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满紫砂酱釉五彩罐低价交易(清代加彩紫砂壶价格)
本文目录一览:
- 1、宋代黑釉罐怎么识别,这个是吗
- 2、喀左紫砂的历史
- 3、茶具的品种和作用
- 4、如何鉴别真假紫砂壶
宋代黑釉罐怎么识别,这个是吗
宋代瓷器主要有五类:定,汝,官,哥,钧。而其中烧黑釉的是定窑和哥窑,但是哥窑至今未找到窑址和准确记载。
定窑黑釉特点胎质粗糙但釉面黝黑发亮 。
1 .定窑 。
烧瓷地点在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所以称其为定窑。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
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第三,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
其中黑釉瓷器特点是:胎质粗糙但釉面黝黑发亮
2 .汝窑 。
河南省是我国北方瓷器的重要产区,不少瓷窑集中在豫中地区。宋代这里先后出现了几个驰名于时的瓷窑,临汝窑就是其中之一。一部分烧宫廷用瓷,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另一部分烧民间用瓷,为便于区别,今称为临汝窑。汝窑的特点主要是:一、釉色青而润泽。二、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三、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四、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这是由于汝窑改变了定窑复烧的做法,用细小支钉托住。
3 .官窑 。
据说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使用,这就是所谓“官窑”。为了与南宋的官窑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北宋官窑。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朝灭亡而终结,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新窑,这是汴京官窑的继续,因称南宋官窑。
南宋时候,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有两处官窑。一在凤凰山下的后苑修内司,世称修内司官窑;另一处在郊坛下,称为郊坛下官窑。《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相类。
4 .哥窑 。
哥窑是宋代著名的民窑。相传当时有章氏兄弟二人, 在浙江龙泉县境各设一窑烧瓷。哥哥造的窑称哥窑,弟弟造的窑称弟窑。哥窑产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黄色的产品。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一个特征,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
5 .钧窑 。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西张神镇。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
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喀左紫砂的历史
美丽的喀左,坐落在大凌河上游,水土丰厚,紫砂矿产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这里是世界上第一朵花开放、也是第一只鸟起飞的地方。喀左不仅有震惊中外的暴龙问世,而且有红山文化遗址,有先后出土的商、周时期和汉代青铜器。十万年前,水泉鸽子洞人就在喀左这个地方居住了。
喀左的紫砂陶器,早在7000年前,也就是红山文化时期,这里的人们就已经知道用紫红色土烧制陶器了,
辽宁省考古队在位于喀左县城东面四公里处的东山嘴村,发现了一处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遗址呈方形,是个大房址。正南面有一石砌的圆形台基,台基附近连续出土了三尊陶塑像。据考证,这是当时人们举行宗教仪式有关的祭台。从其中两件小型妇女陶塑像看,侧重突出了腹部怀孕形象。现代人称为红山文化“裸体孕妇女神”(见图)
红山文化后期,小河沿文化时期大至在3000——5000年前,人们开始用陶土制作人物。这尊陶人是从朝阳洞挖掘出土的(见图)。它的做工细腻,身上带有花纹,三个耳孔,双手抱腹,背面有纹理,还有文字。
到了商周 时期,这里以夹砂灰陶和黑陶为代表,经过熏烧的器皿很多。如山湾子村的小山上,到处都有陶豆和三足陶鬲的碎片,说明在商周时期,这里居住着过很多的人。2009年笔者在南窑村的紫砂矿附近发现一个陶瓶,圆腹小口长颈,底有方形印纹图案,瓶身有印纹图案和乳丁。(见图)
到了战国时期,人们以紫砂原料为胎制作器皿。(见图)
汉代喀左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当时人们已经能够做茶壶了。在三台村桥南的地里,曾出土两把陶茶壶。
这把茶壶是从老爷庙兴龙沟出土的,紫砂为胎。茶壶带有3条足,足高1.8厘米,通高7.3厘米,腹直径10.5厘米,流长2厘米,壶口直径6.3厘米,内出水孔一个。(见图)做工精细,代表了当时的烧造水平。现在保存在喀左县博物馆。
北宋时期,这里以烧制生活日用品为主,有陶碗、陶罐等。
辽金时期,这里烧制的砖瓦又大又厚,小营村的北山上有辽代建筑,堆积了大面积的砖瓦。
据《元一统志·卷二》记载:“利州有细瓷窑一所,在州西南棠叶务;有瓮瓷窑一所,在州东南感化庄;”。房申店窑址位置正是利州城的西南处,所以房申店窑址的地理位置及特征正和历史资料记载相致。
房申店窑址位于喀左县南哨镇梁家营子村房申店屯西北的山坡上,窑址的GPS坐标是:北纬41°03′48″,东经119°42′53″,海拔高程286米。窑址东北8公里是喀左县县城,西北1公里是南哨镇镇政府。窑址被一条省级公路东西穿过,公路东南部为房申店屯,东南1公里是大凌河,西南3公里是王子山,窑址位于山梁前的缓坡上。窑址地势北高南低,坡度较缓。东西长60米,南北长80米,略呈长方形,面积为4800平方米。有大量的陶瓷残片及垫圈残块的堆积层,厚约50厘米。遗物以垫圈为主,瓷片的釉色有白、黑、酱釉等。器形以碗、盘、碟等日用品居多,另有缸胎酱釉残件、炉具残块和布纹瓦残件。并且在遗址的陶片中找出一枚大定铜钱,根据遗迹遗物特征,这里应是一处辽金时期的龙窑窑址。
金代时期鸡冠壶较多,平房子镇的周丈子猪场,平房子所在地棉麻站,山嘴子镇,大城子镇,老爷庙镇等地都有出土。
这把茶壶是辽代烧制的,紫砂胎经过熏烧工艺。壶口直径8.2,厘米,底直径7厘米,腹直径11。5厘米,直把长4.8厘米,流长2.6厘米,一个出水孔,(见图)出土地址在老爷庙乡兴隆沟村。现在保存在喀左县博物馆。
清代时期在白塔子、坤都营子等地都有窑址,这个时期主要生产陶器,青瓷,一般都是碗、盆等生活日用品。
民国时期,唐山人谢革廷来喀左做买卖,发现南哨制大缸原料非常丰富,便联系大城子王贯共建缸窑。王贯投资,谢革廷提供技术,建成了“东兴缸窑”。制出产品后,买卖兴隆,年产大缸4000件,很快发了大财。
民国25年,“东兴缸窑”开始筹建下院,第二年投产,起名“日新缸窑”。到1947年,这两个缸窑先后停产。1948年,由南窑村农会接管。1950年,实行公私合营。到1952年,旗政府将缸窑接收为公有,将二窑合并,改名为地方国营南哨陶瓷厂。
1958年,江苏宜兴派人来喀左传授紫砂技术,时隔不到半年解散。
1962年,县手工业管理科将南公营子耐火材料厂收为县营集体企业,改厂名为南公营子陶瓷社,改产陶瓷管和陶瓷杂件。1968年春,改名南公营子陶瓷厂。当时南公营子陶瓷厂又在北公营子建了陶瓷分厂。
1974年,辽宁省陶瓷研究所普查喀左紫砂页岩,县里就派技术人员到江苏宜兴考察学习。回来后采用当地紫砂页岩进行小型试验。1975年,紫砂厂技术员胡永恩制作出了喀左县第一把全手工紫砂壶,用土窑烧出来后,样式和质量完好。
1977年,紫砂制品车间由陶瓷厂分出单建紫砂厂。建厂初期,只有2座圆形倒烟窑,采取注浆手轮修坯,生产茶具、花盆、酒具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喀左紫砂正处于鼎盛时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喀左紫砂正处于鼎盛时期,这期间紫砂生产企业发展到十几家。工艺产品有看盘、壁挂和引人瞩目的惊马、奔马,造型美观,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茶具的品种和作用
中国茶具介绍
有了好茶好水,还要好做茶具。选用雅观,优质的茶具、衬托茶汤的液色,保持浓郁的茶香,是领略品茗情趣不可缺少的条件。
所谓茶具,是指与泡饮茶叶有关的专门器具。人类最初煮饮茶叶,都使用当时日常的饮食器具,没有专用茶具。到了饮茶盛行以后,才发明了茶壶、茶杯、茶碗、茶盘等等茶具。
中国的陶瓷业的发展
我国茶具历史悠久,并与陶瓷业的发展关系极为密切。相传陶器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兼用茶具就是用陶土制成的缶(肚大口小的容器)。云南、四川的烤茶罐是用砂陶制成,可以证明。砂陶茶具后来发展为釉陶茶具,这种釉陶茶具沿用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西汉王褒《僮约》中记载的「烹茶尽具」的「具」,可能就是釉陶器一类的茶具。到南北朝,饮茶之风已较普遍,但饮茶风尚的盛行却始自唐代。
唐代贵族家庭多用金属茶具,而民间卸以用陶瓷茶碗为主。当时瓷制茶碗主要有青釉、白釉两种。由於饮茶盛行,茶具需要量大增,促进了当时瓷器生产的发展。宋代饮茶多用茶盏,盏是一种小型茶碗,口敞底小,有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及白釉等多种,而以黑釉为主
元代青白釉茶具较多,黑釉茶盏已逐步被青白釉茶盏所代替。明代盛行白茶盏,中期以后又出现了用瓷壶和紫砂壶的风尚。
到了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而起,但仍以「景瓷」「宜陶」为贵,即瓷质茶具以江西景德镇白瓷为首,陶质茶具以江苏宜兴紫砂为最。这时瓷茶具中的茶壶造型有了变化,品种也有了增加,既有青花的,又有粉彩和各种颜色釉的。款待客人用的盖碗茶具也开始出现。宜兴紫砂壶的制作也有很大的进步,出现了不少名工巧匠。
中国的茶具,有史以来出现过的有陶器、瓷器、铜器、锡器、金器、银器、玉器、玛瑙器、漆器,还有玻璃器、搪瓷器等等,真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丰富多采。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著名茶具:
景德镇白瓷茶具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这裏生产的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当时当地的胜梅亭窑已能烧制胎釉洁白的茶碗。
北宋景德元年(公元一OO四年),真宗赵恒下令,在浮梁县昌南镇建办御窑并把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当时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裏泛青,雅致悦目,而且已有多彩施釉和各种彩绘。当时彭器资《送许屯田诗》曾有这样的评价:「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宋代的青白盏茶具以景德镇为主要产地。
到元代,景德镇因烧制青花瓷而闻名於世。青花瓷茶具,淡雅滋润,不仅为国内所共珍,而且远远销国外。特别是日本,因「茶汤之祖」珠光特别喜爱这种茶具,后来便把青花茶具定名为「珠光青瓷」。
明朝时,景德镇已经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景德镇在生产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先后创造了各种彩瓷,产品造型小巧,胎质细腻,彩色鲜丽,画意生动,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被视同拱璧,十分名贵。明代刘侗、于奕正著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有「成杯一双,值十万钱」之说。当时产品畅销海外,名噪天下,国际上誉我国为「瓷器之国」。
清代景德镇白瓷茶具的生产十分繁荣,各地制瓷名手云集於镇,制瓷技术又有不少创新。康熙年间,除继续生产五彩瓷外,还创造了珐琅、粉彩两种新的釉上彩。珐琅彩瓷,是仿照当时铜胎珐琅器的色彩和纹饰烧制的。到雍正时,珐琅彩瓷茶具胎质洁白,薄如蛋壳,已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但当时仅供宫中享用,民间绝少流传。
宜兴紫砂茶具
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已异军崛起,成为在各种名瓷之外别树一帜的茶具,它不仅具有造型简炼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色,还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而且使用的年代越久,色泽越加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汤也越加醇郁芳馨。因此,寸柄之壶,盈握之杯,往往被人视若珍宝,贵如金玉。
如何鉴别真假紫砂壶
首先,看颜色。颜色特别鲜亮、鲜艳的壶不买。(基本化料的,自然界色彩斑斓鲜艳的色是警示色);绿色的、兰色的颜色怪异的壶不看。 (绿色、铜绿、非常红的通常都是加过化工料)
第二,看手感。紫砂壶就要有颗粒感,原矿壶颗粒是比较清晰、干净的。原矿颗粒看上去分布是不均匀的,比较自然。另外原矿紫砂壶是有杂质的,而且杂质还不少,这些杂质不光是铁质。这些杂质通常表现为黑色颗粒,在壶表分布不均匀,所以很多真正原矿壶出窑时是比较难看的,看上去过分干净和均匀的壶需要小心。还有一点,紫砂壶的分量感也很重要,拿在手里没有分量感的紫砂壶不看!真正紫砂壶体重(薄胎壶比较轻的除外)。
第三,就是要听。敲击壶听声音,紫砂壶的声音应该是比较“闷”的那种陶罐声,如果敲击听到的是“叮叮”的瓷器声,这样的壶不碰。听声是为了辨别一下壶的烧制温度,“叮叮”的声音是壶瓷化的声音,一般是浆壶或者是假壶(化料)。朱泥壶也有叮叮的声音,壶友要自己判断是否朱泥或加料的朱泥。
最后一点很关键,看壶表面水色。壶表面水色好的要小心,如果是未泡养过的壶,看上去水色就很好的,这种壶尽量不要!出现这种情况,
(一)是泥细,浆泥。壶表面浆厚,看壶的颗粒都被表面一层浆裹着,或者更本就看不出颗粒,因为透气性大大折扣,失去紫砂的味道了,紫砂壶应注重“砂”感;
(二)是泥料里含有化料,炼泥的时候加入了“芒粉”,做成的壶水色好看,壶颜色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