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豆信息 > 正文

大豆信息

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知识点归纳(石油安全知识内容)

hacker2022-06-14 04:07:23大豆信息90
本文目录一览:1、 国家油气安全之内涵2、

本文目录一览:

 国家油气安全之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展开创了一个自动化、大批量生产的时代,化工、电器、汽车制造等工业部门崛起,赋予经济增长以新的活力,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以石油能源作为基础的。石油天然气的重要性正是由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所决定的,因此,在探讨国家油气安全问题之前,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石油天然气的性质与用途。

一、石油天然气的性质与用途

石油素有工业的“血液”之称,天然气与石油(简称“油气”)属于同一种类型的能源,它比石油具有清洁、高效、储量大等优点,是比石油更为优选的一种战略物质,同时,它与石油一样也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油气是不可再生能源,其分布具有不均衡性。

2)油气储藏具有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地下情况的不确定性与勘探开采投资的高风险性。

3)油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从石油中可以炼制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可为塑料、纤维、橡胶三大合成材料提供充足而廉价的原料,从而为化学工业和轻纺工业节省了大量的天然原料。

4)油气是重要的能源,而且污染较煤轻。油气可燃性好,单位燃烧值高,比较清洁,二者在能源消费结构所占比例约为65%,目前还没有一种其他能源能替代油气;石油可以加工成各种油品,如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

5)石油加工的各种副产品用途广泛,如可以提炼出沥青,是铺路、修水坝的良好材料,以及提炼的石蜡可用于造火柴、蜡烛、包装纸等。

因此,石油天然气一直是各国非常重视的战略物资。

二、油气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导工业化进程的一次能源供应依赖煤炭,煤炭资源不仅数量大,分布的普遍性强,而且当时欧洲工业化先导国家尚处在原始资本积累阶段,能源总体消费水平不高,因此,保障有限的消费需求比较容易从本国及殖民地得到解决。50年代以后,世界能源消费与生产(供应)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世界能源消费总体水平增长加速,1900~195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年递增速度为3.2%,而1951~1992年期间则达到了4.5%;第二,以工业化国家为代表的全球能源开始发生重大结构性转变,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从50年代初的60%下降到90年代初的不足30%,而同期的石油及天然气消费比重从37.4%上升到了60.7%,石油天然气逐步取代煤炭成为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导能源。油气成为推动工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960~1970年的10年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其中,美、日、西德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增长了1~1.3倍(王金洲,1999),这是与油气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合作开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互相利用资源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资源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改变了世界生产动力方式,提高了生产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英国所占的地位已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第二位下降到第五位,先后被日本、西德和法国所超过。随着北海油田的开发,特别是近些年石油产量的直线上升,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产油国,使长期疲软的英国经济增加了活力,石油成为英国经济“一片暗淡的地平线上的一线光亮”。下面的事实向人们展示了油气在英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

第一,国际收支逆差转变为顺差。在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中,英国国际收支状况严重恶化,1974年到1976年国际收支逆差三年累计达68亿英镑,突破历史最高记录。1976年,英国国内石油需求的91%依赖进口,1977年,石油进口大大减少,还出口9亿英镑的石油,从这一年起,英国摆脱了自1974年到1975年经济危机以来国际收支连年出现逆差的困境。从1980年开始,英国石油完全自给,此后每年都有大量出口。

第二,政府财政收入增加。英国政府每年通过对开发北海油田各家石油公司征税获得一笔很大的收入。征税的项目主要有矿区使用费、石油收入税和公司利润税。

第三,扩大了就业机会。为了适应北海油田开发的需要,一些企业原来闲置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利用,同时新建了一些企业,这对增加工作岗位、减少失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78年,在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直接或间接从事与海上石油和天然气有关的就业人数达10万多人,而直接或间接参与供应采油设备和配件,以及有关油田开发各项服务的公司则有2000多家。

第四,带动了国民经济发展。北海油田从勘探到投产,需要一整套生产设备,其中包括钢结构采油平台和混凝土采油平台、钻探船和运输船、海底油管、大型转油站、初步加工系统、海上服务设施等,这就为发展工业开辟了市场,从而带动了机器制造业、电力、化工、建筑和运输等有关工业部门的发展。1978年,英国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了13.8%,超过了法国(3%)和德国(7.4%),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中居于首位,这主要是由于开发北海油田所促成的。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油气以及油气资源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几次世界范围的石油危机却严重打击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油气在对世界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1990及1999年世界范围的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了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上升,并且引发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危机,对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70年代是石油价格飞涨的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即石油价格飞涨对西方石油消费国经济的严重打击)均发生在这个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世界市场对石油的需求迅速增长,西方国家严重地依赖中东石油;另一方面,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单方面主宰石油价格,实行价格垄断。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石油需求迅速增长,石油短缺现象开始露头,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的石油产量占了当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43%,一些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又规定了其产量上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紧张情况,市场价格上升到标价以上。石油输出国组织很快意识到按标价征税,降低了实际收入,而且通货膨胀的速度比原德黑兰协议允许的2.5%还大。因此,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要求增加标价。与此同时,阿以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终于于1973年10月利用这个机会,促使世界第一次石油供应短缺危机爆发,造成世界石油市场每天短缺500万桶的局面,然后再提出与石油公司就标价问题进行谈判。这次油价危机对美国、西欧、日本等依靠廉价石油起家的国家的经济冲击很大。出现了世界性的经济衰退。

1978年9月“伊朗革命”爆发,由此导致石油产量急剧下降,现货市场的石油价格开始回升,到1981年1月,油价涨到34美元一桶,几乎是70年代初油价水平的20倍。由于石油价格的飞涨,西方石油消费大国的经济遭受沉重的打击,西方各国纷纷采取节能和能源替代等措施,使西方对中东石油的需求量明显下降。同时,高油价刺激了世界各国采油业的发展,导致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的地区如墨西哥、北海、阿拉斯加等石油产量稳定增长。由此造成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石油价格基本上处于震荡状态。20世纪90年代由于海湾战争、原苏联解体、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造成的世界石油产量不稳定,使得世界石油价格没有规律性的变化,90年代后期油价开始回升,世界经济开始好转。

四、国家油气安全之内涵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油气资源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兴衰,而且,由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得各国经济在油气供求发生变化时,经济状况也发生了连锁反应;欧佩克对石油价格的操纵使部分主权国家在石油市场无能为力;世界上的各种战争也多少与能源矿产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有关。二次大战以后,石油天然气的安全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美国能源部曾多次专题研究石油安全问题,法国能源政策首先关注的就是能源安全,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如秘鲁、阿根廷、厄瓜尔多、科威特、伊拉克、巴林、沙特等国一直是通过垄断全国油气行业的国家石油公司来达到政府控制油气资源的目的。许多发达国家虽然有多家石油公司并存,但国家往往通过各种财政政策来调节石油公司的油气开采活动,这样,一方面各国加快了对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力度,并使国内油气资源的开采更具合理性;另一方面各国分别着手拓宽了国外油气投资区域,并在海陆双向领域投资,以扩大其油气资源拥有量。而且,各国还在石油天然气储备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北美和欧洲各国。再者,在油气技术研究、管道投资与建设上,各国也是从国家油气的长远供应角度出发来决策。可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在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越来越大、而油气资源又有限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已经非常关注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供应安全。

从理论上说,对“国家油气安全”这个概念的理解,应该包括油气资源供应安全和油气资源使用安全两个方面,有时也称油气资源的经济性安全和油气资源使用的生态环境安全(图2-1)。所谓油气资源供应安全,是指油气资源供应保障的连续性与稳定程度;所谓油气资源使用安全,是指油气消费及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构成大的威胁(如减少CO2、粉尘及SO2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等)。在这里,保障油气资源的连续与稳定供应是国家油气安全的基本目标,是个“量”的概念,为后者的发育提供着必要的物质基础;油气使用安全则是国家能源安全更高目标的追求,是个“质”的概念,为前者的发展提供着不断的创新动力。本书所讲的国家油气安全主要是从油气的供应安全来说的。

图2-1 国家油气安全的构成及相关关系供应稳定性=经济安全性

(据张雷,2001)

什么是石油安全

中国石油安全的核心思想应是:保内争外。提出这一看法,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1)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难以遏制。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都在人均GDP3000—10000美元之间,经历了人均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和能源结构快速变化、石油需求比例上升的过程。当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加快,城市化进程开始提速,城市新型消费热潮开始兴起,汽车工业时代已近在咫尺,由此不难做出判断,中国的能源消费进一步快速增长已不可避免。现代工业技术以及交通运输业等,大都以利用石油为主,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过程中,能源需求出现快速增长是经济规律使然,其发展势头难以逆转,强行予以遏制或改变恐怕不妥,很有可能导致产生不可预测的负面影响,因此应顺应发展需要,努力保障石油供给,不可因噎废食,以致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总之,中国的石油安全策略必须有利于中国的经济腾飞与和平崛起。

(2)国内的油气资源应予以保护。中国的石油资源条件不理想,探明的可采石油储量有限,产能也有限,根本不能满足石油的增长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无计划、无节制地挖潜开采,只能加快石油资源耗尽的步伐。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石油安全考虑,国内的油气资源应予以保护。目前中国陆上大多数主力油田如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油田等都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处于高含水、高采出阶段,含水率高达85%以上,平均采出程度超过67%。[5]东部产区产量逐年递减,西部产区的后备资源明显不足,未能形成产区的战略接替。海上石油产量及其所占比重虽然逐年增加,但所占份额仍比较低。总之,中国新增的原油生产能力难以弥补老油田的产量递减,老油田挖潜已成为原油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油稳产难度较大。有鉴于此,对于国内油气资源,应在不断加强勘探的同时,进行有计划的开采。加强勘探是为了不断增加新储量,计划开采则是为了有效保护本国资源。对于中国石油安全来说,这才是长远之计。

(3)短期内石油在中国能源安全乃至中国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和影响难觅替代。国内剩余探明石油储量加上今后可能增加的新发现储量,即使按2004年的产量水平开采,可供开采的年限也很有限。从目前资源情况看,逐年提高石油产量的思路并不足取,因为每年进行的勘探并不一定能获得预期结果,而提高产量肯定会缩短国内石油资源的开采年限。在有限的时期内,要为石油迅速找到理想的替代能源,其难度可想而知。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仍属粗放型,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带动的石油需求增长过快,造成石油供需缺口过大,因此即使实现了节约型的能效利用,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按目前国内的石油资源和产能,要满足中国的石油需求,继续扩大石油进口几乎是不二的选择。

(4)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以合理的价格,稳定、合法地获取世界石油资源。从长考虑,应充分利用国际石油资源。从国外大量获取石油资源势必增大中国石油供应的不安全系数,但并不意味着必然导致石油安全危机,其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是要以正确的态度和决策融入国际社会,遵守游戏规则,直面国际博弈;要彻底解放思想,肃清冷战思维残余影响,弃对立,求统一,以科学发展观,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维护世界和平,与世界各国共求发展。

对于从国外进口石油的安全性,目前说得最多的是那条穿越马六甲海峡的海上石油运输线,对此忧心忡忡者甚多,其实大可不必,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而实现这一点,既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从自身做起。当今世界,能源已成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全球市场的系统,能源挑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的能源发展应从依赖国内资源的“自我平衡”转变到构建国际化战略的框架下,走资源和市场全球化的道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解决石油供应的关键应是国际合作,而不是对抗。时代变了,思考中国石油安全的思维方式也应跟着变。不能一提海上石油运输,就滑入“受攻击、受威胁”的窠臼中,而应多想想如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求取双赢佳果。(来源:中国石油网)

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规律相结合,努力为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国对资源的使用情况不尽如人意,与能源燃烧相关的空气污染使中国40%的国土受到酸雨的威胁,100多个城市雨水的PH值都非常低.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2020年中国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量将分别超过4000万吨和3500万吨。因此,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弱、能源利用率低的国家来说,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控制石油消费量增加的主要手段就是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单位GDP的石油消耗减少。要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把节约用油作为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节约型的石油消费模式。为此,必须积极加快技术进步,节油降耗;改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压缩高耗油产业,淘汰高耗能设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加快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消费者使用其他清洁能源。

要高度重视完善石油安全管理体系。面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有必要建立一个协调能源政策、主管能源的机构,也迫切需要出台一些协调一致的针对能源安全的法律法规,鼓励节油,抑制无效、低效的石油消费。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日本制定了《关于促进石油替代能源开发和利用法》,严格限制高耗油项目,鼓励采取节能措施,取得较好效果。中国应该学习和研究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力争早日推出一部完善的、缜密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石油法》,以克服石油工业监管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实现依法监管石油工业。

二、努力使用多种能源,有效开发替代能源

石油安全战略不是孤立的,而是国家整体能源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从整个能源战略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石油与其他能源的比例关系,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结构中的石油比例,大力发展天然气和其他替代能源(如核能、风能、水能等),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逐步减少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缓解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开发替代能源,不仅可以增强中国能源系统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可以保证在未来的国际能源产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新的替代能源还可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人口的能源需求,减少森林过度开采和植被破坏。

目前,我国替代能源的开发发展还是薄弱环节。中国虽是水力资源大国,但目前的开发率仅为1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落后于印度、巴西、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开发潜力巨大。核能是发达国家重要的替代能源,目前仅占中国能源结构的1.2%,而日本、法国都超过了30%。因此,我国应积极发展核电能源,力争到2020年使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占全部发电量的比例提高到4%。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资源基础雄厚,但因成本高、规模小、缺乏激励政策而发展滞后。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远期可以替代石化燃料,近期还可以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边远和农村地区的用能问题。未来20年,中国应使可再生能源初步形成规模,并为今后更大规模地替代石化燃料奠定基础。中国还应大力推动海洋能、氢能、燃料电池、生物液体燃料等替代能源的开发。

三、尽快建立石油安全储备战略体系,增加安全系数

为减少石油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影响,增强抵抗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的应对能力,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将是保障中国石油市场供应和稳定价格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已为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实践所证实。

目前,世界上石油战略储备的方式有三种,即国家储备、机构储备和企业储备。国家储备就是由国家支付储备预算,并对储备油实行绝对控制;机构储备是指储备义务由公有或私有的某一机构或组织承担,经营者向这一机构缴纳一定比例的特殊权使用费,供其承担储备费用;企业储备是指石油经营者负责履行储备义务,或者经营者自己进行储备,或者通过书面保证的形式委托给另一经营者进行使用权储备。美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资金在开始阶段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自1995年起开始商业化运作,储备设施向国内企业出租,同时也在国外寻求石油储备合作。法国一半以上的石油储备由“法国石油战略储备行业委员会”(CPSSP)通过特许经营承担,其余的储备为石油经营者进行的所有权储备或使用权储备。韩国则采用与采油国共同储备的制度,同时协议出租储油设备,这种做法不仅使韩国国内的储油设备尽可能得到利用,获得租金,较好地解决储备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还使韩国政府在没有任何财政负担的情况下优先获得石油供应。日本的石油战略储备分为政府的战略储备和民间的商业储备。目前日本正在寻求灵活的储油方式,即首先欲将建在冲绳的储油基地供给愿意合作的中国或东盟国家,随后在经东盟同意的基础上,选择菲律宾的斯比克湾和泰国的某一合适地点,由日本提供技术和资金,合作新建储备基地。

中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在起步阶段宜采用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三方面作用,实施以国家为主、企业共同参与,以国内石油储备为主、以国外石油储备为辅的石油储备战略。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在战争、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发生时国家石油的不间断供给,同时也能起到部分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功能。而企业商业储备则不仅可以保证国家石油储备的平均库存,还能在关键时刻起到稳定市场供应,稳定人心、缓和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作用,况且,企业商业储备是在自筹资金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能减轻国家在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方面的巨额财政负担。

基于对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关注和认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油”)已着手进行企业储备的尝试,利用天时、地利,大胆提出“黄金通道”和“金三角”的石油发展战略。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中国航油瞄准阿联酋国家石油公司,与其建立了战略联盟。2004年3月23日,中国航油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家石油公司(ENOC)及其子公司在新加坡签署两项《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中国航油将收购ENOC的全资子公司——地平线储油有限公司位于中东迪拜的储油罐区20%的股权。同时,中国航油将与地平线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于2006年1月1日前在新加坡建成第一期50万立方米的储油罐区和两个配套的深水码头。中国航油与ENOC合作,并与地平线公司联合在新加坡投资建立超大型油库区,将使公司涉足石油仓储业务,逐步利用世界石油资源,协助稳定国内进口油源,而且在国外建立储油设施还可以分散储存风险、减少国家投资负担。这是中资企业积极走出国门,掌握更多海外石油资源,建立企业储备的一种新尝试。

中国的石油安全储备总量,须依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和经济承受能力,并借鉴各国成功经验,以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方式来确定。资料显示,美国实际储备原油的能力已达7.5亿桶,可满足158天的消费。日本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60天的进口量。欧盟国家则建立了相当于90天进口量的石油战略储备。据此并根据我国的情况,中国至少需要建立60天石油消费量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对此目标,可由小到大、分阶段逐步实现。

石油储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面广,投资巨大。根据测算,如按照一年2亿吨的加工量计算,15天的起步储备至少需要800万吨的量,即使按每桶35美元到岸价格计算,也将耗费约230多亿元人民币,加上配套系统工程100亿元人民币,总共至少需要330多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因此,应以政府拨款为主,政府和民间多种渠道筹集,可借鉴日本、德国等国的方式,通过发行长期国债、财政拨款、建立储备金和设计新税种等方法加以解决。

四、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建立多元化海外石油供应体系

中国原油进口大部分来自中东和非洲。预计未来几年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然而,中东和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武装冲突连绵不断,恐怖事件频繁发生,如此等等,不能不对石油市场产生严重影响。目前,中国进口的原油大部分是通过海上运输的,海运量占进口量的98%左右。我国必须寻找和形成多元的石油供应市场,把从周边产油国进口能源提到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美国兰德公司在题为《中国寻求能源安全》的研究报告中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中国不能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目前应限制在1/3的范围之内,同时要努力寻求从周边国家进口石油。

应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利用我们的技术、资金到非洲、南美等国家去开发石油,赚取外汇,然后拿这些外汇去购买运输风险比较小的产地的石油。目前,中国对海外石油资源的利用,除由政府指定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现货及期货交易外,也应在勘探、开采等领域与外方加强合作。

我国要加强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观察和预见,广泛收集信息,进行周密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总体看,世界在一定时期内并不缺油,问题的关键在于供需平衡关系的确定。当前中国在国际石油定价方面几乎没有发言权,因而石油供应的不安全系数居高不下。为此,应适时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努力谋求国际油价的定价权,从目前的防御型体系向主动出击型体系转变。一个价格不断波动的国际石油市场不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我国应承担起一个经济大国对国际经济的稳定发展所应肩负的责任

油气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新时期国家安全的核心是保障经济的持续增长,石油与天然气供应又是这种技续增长的重要而不可替代的支柱。石油的安全就是保证满足经济持续发展需求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

由于油气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油气在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地位,油气资源不可避免成为世界各国渴望长期拥有的资源财富。油气资源的开采利用理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六大原则。

生成条件:

要看生油层中有机质数量的多少,通常称为"有机质丰度"。主要测定其中残留的有机碳含量,以确定一个地区有无生油层、有多少生油层,并把它们按一定的标准分成好的、中等的和差的生油层,进行分类评价。

第二类为腐植型有机质,生物来源主要是高等植物,为III型干酪根,属质量较差的有机质。第三类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混合型有机质,为II型干酪根,是质量较好的有机质。实验室通过对样品的分析结果,按一定的标准确定一个地区的有机质类型,对有机质的质量作出评价。

什么是石油安全?

石油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及时、足量、经济地获取石油供应,以保障社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持续、协调发展的能力和状态。

由此可见,石油安全是一个内涵丰富而有一定的范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首先,石油安全属于国家经济安全范畴,其内涵是由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核心目标决定的。不同的国家,其经济战略安全核心的内涵不同,如石油净出口国的经济安全战略核心是确保生产出来的石油能够以合理的价格销售,而石油净进口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核心是确保石油供应的安全。

其次,石油安全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范畴,可包括石油的供应安全、消费安全、生产安全、产业安全、使用安全乃至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等众多层面,也可特指其中的某一个层面。但通常意义上石油安全是指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核心角度考虑的石油供应安全。

再次,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极其复杂,包括资源、经济、政治、军事等众多方面。这些因素的变化,有些是可控的、常态的,有些是不可控、非常态的。

石油的非一般商品属性,导致了其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国防安全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油气资源的非再生性、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性、过快增长的需求量,以及偶然发生的政治事件、突发的战争,常常促使石油供应中断和价格暴涨,甚至引发石油危机。

石油供应净中断日期持续时间(月)平均总供应量下降量(百万桶/日)中断原因1951.03—1954.10440.71951年5月1日伊朗油田国有化,随后几个月阿巴丹地区发生动乱和罢工1956.11—1957.0342.0苏伊士战争1966.12—1967.0330.7叙利亚过境费争端1967.06—1967.0822.0“六日战争”1970.05—1971.0191.3利比亚价格争端1971.04—1971.0850.6阿尔及利亚—法国国有化斗争1973.03—1973.0520.5黎巴嫩动乱使运输设施遭严重破坏1973.10—1974.0362.6阿以战争,阿拉伯石油禁运1976.04—1976.0520.3黎巴嫩内战,向伊拉克的出口受到影响1977.0510.7沙特油田受到破坏1978.11—1979.0463.5伊朗革命1980.10—1980.1233.3两伊战争1990.08—1990.1034.6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漠风暴1999.04—2000.03123.3OPEC(伊拉克除外)为提高价格而削减产量

石油供应中断的历史记录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数次重大的石油供应中断、市场激烈波动的事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对那些石油进口依赖程度高的国家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经济的大动荡。

其中,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是两次石油危机。

1973—1974年,阿拉伯国家发动了石油禁运。由于美国对以色列在军事政治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石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美国由于缺少1.16亿吨标准煤能源,生产损失930亿美元;日本缺少0.6亿吨标准煤能源,生产损失485亿美元。据美国经济学家研究,该次石油危机不但终结了美国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态势,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下降了4.7%,也使得欧洲及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2.5%和7%。

1979—1981年,爆发了两伊战争。两伊战争的爆发使得油价从每桶13美元飞涨到34美元。伊朗国内革命、两伊战争的爆发,对该地区石油供应能力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石油日产量锐减,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骤升,每桶石油的价格上涨了近3倍。这次石油危机又一次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估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这次石油危机中下降了3%。

此外,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了海湾战争。当时国际油价一路飞涨,三个月的时间内从每桶14美元突破到了40美元。不过,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石油危机的产生,使人们一直忧虑的矿产资源的消耗可能造成枯竭的问题变成了矿产资源的供应中断和价格暴涨问题,其实质都是必将导致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变得脆弱。石油危机不仅是个石油供应量的问题,也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军事问题和政治问题。由于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各国开始研究和重视保障石油安全问题。

因此,对于石油需求国而言,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作为重要战略资源的石油,能够保持长期以合理的价格,持续、充足、稳定的供应。事实上,各石油需求国早已视“石油供应安全”为其最为核心的能源战略目标。

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且互相关联的,主要可以分为:资源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制度因素、运输因素和军事因素等。

资源因素 资源因素是影响石油安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资源丰富的国家,石油安全性高,反之则低。但是,由于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石油资源又是可全球配置的资源,因此,完全自给自足的石油资源供应既不现实也不一定最优,因为进口的风险成本也可能低于完全自给自足所增加的成本。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石油安全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变化,进而影响到国内外石油市场,而且还表现在能否有充足的外汇支持进口,并抵御石油市场的价格上涨;另外,经济因素还决定着石油是否会被其他形式的能源所代替。

技术因素 石油行业是技术性极强的行业。技术进步可以降低边际开采成本,增加石油资源的勘探能力,增加石油可供量。新型能源开发与利用上的重大技术进步将使资源替代成为可能,从而缓解石油安全的紧张状况。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石油安全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石油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恶化造成对石油安全供应的影响;二是石油出口国国内的政治因素对石油安全供应的影响;三是地缘政治影响石油进口国国家间、出口国国家间和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的关系。

制度因素 制度和政策对石油安全的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国家政府所制定的有关石油资源开发、利用、进出口、消费等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上。

运输因素 在石油生产与消费市场错位及进口石油比重较大的情况下,运输状况是石油安全的瓶颈环节,它与运输距离、运输线的安全状况、运输方式以及进口国对资源运输线保卫能力的强弱有关。

军事因素 军事因素对石油安全的作用包括对石油运输安全的保障能力、对重要海峡的控制能力和对主要资源产地的军事干预能力等方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痛言情授(2022-06-14 07:30:27)回复取消回复

    产中,英国所占的地位已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第二位下降到第五位,先后被日本、西德和法国所超过。随着北海油田的开发,特别是近些年石油产量的直线上升,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产油国,使长期疲软的英国经济增加了活力,石油成为英国经济“一片

  • 鸠骨绿脊(2022-06-14 14:27:28)回复取消回复

    作,特别是北美和欧洲各国。再者,在油气技术研究、管道投资与建设上,各国也是从国家油气的长远供应角度出发来决策。可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在石油

  • 掩吻酒事(2022-06-14 10:33:26)回复取消回复

    类评价。第二类为腐植型有机质,生物来源主要是高等植物,为III型干酪根,属质量较差的有机质。第三类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混合型有机质,为II型干酪根,是质量较好的有机质。实验室通过对样品的分析结果,按一定的标准确定一个地区的有机质类型,对有机质的质量作出评价。什么是石油安全?石油安全

  • 北槐织谜(2022-06-14 08:11:02)回复取消回复

    少需要330多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因此,应以政府拨款为主,政府和民间多种渠道筹集,可借鉴日本、德国等国的方式,通过发行长期国债、财政拨款、建立储备金和设计新税种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