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合理安排幼儿作息的简单介绍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制度?
作息制度是指一日中的作业进食、睡眠和休息等的安排。作息制度应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来制定,以满足他们生理和生活的需要。年龄愈小,活动和作业时间应愈短,休息、户外活动和睡眠时间应愈长,进餐次数应愈多。
(1)作业。这是培养学龄前儿童全面发展的方法之一。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所以作业时间按不同年龄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长短而定,如3岁开始每次5分钟,以后逐渐增加到每次15分钟,每周可以从6次增加到8次;4ー5岁,每次由15分钟逐渐增加到20分钟,每周可以12次:5-6岁,每次由20分钟逐渐增加到30分钟。两次作业之间,应安排课间操或体育游戏,以达到机能轮换目的,这对儿意健康和发育也有良好作用
(2)户外活动。幼儿需要通过户外活动来取得更多的新鲜空气,以满足生理和发育上的需要,而且,在户外阳光下活动,皮肤可以制造维生素D,有助于预防发生佝偻病。
一般认为,幼儿每天至少应有3~4小时在户外生活。
(3)进餐。幼儿胃的排空时间为3~4小时,因此2~6岁孩子可以安排一日四餐,两餐间隔4~5小时。各餐热量分配,一般早餐为20~25%,午餐40~45%,午点10~15%
晚餐20~25%。
(4)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消除幼儿大脑皮层和体カ的疲劳。年龄愈小,需要的睡眠时间愈多。以一昼夜总的睡眠时间计算,3~4岁幼儿需要12~13小时,5~6岁幼儿需
要11~12小时,其中均包括夜间睡眠和白天一次午睡。
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除了应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外,还应考虑季节特点,如夏天白天长,晚上可以迟点睡,中午午睡可适当延长;冬天夜长,晚上可以早点睡。对体质虚弱的幼儿安排作息制度,应与健康者有区别,给于特殊照顾,如增加营养和户外活动,减少作业时间等。
关于婴儿的作息时间,应该如何合理的安排?
白天,噪音大,光线强,醒来的时间也会比较多,因此,要培养宝宝良好的睡眠规律,白天不需要刻意营造安静的环境,也不需要紧闭门帘。因此,宝宝的睡眠规律也需要妈妈的培养。当然可以保养,宝宝的大部分活动,如喂食、换尿布、镇静、睡觉等,都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要指望此时宝宝正常,因为宝宝需要喂食,爱抚和睡眠是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的。
不同年龄的婴儿也需要不同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接下来,我们介绍不同年龄的婴儿必须如何工作和休息。大约70%的婴儿时间是卡达婴儿有不同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从一月到三月,许多婴儿的作息时间不规律。培养宝宝良好规律生活的结束,在这里亲吻宝宝,并为宝宝订一套从1月到3月的慢慢调整。一开始,最好在4点取消睡眠时间,多带它玩,不要让它睡觉,提前把我的时间带到卡玛,过几天再早点带到卡玛,应该有一段时间,有时候,你的宝宝为了配合你的作息时间,会换工作、休息。
你要根据宝宝的需要来规划自己的日常活动,这样比较实用,几个月前,我们要仔细观察宝宝的睡眠体征(揉眼睛、打呵欠、看地方等),最后学会让宝宝指导睡眠编程,然后变成你自己独特的程序。我每天大约睡15到16个小时。食物:你一醒来就喂食。游戏:我喜欢颜色(黑白)、声音和镜子。我会对妈妈的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其他:婴幼儿晚上的睡眠时间,通常在国内外都会说,普遍的建议是:一岁以下的婴幼儿晚上7点左右睡觉,早上6点左右起床,去卡玛之前谁来带孩子也很重要,很多妈妈可能因为工作不能带孩子,一般来说,妈妈带的宝宝安全感更强,更容易入睡。尤其是在断奶前,母亲首先符合条件。总之,想吃就让他吃,想吃就让他睡,所以我们不管白天黑夜都要照顾他。当他白天吃饱了,他就会睡觉。如果他晚上不想睡觉,可以睁开眼睛四处看看,所谓“让宝宝过法律生活”就是在逼我们大人对宝宝的法律。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
家里面有小孩的家庭,感觉一天都是非常忙碌的,早上要叫孩子起床,做早饭,还要送孩子去上学,自己需要上班等等,从早上一睁眼就是忙忙碌碌的。如果孩子再不听话,赖床或者是到了时间不睡觉真的是很头疼了,如果自己的孩子能够懂事,听话,父母也可以少省很多的心。所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很重要。
一:从小就要按规定来。
想要让孩子养成好的作息喜欢,就要每天都按照要求来,因为习惯是长久下来养成的,不是说一天两天就能够养成的。父母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个计划,比如或晚上几点可以看电视,几点就要睡觉了,如果哈子想要看电视不睡觉的话,那肯定不行,因为第二天会起不来,到了时间点,你要让孩子有意识的去吃饭,过一段时间之后,不用你说,自己就会去做。
二:父母以身作则。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说到了晚上十点的时候,本来应该睡觉了,父母也让孩子去睡觉了,但是自己却还在一旁玩手机,这样肯定就不行。如果说到点了大家都去睡觉,那么有了那种氛围的话,孩子也会去睡觉了,这就是父母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三:经常夸奖孩子。
孩子经常会做错一些事情,但是孩子本身并不知道是错的,所以父母就要引导,在合适的时候也要夸奖自己的孩子,不要觉得父母老是批评他。当孩子晚上乖乖去洗漱睡觉的时候,你可以夸奖他做得特别棒,这样就会给孩子信心,他也会慢慢的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
所以说,对待孩子要有一定能够的耐心,父母的认知和孩子的认知是不一样的,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一下。
科学安排幼儿一日生活的原则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挖掘一日活动中各环节资源,树立教育的整体观,适度把握生活环节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的重要表现之一,而幼儿的一日三餐又是生活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有目的地运用符合幼儿年龄段特点的方式方法,科学的组织此环节,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生活学习习惯和基本能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也有助于班级良好常规的建立,幼儿方便,教师轻松。幼儿园在抓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细节管理中,把幼儿在进餐过程中的出现的共性和个性习惯问题,也应当作为重点,开展集体研讨活动,切实解决教师在日常进餐管理中的难题,促进教师相互交流及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从餐前组织、进餐细节、餐后组织三个方面有如下分享:

一、餐前组织:
1. 用音乐律动和手指游戏等方式组织幼儿盥洗,减少等待现象。
每餐前的盥洗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以往总是老师维护好幼儿的秩序,以组为单位进行,一位老师在教室看护好教室里的幼儿,另一位教师要注意幼儿上厕所的安全和幼儿洗手的情况。从第一个孩子洗完手到最后一个孩子洗完手中间有一段时间差,从洗完手到端到碗吃饭又有一段时间差,是幼儿消极等待比较多的环节,如教师组织不当,先前孩子洗干净的手又要再次污染。
怎样减少多数幼儿的无谓等待?经过多次的教研和相互学习,老师们积极开动脑筋,每个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组织方式,如有的班以不同的动物为名对幼儿进行角色分组,经过多次的观察,总结出每次进盥洗间幼儿合适的人数和所需时间,然后对音乐的长短进行调整,录制磁带播放,以相对应的动物音乐对幼儿进行有序调动,中间有目的穿插需要复习巩固的律动,当两组幼儿进行盥洗活动时,其余的幼儿正在专心地做律动。盥洗回来的幼儿随时跟进,既照顾到了幼儿间盥洗时间长短的差异,又照顾到全体幼儿,没有了无谓等待时间,孩子洗干净的手也不会再次污染。中间穿插的音乐律动会定时更换,有的班以手指游戏为穿插,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孩子学习的开心,教师组织轻松。环节过渡不再是一个难题。

2. 创设宽松的就餐环境,开展餐前食谱播报活动,促进幼儿食欲。
良好的进餐环境有利于孩子促进消化腺的分泌,激起用餐食欲,对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产生好的影响,同时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有利于幼儿积极适应社会。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在良好和愉悦的情绪下进餐是餐前安静活动的主要目的,因此我们努力在为幼儿进餐前创造温馨、宽松的环境。主要的方法是开展餐前播报活动,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为了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每天由值日生提前一天在家中和家长一起收集当天食谱的相关营养知识,在每餐前当小小信息播报员,向全体同伴播报当餐的食谱及其营养价值;中小班孩子自主性不够,对于饮食的营养价值认识不清。老师就事先了解当天的菜谱,利用网络搜索菜肴营养价值的图文、在餐前给孩子看,色彩艳丽的图片、加上教师生动的描述,不仅让幼儿了解每种菜对自己的身体生长的好处,还营造了孩子想吃、乐吃、爱吃的心理氛围,当保育员把饭端到班上时,用饭菜的香味再次调动孩子们的食欲。

二、就餐时的细节组织
1. 把握好幼儿就餐时间,掌握正确的就餐方法
专家指出,就餐时间过少或过多,都会影响到孩子营养素的合理摄取,由于铁摄入不足,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增高。儿保专家主张,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幼儿每次就餐所用时间在30~40分钟为宜。因此,班级教师和保育员针对吃饭过快的幼儿,及时提醒其细嚼慢咽,对幼儿进餐环节中出现的边吃边玩、东张西望,把饭含在嘴巴里不肯吞下去,吃饭耗时过慢的幼儿,找出具体原因具体分析,教师尝试用进步星,或午餐中多出来的水果、点心奖励有进步的孩子,或用餐后活动如玩具分享、自主游戏等来吸引他们尽量吃快。让幼儿逐步自觉调整用餐时间。我园幼儿小班是用勺子进餐,中大班是用筷子进餐,在小班主要是教给幼儿进餐各环节的方法和要求,如先在椅子上坐端正,一手扶碗一手拿调羹,饭往嘴巴喂时,下面要用碗接住掉下来的饭粒等等。到了中大班就是学习怎样使用筷子正确进餐。
2. 规范幼儿端饭线路,确保进餐中的安全
在进餐过程中总有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那就是不安全因素,尽管幼儿也是很有序的按顺序进行,免不了还是有因端饭引起泼洒或碰撞,老师也是天天强调注意安全,但还是不尽人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摸索,我们终于找到了其中的窍门,如果所有的幼儿能都围绕在固定的线路上(如逆时针从后到前)进行活动,那么就不会出现交叉现象,就能避免人为的碰撞,于是我们对幼儿分组端饭的线路进行统一规范,每组由组长带队,按固定的顺序进行,无论幼儿谁当组长,位置怎么调整都不影响线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很快明白坐在哪个位置该怎么走,刚开始几天需要老师不断的强调提醒,慢慢就好了。这不是对幼儿的限制,而是一个培养规则意识的极好环节。
3. 关注幼儿的进餐心理健康
现代“健康”已不仅仅是传统上认为的身体健壮、发育正常、无缺陷,还包括心理健康,它涉及认识、情绪、情感、个性等多方面。在幼儿园中要保证幼儿的健康发展,教师不仅对幼儿身体发育加以照顾,还要对幼儿心理加以保护。因此进食问题已不能仅从身体健康考虑,必须从心理健康的角度重新认识。在幼儿园进食中,常常听到这样善意的提醒:“好好吃,别说话”“不要把米粒撒在桌上”……原本愉快的进食顿时严肃起来。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普遍认为吃饭不说话是一种美德,有利于健康。所以幼儿必须遵守这种传统的美德,时刻提醒自己按要求吃饭,从生理特点来看,当人的情绪低落时,消化腺受到抑制,就没有食欲。教师对吃的慢的幼儿的催促,以及对规则不时的提醒,使幼儿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影响了食欲,引起幼儿情绪的反感、紧张,造成厌食、畏食。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齐克森、默海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并认为在饮食中交谈,人们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富于创造性联想。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小班的孩子说话不多,而中、大班的孩子往往在吃饭时悄悄说话。给幼儿适度的自由说话的权利,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也体现了教育的开放性。那么,教师是否因此对幼儿的吃饭放松不管呢?给幼儿一个宽松的就餐环境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必须明白何时何事需要维持纪律。在进餐活动中,幼儿愿意相互交流或自言自语,没有影响其他小朋友或破坏进食活动,个性行为就不应受到纪律的束缚。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有些小孩喜欢干扰别的幼儿吃饭,这时老师就需要维持纪律,让幼儿了解纪律的重要性,才能自觉遵守,并逐步学会自控,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4. 良好就餐习惯的养成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幼儿园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在现代生活一般都比较优越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形成了吃饭挑剔、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如果没有形成与之相应的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光有丰富可口的食物也是徒然的。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而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健康发育保证。如何让美味的饭菜吃进孩子们的肚子里,成了我园教研的重要内容,因而也探索出了一些做法,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故事引导、榜样示范法。利用幼儿喜欢听故事、“爱表扬”的特点,利用集体的氛围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请吃饭干净整洁、动手能力强的幼儿示范吃饭样子给大家看,让幼儿明白自己动手吃饭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从而让依赖性强的幼儿开始自己动手吃饭。
(2)座位调整、小组比赛法。以前,为了老师的便于管理,所有班级把因吃得特别慢的幼儿集中在一、二张桌子上督促,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经过实践改变了方法,把他们同能吃的孩子混搭在一起,这样,他们看到自己周围的朋友吃得这么香,受到感染和鼓舞,渐渐也吃得快,吃得香了。另外利用幼儿不服输的个性,平时吃饭时看哪组表现更好从而得到更多奖励,依靠集体的力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进餐习惯。通过比赛幼儿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增加了自律性。
5. 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
家长对饮食往往特别关注,我园要求老师和保育员在分饭时,一定要做到统筹全局,公平对待。这里的公平不是说所有的孩子吃的一样多,而是要根据每位幼儿的饭量添加适量饭菜,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吃好,保育员在第一次分饭时,应以中多量为准,不能为了减少麻烦一下分很多,一方面不利于孩子端,另一方面,容易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尤其是米饭,面条等,越吃越多要求一口饭一口菜等饭菜全部吃完才能喝汤,特别是胃口差的孩子,盛的饭不能太多,否则会使他养成剩饭的习惯。反之则使他从自己独立喂完饭菜的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我们每位幼儿教师必修的基本功,幼儿进餐时,老师应注意到每个幼儿的进餐情况,包括速度和食量等。不能催促幼儿,但要提醒他们时间,不能给幼儿养成偏食的习惯,不爱吃得可以少吃,但不能不吃。与个别幼儿的谈话不能影响其他幼儿,让所有的孩子都在自己眼中。

三、餐后组织
1. 餐后习惯的指导与养成充分发挥值日生的作用
幼儿餐后的习惯同样也需培养和养成,这也是一项重要的进餐礼仪。内容主要有:引导幼儿将自己碗里吃干净,用毛巾擦嘴后,将自己的碗、勺子或筷子、毛巾轻轻地放入固定的容器里;然后用自己的杯子接饮用水漱口,毛巾的使用和漱口都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幼儿进餐的速度不一,教师既要照顾进餐的幼儿,还要照顾餐后的幼儿,这时值日生就成了教师的得力助手,不同的分工,使值日生各司其责,提醒幼儿餐后各项习惯的养成。
2. 餐后活动的组织
幼儿餐后需要一些安静活动,这个时间段也成了幼儿自由选择游戏的时间。
幼儿可根据意愿选择,如看图书、橡皮泥、搭积木、画日记、小组游戏等各种小活动,教师积极为幼儿创造一个与同伴融洽交往、师幼积极互动的场所,使幼儿在语言能力、知识经验、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所发展。
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和幼儿持之以恒的努力。当孩子们踏入人生的第一天开始,生活即与他们密不可分,生活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学习可以说是随时随地发生着,教师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机,把幼儿的学习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之中。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指导下,我们要深入学习,逐步转变观念,重视幼儿园各生活活动环节,不仅仅是进餐环节,进一步研讨各环节的细节组织,逐渐形成相应的常规,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我们希望每一个常规不是孩子的束缚,而是孩子在集体环境中形成的自觉行为,最终为其一生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试述科学安排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原则是什么
试述科学安排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原则是什么?
一、一日生活的原则
(一)动静交替的原则
动静结合是使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具有变化性,为幼儿提供多样性化活动的好方法。因此,在组合和安排幼儿园一日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幼儿疲劳程度的各种因素,努力做到使活动的安排动静交替,有张有弛,体脑并用,劳逸结合,从而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取更高的学习效益。
(二)户内与户外相结合的原则
除了户内进行的活动如生活活动、集体教学活动外,还要保证幼儿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并且分段进行,给予幼儿充分的体育锻炼的机会,提高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
(三)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由于“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是在“玩”中学,因此,一日活动的组合与安排中,要保证幼儿每天一小时的自主游戏和自由活动时间。
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概述
一日生活的概念 幼儿从入园到离园一切活动的总和
一日生活的主要环节 晨间接待、晨间锻炼
如厕、盥洗、进餐、午睡
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游戏、教学活动、离园
一日生活的意义 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发展
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学习
一日生活的原则 动静交替的原则
户内与户外相结合的原则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二、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要求
常规是指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规则,具体是指幼儿园对于幼儿什么时候应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遵守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活动要采取什么方式等方面的要求。幼儿园常规教育主要包括:一日生活常规、教育、教学常规等。幼儿园教师要会科学、合理地制订各项常规,要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地教育幼儿遵守各项常规,以使幼儿园常规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饮水常规
1.早晨幼儿入园时,水杯应及时从消毒柜中取出放在水杯架上,防止尘土落入。
2.饮水器(或保温桶)应有温热适宜、数量足够的开水,保证开水供应。
3.提醒幼儿及时饮水,保证每个幼儿足够的饮水量。不得限制幼儿饮水的次数。
(二)如厕常规
如厕能力的培养是生活教育的一项内容,早期对儿童进行如厕能力的培养,有益于增进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儿童的智力、情感、独立性克服困难的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教师应从对2岁左右的孩子进行如厕能力的培养入手,使他们能较快地适应托儿所、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1.培养幼儿良好的大小便习惯,如会按需要大小便、大便后自己擦净,整理好衣裤,便后用肥皂洗手等。不得限制幼儿便溺次数。
2.帮助年龄小和自理能力差的幼儿。
3.将卫生纸裁好放在固定位置上,并教会幼儿正确使用。
4.观察幼儿大小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三)洗手常规
幼儿集中洗手时,盥洗室一定要有教师或保育员;幼儿饭前便后以及使用蜡笔、油画棒、橡皮泥或玩沙等户外活动后应洗手。
(四)进餐常规
1.教师开饭要求。餐前首先规范擦洗和消毒餐桌,分发完餐具后组织幼儿分组洗手。中大班可指导值日生摆餐具。整个开饭过程尽量保证教师与保育员都参与。幼儿进餐时,除及时帮助幼儿添饭外,还要督促、观察幼儿进餐情况。进餐时保持安静,不催促,硬塞;哭闹、咳嗽时不能强迫幼儿进食。准备好饭后用的餐巾和漱口杯。掌握幼儿的食量,不能以多为幼儿添饭作为表扬鼓励幼儿的手段,更不能以禁止幼儿吃饭作为体罚幼儿的手段。按时开饭,每餐进餐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幼儿进餐期间教师或保育员不得处理与进餐无关的事情。餐后,按要求清洁餐桌和地面。
2.幼儿进餐要求。幼儿洗手后直接取饭入座就餐。不挑食,不洒饭菜,不剩饭菜,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餐后正确使用餐巾擦嘴,用温开水漱口。餐后散步,不做剧烈活动。中班下学期开始可用筷子就餐。
(五)睡眠常规
1.做好幼儿午睡前寝室环境的准备工作,做到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光线柔和。根据季节掌握通风及寝室气温。
2.幼儿被褥厚薄、大小适宜。
3.组织幼儿如厕后安静入寝室
4.幼儿午睡必须脱外衣裤。脱下的衣物放在固定的地方并叠放整齐,不能放在枕头下。
5.值班人员应加强幼儿午睡巡视,根据室温随时给幼儿盖好被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妥善处理。
6.起床时及时检查幼儿衣服和鞋袜,防止穿错和不穿。
7.指导中大班幼儿叠被子。检查床上、褥子下面是否有异物,被里、被头是否开线。
(六)伙食常规
1.建立伙食委员会,定期研究幼儿伙食问题。
2.制定带量食谱,每周更换一次。
3.定期计算幼儿进食量和营养量。
4.每月向家长公布一次伙食账目。
三、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方法
(一)榜样示范法
1.充分利用幼儿好模仿的心理特点,通过树立榜样,为幼儿示范良好的卫生习惯。成人的言行被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教师要提高个人修养,为幼儿树立好榜样。
2.同伴间的影响力对孩子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
3.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易于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影响,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
(二)渗透教育法
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幼儿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在参与课堂管理、为集体服务的活动中,在担任值日生、小组长、老师小帮手等角色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评价激励法
教师定期对幼儿的生活行为进行检查和评比,对达到要求的幼儿要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巩固其良好生活行为。一颗五角星、一面小红旗、一朵小红花都会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成果欣赏法
这一方法是指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并且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获得整洁的美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情绪体验。
(五)图示观察法
以简洁、形象、连续的图示替代传统的示范、讲解等指导方式,引导幼儿在反复观察—思考—尝试的过程中,完成新技能、新方法的学习方法。
(六)游戏练习法
游戏练习法是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快乐地学习,这样既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又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可利用看图片、听故事、念故事和做游戏等形式来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七)家园共育法
幼儿园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家庭,幼儿的良好习惯仅在幼儿园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教师应与家长多沟通,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养观念,要求家长密切配合幼儿园,达成共识,使幼儿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延续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