动。例如,XX幼儿问:“为什么凋谢的花瓣是枯的?”我立刻引导幼儿观察盛开的花朵,并借来一台榨汁机,通过实验操作幼儿发现鲜花含有水分,凋谢的花没有水分所以是枯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发现班上幼儿的好奇心越来越强烈。对科学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较长时间地、专心致志地进行科学探索。例如:幼儿在玩“摩擦生电”时,为了能使玻璃棒带电,反复用毛皮擦,即使受到干扰,也只是稍停一会儿,仍然继续进行操作,直至玻璃棒吸起小纸片而获得成功。这充分显示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2、恰当点拨。恰当点拨是指教师对幼儿学习方法的指导,幼儿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积极主动地实施科学探究。例如:在“饮料”的探究中,幼儿要做关于颜色和口味的喜好调查,但不知如何调查,此时,教师就可以作适当的点拨,帮助他们制作表格,运用分类和集合的方法制作各种颜色、口味的饮料,这样,幼儿既能学会饮料的制作方法,又能与同伴分享,在探究过程中,幼儿具体掌握了什么知识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幼儿是否养成了某种良好的探究意识和习惯。3、提供多种物品,训练幼儿的分类技能。分类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探索方法。帮助幼儿学习分类,要让他们明白分类是要给予一定的准则的。如:车辆,依照车辆的外形特征可以分为大型车辆和小型车辆:依照车辆是否使用燃油可以分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依照车辆的使用功能可以分为救护车、消防车、警车…… 进行分类时教师应允许幼儿出现错误或争论,引导幼儿在多次尝试中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同时帮助幼儿分类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鼓励幼儿不断变换分类的方式,并阐明这样分类的道理。这样,既训练发展了幼儿的分类技能,又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认识到物品的特性。 4、巧用讨论。在科学活动中,同伴间的讨论和互相合作,能开拓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水平,有利于幼儿的协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为此,应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比如在做沉浮小实验的时候,就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来做试验。在实验中,幼儿会发现“为什么你放的铁块沉了下去,而我放的木块会浮在水面上?”幼儿之间就开始了讨论,并将其他物品也放进水里进行比较,最后在相互合作、相互讨论中得出了结果。总之,老师要处处为幼儿考虑,做一个有心人,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让幼儿的身心在探索和操作活动中得以发展。
四、帮助幼儿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 由于科学探索活动大多分小组进行,幼儿对其他组的探究过程、方式、成果了解不多,需要教师抓住每个教育契机,通过进程简报、成果交流、工作样品展示等方式,及时展示各组在探究中好的方法、途径和成果,并安排小组间的互相交流,这样做是对幼儿创新、探索、尝试及小组团结合作的鼓励与强化。例如:探究“头发怎么会长长的”的小组在归纳原因时,碰到了头发长长需要一段时间,不知怎样表达的难题,他们需要找到一种合适的图形语言进行传达,在经过小组同伴之间的思考和讨论之后,他们决定用小闹钟来表示时间。孩子们找到合理的解释后,都异常地兴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孩子探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把此项工作继续下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期待与大家分享交流。
学习反思: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首先在科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幼儿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教师对问题深入钻研的精神,与幼儿合作探究交流的平等态度,对幼儿能力的信任和对幼儿行为的真诚关注、支持,能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如果教师对他们多加管束,过度干涉,那么,他们就不能自由地思维,自如地运用材料,从而使他们的活动受阻,所以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放手”,一切让孩子自己来,即使是失败,也让孩子自己寻找原因,积累经验,再去验证经验。其次在幼儿的科学教育实践中,为幼儿提供科学探索条件,营造良好氛围。要做好收放自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多样:如实地参观、实验、观察、制作、访问、表演等,教师应根据预设计划,结合幼儿分组探究的主体兴致,发动幼儿、幼儿家长、同事和自己一起来收集、提供与探究活动有关的教育资源,这对于保证幼儿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将是十分重要的。再次老师要处处为幼儿考虑,做一个有心人,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让幼儿的身心在探索和操作活动中得以发展。真正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索!
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技能的获得与科学态度的熏陶。科学教育是一个幼儿主体探索的过程,主动探索即幼儿主动地去接触周围物质,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或主题,主动地去探索周围物质,主动地去思考所发现的现象与问题,探索过程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幼儿学科学的活动开始于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世界的探索过程。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运用自身的感官去感知、探索、发现周围世界。例如幼儿在感知声音时,能过对不同材料(如易拉罐、瓷碗、响板)的敲击,来发现怎么会有各种声音,不同的物体敲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再结合原有生活经验,分清了乐意和噪音。他们结合经验进行思考,运用听、触摸、表达、分类的等方法,激起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人们越来越觉得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而并非只是成人教学的效果。他们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的学习,往往是幼儿真正意义、有价值的学习。因此,我们引导幼儿“学会”比“会学”更重要。但是有的老师往往把知识获得放在首位,而忽视对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的老师认为科学教育只是教给幼儿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往往用讲、演示,幼儿看的方法,幼儿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即使有也是材料甚少,而且时间、空间也不能保证。所进行的往往是练习性的操作,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的探索权利。
古语说:授之于鱼,莫如授之于渔。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不光要掌握知识经验,还要富有科学的探索精神。从小养成这种探索精神,将会推动他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的认识世界,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呢?
1、以幼儿发展为本,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
《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了激发幼儿对活动主动探索的欲望,我们改变了以往教师一手包办提供各种材料,搜集各种相关信息的做法,而是鼓励幼儿从不同渠道收集材料,扩大信息。
蝴蝶是幼儿喜欢的一种动物,幼儿都认识它,但对它的了解又是初浅的。在〈蝴蝶〉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去搜集了有关蝴蝶的各种材料。短短几天,我们的活动室成了“蝴蝶世界”,幼儿带来了精美的蝴蝶标本,通过观察精制的蝴蝶标本,幼儿认识了蝴蝶的对称美和色彩美;墙壁贴满了各种蝴蝶的外形图片,还配有蝴蝶之最的文字说明;柜子上摆满了各种蝴蝶造型的物品:蝴蝶风筝、蝴蝶玩具、蝴蝶拼图---;图书角内有幼儿带来的各种蝴蝶书籍;在美工区内,幼儿在制作蝴蝶玩具;还可以听到有幼儿向大家介绍他的“蝴蝶新发现”。
幼儿的信息,不光是从书、电视,以及成人口中了解,还有从网上了解的。朱一飞小朋友就是在父母的帮助下上网查到了许多资料,还向大家介绍了有关网络的知识,扩大了幼儿的眼界,开阔了幼儿的学习思路。
这样,不仅使幼儿对活动内容有了极大的兴趣,而且也让幼儿从小学习多渠道收集信息的现代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将有利与培养幼儿发现问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纲要〉以人发展为本的精神。
同时,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教师要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提供多样、适宜地操作材料,幼儿只有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动脑思考,才能获得知识。例如:品种丰富的自然角里,有动物、植物、种子、海洋里的生物等等,幼儿可以自由观察、比较、讨论。在科学区里有许多的动物图片,幼儿可以认识特征、分类等。
三、鼓励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幼儿对世界总是充满好奇心,而好奇心是促使他们探索的内在因素。〈纲要〉要求: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因此,我总是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引导幼儿向同伴提问,向老师提问,可以提出异议,进行补充。什么“星星为什么会眨眼”?“鲸鱼是鱼吗”?“人是怎么来的”?等等越是好奇,问题越多。幼儿的提问是一种新的认识需要。对于幼儿的提问更应该认真对待。简单的提问,老师可以适当反问,启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观察和思考出答案,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自己去探讨,自己去推论,给孩子讲得应该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应尽量多些。例如,有幼儿问:种子是怎么了芽的?于是,我就带幼儿做“种子发芽”的实验,通过每天的观察、记录实验找出答案。教师在活动中既是合作者,与幼儿一起提问,一起回答,一起讨论,也是引导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更是活动的支持者,应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耐心地倾听他们对探索的表达,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四、为幼儿探究提供条件,鼓励幼儿去感知周围事物
现代幼儿科学教育注重的是每位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我们必须为幼儿探究提供适宜的条件。对幼儿的探索活动我们一般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发现、思考,教师只是适当加以引导。例如:在一次非正规性科学活动中,第一组小朋友拿到了放大镜。第一次玩放大镜,幼儿个个很好奇,这里照照,那里瞧瞧,有的还走到了室外,在阳光下照了起来,慢慢的,各种发现从幼儿的嘴里吐了出来:“它可以把物体放大”“阳光穿过它会有一个小亮点”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认识了放大镜的特点。幼儿阶段是感知觉发育迅速时期,教师应当从发展幼儿的感知觉入手,引导幼儿通过看、听、嗅、触摸、尝等获得对事物的感性经验,发展幼儿探索的能力。
同时,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一些细小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引导,引导幼儿走上科学之路。
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平时工作中我们应该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还给幼儿探索的权利,激发是探索兴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
幼儿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教育一直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应创造良好的科学活动条件,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促进幼儿主动探究。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背景下,有效开展幼儿园科学活动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明确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由于传统科学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还会出现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技能的培养,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不厌其烦地讲解科学概念、知识,自己说得多幼儿动手操作少,甚至没有操作环节。因此,我们应从深刻领会《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入手,明确幼儿科学活动的目标实质,才能做到不偏离目标,保持正确的教育方向。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标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幼儿园只有紧紧围绕《指南》所提出的目标来开展科学活动,那才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符合时代精神的有效的科学活动。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
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选择幼儿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科学教育内容,将它们蕴含在科学区,科技走廊、自然角等环境中,以满足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指明了让科学活动贴近幼儿生活的重要性。让科学活动与幼儿生活相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因此,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应以贴近幼儿生活的事物为教育内容,让幼儿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他们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正确认识教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
由于幼儿受年龄特点及知识经验的影响,在探索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符合成人逻辑的想法或做法,教师不可否定孩子,更不可予以指责,应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幼儿,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探究中思考,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结果,从而获得知识经验,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沉浮”时,请幼儿猜想: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到水底?幼儿可能会猜想出不符合现实的答案――“积木会沉到水底”“泡沫板会沉到水底”“铁钉会浮在水面上”等等,教师不要马上予以否定,应让幼儿通过亲手操作试验获得正确的答案,切忌一味地灌输知识。
让幼儿自己操作探索并不代表教师什么也不用管,教师应教给幼儿探究的方法,如调查、测量、实验、讨论等等,教师可引导幼儿根据探索内容的性质选择适合的探究方法。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体现幼儿自己的操作性,这才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关键。
四、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丰富、适宜的操作材料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物质基础。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准备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热情,能帮助幼儿完成探索的过程。由此可见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可操作性强、开放性的操作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有利于幼儿主动探究。
总之,教师要“蹲下来”去看孩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的实际情况,把控好材料的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操作材料,促使操作活动顺利开展,真正做到让幼儿在操作中自发学习、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将科学活动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园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集中科学活动,集中科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形式,而偶发性的科学活动则是一种较为自由随意的活动,对于发展幼儿的兴趣、保护幼儿的童心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只有将科学活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才能真正发挥科学教育的作用,促使幼儿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幼儿天生充满好奇,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幼儿一日生活中各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的契机,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六、实现良好的家园共育
众所周知,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的作用,让家长了解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还要提醒家长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包容孩子与成人不同的科学想法和行为,鼓励并支持孩子进行探索、实验,培育幼儿心中科学的种子。例如:幼儿园可利用家长会或家长座谈会,就家长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认识,如何支持幼儿科学活动等问题进行讨论;组织家长学习《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及教育建议;向家长发放科学教育的宣传材料等。
此外,还可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和孩子一起收集实验材料,制作实验工具等。有了家长的参与,幼儿科学活动有了更深一层的保障,幼儿的信心倍增,对科学的探索也更加富有乐趣和意义。
生活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科学的奥秘,科学的世界丰富多彩。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幼儿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让我们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使幼儿园科学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开启科学世界的金钥匙。
幼儿在科学区活动中,教师应观察什么,又如何指导
区域活动是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利于各种能力发展不一致的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区域活动可以为每一位幼儿独特的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活动,进行探索、尝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那么,怎样来合理地创设区域环境?怎样让区域环境与幼儿互动起来?怎样让区域活动与我们的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怎样帮助幼儿发展?这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观察。
一、对幼儿活动的观察
教师要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活动状态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来抓住能够反映幼儿活动水平的表现,通过这些表现来准确地把握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发展水平,在这个基础上有目的地更换投放材料,并在幼儿需要的时候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来提高幼儿的活动水平。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哪些活动区更吸引幼儿,并根据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特点,了解幼儿喜欢哪些操作材料。
如在我们班,最受欢迎的是娃娃家,在娃娃家里幼儿能够扮成爸爸妈妈,学着大人的样子做饭、照顾宝宝、择菜、叠被子等,模仿体验成人的生活,在模仿与体验中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最初,孩子们模仿大人做饭的时候,我们提供的都是一些小的塑料容器(小锅、小碗等),以及一些塑料食物(面包、米饭、蔬菜、水果等)。孩子们因为刚接触这些材料,还有些新鲜感。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技能的熟练,以前提供的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幼儿在某种技能上的提升了,他们慢慢对此失去兴趣,这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地更换新材料。如,把一些小的塑料的做饭容器更换成自制的仿真厨房用具,一些塑料的食物更换成能够实际操作的用不织布制作的饺子、包子、蔬菜等,也可以根据季节提供真的蔬菜和和好的面粉等。
再如拼插区,相对来说,男孩子选择的较多,在活动中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同一种拼插玩具的操作中,拼插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男孩子会拼插车、枪、飞机等,女孩子会插蝴蝶结、花朵、小鸟等。通常,孩子们在玩了一段时间后,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提供相应的小的辅助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发挥创造空间。
二、对幼儿活动的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们会发现,孩子们喜欢的区域,往往人满为患,发生这种情况时,通常都是用区域标记,如娃娃家的地上只有4个小脚印,表示只能进4名小朋友,益智区不同难度的同类玩具只放4筐等,让幼儿学会选择其他区域活动或是学会等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适宜指导是相当重要的,针对以下不同现象,教师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幼儿操作困难。比如,在美工区,幼儿前期制作都非常顺利,最后选择粘合材料时遇到了困难,选择多种粘合材料都不能将两个物品粘牢,这时,教师给与幼儿一些建议和指导,能够加深幼儿的印象,也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幼儿出现玩不下去的情况。比如,娃娃家一次只能进4名幼儿,已经有4名幼儿在活动了,还有一名幼儿想参与其中。这时,教师可以介人,并引导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入大家的游戏。这名幼儿说:想当一名客人到娃娃家去做客。就这样,这名幼儿以客人的身份加人到大家的游戏当中了。
出现同伴间问题纠纷。在建筑区的活动中,小朋友都在高高兴兴地给小动物建房子,有一个小朋友在转身的时候不小心碰倒了给长颈鹿搭的房子,其他幼儿纷纷指责这个小朋友,有的小朋友还用小手进行攻击。这时教师要适当介入:“天气真冷呀,我们快快帮助长颈鹿把房子修好吧。”于是在教师巧妙的化解下,小朋友们又开始兴奋地游戏了。
幼儿表现消极和打发时间。娃娃家是最抢手最受欢迎的区域,但是每次活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幼儿会表现出无聊的样子。这时,教师可以客人的身份介入其中,请幼儿制作一杯果汁或炒盘小菜,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也可以请娃娃家的主人带着宝宝去看表演区的节目,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幼儿有创造性行为的出现。在拼插区中,幼儿大多数用齿轮积塑插一些飞机长枪之类的东西,有一名幼儿用了齿轮积塑和插管积塑组合,拼插了一辆自行车,教师及时发现了幼儿的创造性,适时地给与鼓励。
针对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差异。无论幼儿在活动中成功与否,教师都要给予正面、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因为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能力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于某一方面能力弱的幼儿,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降低游戏的难度,让幼儿体验成功,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技能,在不断练习中提升能力。教师也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做小教师,和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活动,同伴间的沟通更容易,更方便提升能力,在帮助的同时,也能让能力强的幼儿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在幼儿的活动中,教师要以适合的身份和适时的时间介入引导幼儿,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时候教师要做一个游戏的玩伴,有的时候教师是时间的调解员,有的时候教师又是一个旁观者。幼儿在活动中的问题解决后,教师就要适时地退出,而当问题矛盾增大时,教师就要选择合适的办法帮助幼儿解决,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教师指导及介入的艺术性。
三、活动后的评价
每一次活动后的评价对于提升幼儿的活动水平和活动经验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评价让幼儿知道在活动中怎样游戏,怎样解决问题,也能让教师了解幼儿活动的实际水平,能够及时地调整和更换区域材料。有的评价可以幼儿自己说,这样也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评价的能力;有的评价可以教师说,帮助幼儿为下一次区域活动做铺垫,也能在评价的同时将一些知识技能传递给幼儿。
比如,在一次美工区活动的时候,有一名幼儿选择了搓纸绳为小蜗牛粘贴壳的方法。由于蜗牛壳是螺旋的细线,在使用胶棒粘贴的时候,很容易粘到手上,为粘贴活动增加了困难,在几次尝试后,幼儿都没有好的方法。这时,我悄悄提示可以选择一样工具来辅助粘贴,幼儿看到手旁的小剪刀,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剪刀的尖,一边粘一边压,很快就将作品完成了。在总结区域活动的时候,这名幼儿大胆地站出来,将区域活动中的新方法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全班小朋友。通过孩子自己的总结评价,这个方法很快在美工区蔓延,孩子们不但将这种方法使用在粘贴蜗牛的作品上,在美工区其他的粘贴作品上也被广泛使用。
如何调动幼儿多种感官促进科学活动区的开展
英盛观察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通过操作材料来感知和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通过幼儿自身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的探索活动。科学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探索的非常重要的领域,因此科学活动区在幼儿园的活动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同于单纯的知识教学。它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使幼儿获得发展,是对幼儿的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玩具向电子化、电动化发展,存在功能单一、缺乏开放性等特点。因此,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尝试立足园情,因地制宜开发本土资源,丰富科学活动区材料,并对如何发挥科学区域活动的作用,促进幼儿发展,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和思考.
一、活动区材料的开发
活动区材料是幼儿活动的物质基础,离开活动材料,幼儿的活动就不能进行,因此如何选择开发活动区材料,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我们是县城幼儿园,而且我们地处城乡结合的地区,绿化面积广,资源丰富,各种材料取之不尽,这为我们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提供了方便条件。
1.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区域活动材料
春天,我带着孩子们到室外,去摸一摸大树、小草,去采集一些野花,在美工角编制一些花环,在自然角插上一些野花。夏天是昆虫的季节,也是孩子们的季节,各种各样的昆虫成了孩子们的好伙伴,他们捕捉蝴蝶、蜻蜓、蚂蚱等进行观察,这些不但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也激发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知道了蝴蝶为什么会飞等。秋天,我和孩子们采集各种树叶,制成植物标本,或在美工区做成漂亮的树叶画,我们还收集农作物办一个“丰收了”的展览,展出各种农作物,鲜红的辣椒穿成串,大蒜全都编成小辫子,大南瓜画上笑脸,土豆贴上鼻子,玉米梳上小辫子……我利用这些鲜活的材料,引导孩子们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孩子们感受着快乐,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2.利用家长资源丰富操作材料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在学期初发动家长,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家园共同寻找材料。于是,我们就有了尺子、磁铁等工具和各种适宜于幼儿探索的材料,各种盒子、有着美丽图案的碎布、形态各异的瓶瓶罐罐。我们班热心的家长还用废玻璃条为孩子们制作了万花筒,孩子们非常喜欢。我们利用收集来的材料,进行探索,受到家长的赞扬和好评,这些大人眼里的垃圾成了孩子手中的玩具,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家长也看到了孩子们的进步,于是,我们的材料源源不断地涌来,孩子们也乐在其中,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教师精心开发材料的多功能性,指导幼儿活动
科学活动区是科学教育的延伸,也可以是集中教学的前奏,有些教育目标仅仅依靠集体教学活动是不够的。为了发挥科学活动区的作用,我们教师之间经常在一起研讨,精心开发材料的多功能性,科学活动区中的操作材料,如“放大镜、三棱镜、漏斗及空玻璃瓶、吸管等,根据各阶段的活动目标内容,教师指导让幼儿在反复的操作中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巩固各阶段集中教育内容,并不断丰富其感官的认识。
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适时指导,和师幼的积极互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做“物体的浮沉”的实验过程中,孩子们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什么物体是浮在水面的,什么物体沉下去的,那怎样使孩子们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浮与沉?这时就要有老师积极的参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提问,“什么方法可使沉的东西浮上来,使浮的东西沉下去?”通过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使幼儿能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能尝试使用多种材料感知浮与沉。
科学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必要手段。它能使幼儿通过表达理清思路,能够较为清晰的理解有关的科学现象。如:在“认识磁铁”中,教师先在集中教育的构成中引导幼儿认识磁铁的有关特性,有些则需要在科学活动区中去完善,幼儿在操作磁铁时,与同伴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这些东西能够被磁铁吸住?”幼儿与同伴进行探索交流讨论,得出了“磁铁能吸住铁或铁制品”的结论;通过交流,幼儿从最粗浅的、表面的、模糊的认识逐渐上升到“磁铁能吸住铁”这一概念层面,从而获得了对磁铁特性的认识。这样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三、注重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科学活动区活动中,要注重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教师应敏感的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千万不要以任何理由放弃教育的时机。在科学实验“奇妙的光”中,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用赞扬的目光鼓励孩子们,通过询问分享他们探索的过程,并提出建议,这样可以让幼儿兴奋不已,探索兴趣更加强烈。在开展科学活动“小灯泡亮了”等科学探索活动中, 我们都注重在活动中调动和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感知事物,不断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这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能激励幼儿不断的探索,引发思考。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不等于老师在一旁做一个旁观者,如果这样,不仅不能发挥幼儿潜在的能力,反而会让幼儿盲目的探索、无目的的操作。因此,在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光停留在材料的提供上,还要适时的给予孩子适当的启发、引导、激励,让孩子积极主动的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发现、总结,促进幼儿的自主性的发展,积极性的提高。
总之,通过尝试对“发挥科学区域活动作用,促进幼儿发展”的研究,我们班的科学活动区有了明显的改善,幼儿参与科学活动区的意识增强了,幼儿从中得到了自主体验和创造的乐趣,对完成教育目标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活动区指导上还需要更加科学、完善,活动区材料的选择和开发上还可以更深入一些,使材料更加丰富,更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如何激发幼儿在科学区的探索能力
一、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幼儿没有兴趣,就缺乏真正的动机,而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求知欲望的生长点。因此,我们在提高幼儿兴趣的同时,首先必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1.结合自身的体验和特点,引导幼儿探索。
科学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雨雪雷电,下至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幼儿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问这问那,什么事都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为了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我总是与孩子们一起聊天:“为什么一天中会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人在冬天呼吸时会呼出白气来?”“宇宙、天空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在与教师没有顾忌、相当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习惯。如:在秋天,我带孩子们到野外秋游,让孩子们寻找大自然中的“秋宝宝”,感受一下秋天的美景。孩子们格外兴奋,纷纷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秋宝宝”。有的说:“我发现梧桐树叶落下来了”;有的说:“美丽的菊花开了”;有的说:“秋天的田野里,到处是金闪闪的”;还有的说:“秋天的空气最新鲜、最舒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找到了答案,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孩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都得以体现。又如:为了让幼儿辨别生熟鸡蛋,我先给每个幼儿提供了生熟两个鸡蛋,引导幼儿自己旋转鸡蛋玩,从中发现生熟鸡蛋的转速不一样,转得快的是熟鸡蛋,也可引导幼儿把鸡蛋放在耳边摇晃,了解有声响的是生鸡蛋,没有声响的是熟鸡蛋。通过动手操作,积极动脑而获得的经验总是令人难忘的,而成功的喜悦又会激起幼儿更高的探索热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还如科学小实验“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我提出只用一只手,替乒乓球和瓶子“搬家”,幼儿尝试了一下,有的说用胶布把瓶口粘住,有的说把瓶子倒过来放,还有的说用胶水把乒乓球粘在瓶子里,从老师的操作中看到了乒乓球不停地作圆周运动时就不会掉下来的现象,他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同时对现象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动手探索的愿望,在他们探索尝试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观察操作直到获得成功。他们从中了解了生活中的离心力现象,孩子们也就越来越喜欢探索科学现象,养成了探索事物的兴趣,培养了敏感、好奇、好问的习惯。
2.创设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幼儿探索。
环境是一种氛围,环境具有熏陶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萌发幼儿的创新精神,特别需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氛围。幼儿对他所生活的环境会非常关注,因此,我们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张贴一些生动、直观的科技挂图,配备一些试管、量杯、颜料、天平,放大镜、温度计、指南针、电线、开关、磁铁以及制作的万花筒、摇筒、响筒等。使幼儿能时时处处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在认识磁铁时,我在科学区里提供了大量的铁制品和其他材料制成的物品,先让幼儿用磁铁去吸各种各样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磁铁的奥秘,再提供材料让幼儿去探索:为什么有的东西磁铁吸不起来,而如果在布片下放一块铁,那么布片就会被吸起来呢?从而让幼儿了解磁铁的传导性。在活动中我常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在鼓励、表扬、支持、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有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机会。而幼儿的活动更积极、更主动。我还经常围绕主题活动,布置诸如“风的形成”“好玩的水”“有趣的镜子”等,让幼儿感知科学的奥妙,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我为幼儿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镜子,有使图像变大的放大镜,有看得远的望远镜,有变化多端的多棱镜,有使人发笑的哈哈镜(凹、凸面镜),还有色彩斑斓的万花筒。幼儿在摆弄这些镜子时,不仅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镜子及其产生的许多科学现象,而且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再如开设自然角,选择一些常见且易于管理的树木、花卉、蔬菜,如小麦、蚕豆、水仙花等,还可以饲养一些小鸡、小兔、小金鱼、小乌龟等,让幼儿经常地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让幼儿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新情况,增长新知识。
二、学习探索方法,提高幼儿的探索水平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探索,而探索是非常有趣的。”可见,创设科学教育环境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只有积极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教给他们正确的探索方法,幼儿的探究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幼儿的创新行为才能更全面更深入。
1.提供能启发幼儿探究并实现教育目标的材料。
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我让幼儿在自主选择材料的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和创新。如“风的形成”,幼儿对于风,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他们也知道风有时大,有时小,但他们对风的产生,大风和小风的不同却不了解,于是我给幼儿提供了各种可能制造风的用品(如扇子、书、塑料板、纸片、小灯笼、气球、风车等),让幼儿自己操作出风来。幼儿在玩一玩、找一找的过程中发现,当用力扇扇子时,产生的风就大,灯笼(或气球)的摆动幅度就大,风车就转得快。这样,幼儿亲身体验了风的大小。我还让幼儿体验用扇子扇风和用电风扇吹风有什么不同,从而知道了现代电器给人们带来好处。又让幼儿观看录像,让幼儿知道适宜的风会给人们带来好处,如果是狂风,则飞沙走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带来灾害。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在比较的过程中了解了风有大小之分及与人类的关系。又如小实验“会变的颜色”,我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份各色的水粉颜料,让幼儿动手操作,从中感知两种以上的颜色,按不同的比例放在一起,会变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幼儿亲自进行配色、涂色、重叠、分合,发现颜色的不断变化,使幼儿亲身体会到“变化”的存在及其具体特征。还有:向幼儿建议用放大镜观察他们的手指,他们将会理解为什么饭前要洗手;要让幼儿知道为什么夜晚要比白天黑,就要启发他们思考夜晚和白天有什么不同,进而思考为什么夜晚会比白天黑;在观察水结冰,冰化水的过程中,使幼儿了解温度变化对于水、冰的作用;在拍球时,引导幼儿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等等,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操作探索中,获得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意识。
2.组织使幼儿探索行为更细致更深入的操作。
操作探索活动是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更多机会,鼓励幼儿有意识地运用视觉、听觉、触摸觉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发现问题,并将幼儿的操作转化为动脑,多方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科学活动“有趣的人体关节”中,我以“关节娃娃”这一亲切形象的词语来组织活动,通过让幼儿跑跑、跳跳、弯腰、转身等身体动作,让幼儿感知人体上的关节,并让幼儿在人体图上标出关节部位,提出了“是不是只有关节才会动?”“人体还有什么地方会动?”“这些地方的动与关节的动有什么不同?”他们带着这些问题操作,发现除了关节会动,眼皮、心脏等地方也会动,但它们不像关节那样灵活,动的幅度那么大。幼儿在获取有关关节的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探索的积极性。又如活动“神奇的万花筒”,通过观察万花筒,了解万花筒的简单构造,并学会拆、装万花筒的简单技能。我先请幼儿玩玩,看看万花筒外面是什么样的,里面是什么样的,然后提问:“万花筒为什么会这么好看呢?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秘密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好吗?”于是孩子们两人一伙,三个一群的进行着研究,当拆开万花筒外壳时,发现有三片镜子,有小花片,接着又发现了塑料盒。噢,原来如此!幼儿自己动手实践发现了秘密,他们多自信呀。这样的活动,幼儿思路开阔,兴趣浓厚,在活动中幼儿都全身心地投入,没有孩子是旁观者,也没有一个说“我不会”。在这项活动中,幼儿不但获得了有关万花筒的知识,而且大大地发展了幼儿的个性,培养了幼儿爱科学、爱探索的主动性。操作中,幼儿得出的观察结果都是一些容易接受的浅显的科学知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了幼儿探索的习惯。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实施科学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学科学方法。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就幼儿而言,探索的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作好幼儿学科学的引路人,引导幼儿去探索,学习怎样去获得答案,通过幼儿自身的生活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