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素老三今日最新文章(素老三头条)
本文目录一览:
- 1、女作家素黑的真名及简历
- 2、中国女作家推荐
- 3、求赏析女性作家的文章
- 4、要几篇名作家写的有关“家乡”的文章
- 5、女作家三毛的真正死因?
女作家素黑的真名及简历
素黑,原名叶佩怡,1969年出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文化研究硕士,97年离开香港赴英国布莱顿过隐居生活,99年回港。 91年开始撰写专栏至今。
曾办文化杂志《过渡》,活跃于表演艺术策划。同时也是香港著名心理及情感治疗师,作家,文化研究硕士,注册临床催眠治疗师,国内知名咨询专家及专栏作家。
素黑黑色传奇的故事,报章杂志配电视连年访问也发掘不完。曾接受国内多份杂志的访问,包括《希望》、《虹》、《美眉》、《精品购物指南》等。
她其实不大喜欢说话,不爱上镜头。四方八面的人却喜欢走近她,希望知道她的一切,聆听她的心灵指引。
寻找她治疗感情创伤的客人,来自香港、国内、台湾、马来西亚,还有美加、欧洲和澳洲等地的迷失女男。
她到过很多地方,1997年曾抛下一切往英国南部小镇布莱顿隐居,出走是她学习自爱和心灵净化的重要食粮,边写游记边感受生命和爱。
她做过很多工作,包括艺术行政、文化编辑、网站高级管理、网上电视主持、情绪教育顾问,曾在香港多所大学担任客席讲师,及作客席演讲嘉宾。永远不能被定位的过分女子。她却特别偏爱写作,艺术和心灵治疗。
扩展资料:
素黑的影响力:
素黑拥有广泛宣传及推广平台,在网络方面,其新浪博客点击率逾7百万,并已在腾讯、搜弧、网易等主要网站开博,亦于全国不同杂志、报章等开设专栏,接受不同媒体包括电视、电台等采访超过一百家。新浪微博开通后,马上成为新浪微博风云榜最具影响力文化名人全国第二位。
素黑是内地首位以短片形式介绍作品的作家,“她是素黑”和“素黑心语”两条唯美派短片,制作阵容强大。
他们都是素黑的读者,成为好友,因而结缘合作。短片的播放亦成为每次演讲前的亮点,并掀起观众在微博上的广泛分享和转发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素黑
中国女作家推荐
读了张爱玲的很多文章,发现她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悲剧的女性,通过这些女性的悲剧映射出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张爱玲的文字总是再看似平淡的描写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彻骨的“寒意”,越是仔细品味越能感受到其中冷漠的悲哀。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二、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以说男女之情是贯穿她全部创作的一条线索。她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磨檫、摸索、闪避,如此种种,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三、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张爱玲叙述故事喜欢使用倒叙的手法。张爱玲文章的结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把结论定死,也并不完全给人物的后事作总结,往往留出空间和余地让人们自己想,自己思考。
与张爱玲的文章相反,三毛的文章即使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你仍能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生的希望。写作,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但跟接近于真实。
本人更喜欢三毛,看她的文章你会伤感、惋惜,但不会觉得很压抑。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需要的是阳光而非阴霾。不知道我的回答你是否满意。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求赏析女性作家的文章
《妙笔生情——点评张爱玲》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比如人物描写方面。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在两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闲语,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语,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铺垫之后,七巧终于出场,一开始就写她因为替二小姐云泽作媒,气得二小姐哭,三言两语之下,完全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七巧的独立个性,还把姜府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交代得相当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侧面描写,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关系、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圆满清楚,张爱玲生花妙笔,让我赞叹。
其实这种侧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说中应用得很广。最妙一笔是在后面,当写到七巧约准女婿童世舫见面,要拆散他们,在童的眼中,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而小说在写七巧老年的时候,一处都没有正面去刻画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后才借旁人的眼睛点出,妙笔如斯,再次叹服。其外,小说跨度三十年,写人物和事情的变迁,《金锁记》里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说最后,七巧把手上的镯子往手臂上推,那镯子在年轻圆润的时候是丝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尽灯枯,镯子能一直推上腋窝,这金镯子好比一把枷锁,三十年的压抑和苍凉无奈,就在这一推之间,纤毫毕现,实在是点睛之笔!
张爱玲在小说不断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苍凉的寂寞的象征,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内心变迁的见证,如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象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象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儿媳眼里的太阳。月圆月缺,正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七巧的悲剧命运是通过一系列矛盾展开的,小说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戏剧冲突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一开始,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运的开始。然后再通过七巧和妯娌间的矛盾、七巧和三爷季泽的矛盾、七巧和儿女们的矛盾,一环扣一环,结构严谨,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开展来。
七巧表面泼辣强悍,对人性极端不信任,但是,骨子里还是向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时候时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骂俏的猪肉贩,甚至,她大胆追求着三爷季泽。但是,想象终究是想象,而三爷也因着她的狼籍名声而不敢沾染。在幸福丧失之后,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独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断的和自己儿女斗争,其实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气死儿媳,因为在他们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们的性生活,因此近似变态地加以报复,这正是因为她没有得过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儿的婚事,因为她对男人已经是一律敌视的态度,因为她就是被自己所爱的男人欺骗,这几近心理变态了……整篇小说,从表入里,从正到侧,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张爱玲笔下,已然不是纸上人物了,而是写得活了,这样的功力,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通篇读完,也许大多读者和我一样,非但不会对七巧种种变态行经感到厌恶,而是会感到一种直彻心骨的苍凉的悲哀和同情。七巧其实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子,年轻的时候,她也会和街上的走贩眉来眼去,享受着生活的快乐;同时她也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尽管大哥把她带到火坑了,她后来再见大哥,哭闹过后,一样塞了许多贵重礼物送给大哥带回,这时她仍然有温情的;她的情人季泽被她骂走后,她不也会躲在窗户背后看着爱人仓皇而去的背影吗?那时她心中还有爱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间也仍然怀念年轻时候的温柔。这样,这个人物也活了,我们也对她丝毫没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爱的,也是不幸的。
要几篇名作家写的有关“家乡”的文章
家乡巨变
闽南金三角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群山环抱,四季长青,山花烂漫。一条小河从村中流过,水清见底游鱼可数。两岸民居土楼错落有致。村东山麓那座500年历史的德远堂祖庙石龙旗杆群是张氏家族敬教重才的文化象征。这里田园千亩,茶果飘香;这里居住着勤劳纯朴的村民,它就是我的血迹摇篮,可爱的故乡。
父亲早年在曼谷经商,小时候母亲带我去曼谷。当我9岁在曼谷潮州公学启蒙时,父亲要我随伯父回唐山接受中华文化教育。之后10年就读小学、中学。19岁奉父命返回曼谷襄助父业。
光阴如流水,羁旅天涯,弹指53个春秋。几回回蝴蝶梦中家万里,几回回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近年来我6次携男带女回故乡。让在异域他邦落地生根的年轻人,吻吻故土的芳香,亲亲故乡人的温情。最使我感动的是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1989年我第一次从曼谷乘飞机到达汕头,再从汕头乘车直达家门口,真的车到家门口了!“昔日羊肠小道,今日变通途”我情不自禁地说。故乡的公路有如一条小血管,它连着319国道大动脉四通八达。现在村人都购起摩托车和货车,每年几千吨茶果土特产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成为村民开发经济园林的致富路。
南国十月风和日丽。一天,在村长的带领下我和阿福哥以及我小时候的好友阿清等游山去。登上第一片茶园时,阿清提醒我:“这就是咱们小时候放牛采野果的荒山坡。”放眼四望,青松翠竹依旧,就是荒山坡上了新装。茶园层层翠绿,果树满山岗。据村长介绍,20世纪50年代,先侨张荣汀就提出“吾村地处山区,有土取有财,能种植可患穷也。”勤劳的村民在他的资助下,1954年创办全县第一个“南靖侨办塔下广达茶场”。规划种茶种果。现有茶园2000多亩,果园近千亩。年产茶叶25万斤,柑桔、柿、梅等鲜果100余万斤。茶果两项年收入120多万元。人们把种茶果比作日落黄金夜落银的“摇钱树”,80%的村民都住上了新房。我们边谈边走,绿叶丛中穿着鲜艳的采茶姑娘嘹亮的歌声在山谷回荡,人欢,山也欢。
一天,我和阿福哥等顺着水流,沿着山路看风景,这条流经村中2000多米的小河,沿河侨胞捐建10座石拱桥把家乡点缀得更美丽了。参观侨胞捐建的塔下坪溪水电站、曲江水电站,河水推动水轮机隆隆响,好像告诉我,河水发热放光再也不是奇想。据电站管理人说,这两座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500千瓦。村民照明、碾米、制茶、煮饭都用上了电。
入夜,家家亮起电灯。我小时的好友阿喜把我领到他新房的小厅里,25口寸的彩电前,四五个人正在收看新闻。嫂子端茶,小辈让坐,我和阿喜共叙别情。谈到家乡变化动情处,阿喜说:“我3个儿子,老大在家种田种茶又种果,二儿子外出做生意,老三在城里政府部门工作,小孙上了大学,三家人的生活满不错。我现在闲在家,就是爱看电视,常言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现在我这个老农足不出门,不但能知天下事,还可周游世界。曼谷玉佛寺、鳄鱼湖的风光我都光顾过啦。”阿喜一席话引发哄堂大笑。
故乡,素有“南靖文化区”的称誉。海外侨胞历来热心家乡教育事业。1957年侨胞创办南靖县第一所“曲江华侨中学”。回想出国前,我脚穿草鞋徒步百余里负笈平和小溪双十中学、厦门大同中学。今天中学办在家门口,90%以上青少年都在这所文化摇篮里幸福成长,教育发展之快令人鼓舞。据张校长介绍,中学创办至今已培养初、高中毕业生5700多人,其中370多人进入北京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国内外高等院校深造,获得硕士学位16人、博士学位2人。故乡人民的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令人欢欣鼓舞。
与曲江华侨中学隔河相对的侨建“曲江华侨医院”,创办于1960年,不但改变山区缺医少药的落后状况,更重要是增强人民保健意识,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昔日危害人民最烈的三大瘟疫,纸船明烛早已把它们送走了。
故乡的土楼夏凉冬暖,坚固耐用,是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我从土楼走向天涯,都市的繁华,别墅的舒适从来没有冲淡我对故乡土楼的情结。20世纪80年代,土楼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它以“举世无双的生土民居建筑模式”迎来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及游人考察、参观。一个教授感慨地说,我走过许多国家考察民居建筑,唯独塔下村山青水秀,空气新鲜,泉水清澈没受污染,沿河土楼依山面水,人与自然如此协调,是当今的“世外桃源”。
故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变得坎坷曲径为通途走向缤纷的外面世界;变得山随人欢,水随人笑,人寿年丰;变得人文蔚起桃李芬芳。变,还在日新月异的变,变得更美好,人民生活更幸福。
pp
我的家乡在湘西一个林区,幼时的我没有机会游览名山名川,就很自然地把我们那个纯天然的风景区存为了最初的记忆。
或许是因为我来自最贴近自然的地方,身居闹市好几年了,可我内心深处却依然眷恋着家乡那青的山、绿的水。我一直想把家乡那每一个打动过我的角落作为珍爱收藏,可是,至今我依然只能想想,生活让我没有太多的选择。我想,应该会有如愿以偿的那么一天吧!
今天,我一触到大自然的气息 ,就会寻踪觅影,不获不归。自然的人,自然的物,自然的一切一切……便是我的追求。
ppp
家乡印象
时间匆匆的从指缝之间溜走了,没有留下什么用以凭吊。传统的春节带来了浓浓的春的祝福,欢歌笑语回荡在城市的上空。
异乡求学的日子,虽然没有青灯拂卷的凄苦,偶而还是会被思乡的情绪所环绕,匆匆的,别了生长的小镇,开始追逐车前的梦境。故乡,总是带着绵长的目光,注视着她的孩子,前进或彷徨。
尽管不是第一次乘着火车回故乡,但总还是有种莫名的冲动,想把自己投身在那一片温情的土地。生长在北国的我,没有领略过南国如诗般的风景,周庄似乎永远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梦境。
故乡是美丽的,滨城的大连,焕发出蓬勃的生气,在渤海湾的怀抱里,海浪拍打出发展与进步。记得刚离开的那一年,金石滩旅游度假区还在建设当中,当我再次来到这里时,看到的是碧浪拍打着金色的沙滩,海鸥带起飞扬的海浪,到处是游人如织,到处是欢声笑语。改变,一切都在飞速的改变着,经济的腾飞带着勤劳的家乡人民走向富裕,奔向小康。
回到家乡,自然要在那熟悉的小路上走走。让我惊讶的是,不知何时,片片绿荫遮挡住了炽热的骄阳,绿化的城市更加使我感受到来自春天的强烈冲击。青青芳草地,郁郁柏松林,城市的美就在这不经意之中展露无疑。有人曾经说过:“大连的美体现在海,广场,和浓浓的热情。”是的,大连就是海的城市。大海给了家乡广博的气质,丰富的物产,也给了家乡人浪漫。吹吹海风,搏击海浪,释放着豪迈的情怀。大连的广场是很有名的,无论是以浪漫著称的星海广场,还是“购物天堂”的胜利广场,都是来连旅游者的必去之地,是家乡的骄傲!
大连是北方的不夜城。这里的夜晚一样的灯火阑珊,槐华灯竞相绽放,各色的霓虹灯交相辉映,装点着城市的夜空,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留连夜市,各色小店比邻而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富裕的人们享受着生活带来的乐趣!
尽管曾去过很多城市,尽管很多时间身在他乡,但印象中家乡始终都是最美的!在与国际接轨的大商潮中,家乡人民表现出豪爽与坚毅,在风头浪尖找准方向,踏浪而行。这座开放的城市,意气风发!
家乡人民也在改变着。这次回到家乡,我就明显的感觉到了一种正在增长的文化氛围。教育是城市发展的动力,科技是城市前进的车轮。在学习工作之余,人们都在竞相“充电”,外语已经成为城市的第二种语言。走在路上,如果友人用“How do you do?”向你问好,可不要惊讶啊!
漫步于星海广场,海风吹散所有的忧愁。我看着家乡的变化,心中激荡起阵阵的自豪。是啊,大海行舟,不进则退,家乡的发展是飞快的,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我想,我也需要加倍地努力,充实自己,居安思危,迎接挑战,与家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女作家三毛的真正死因?
15年前的1月4日,有条新闻震惊了海内外的华人世界,即“三毛自杀身亡”。但昨晚,著名环球探险旅行家、美籍华人作家马中欣在应邀担任纪实频道《文化中国》系列节目嘉宾时说,三毛应该不会故意自杀……
医院检查并无病
马中欣说,三毛写的初恋情人是舒凡(笔名),直到去年,他才搞清原来舒凡就是他的一位老朋友,也是位作家,只是一直没有吐露真名而已。经过6小时的长谈,舒凡承认他和三毛在台北文化大学选读哲学时,与三毛相恋了一年多。三毛初恋失败后,父母才让她去西班牙,在马德里认识了荷西。舒凡再三强调三毛不是自杀的。他的理由是,原先三毛“因病厌世”之说不存在。因为,三毛没有生病,虽然她当时住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里,但检查结果并没有她担心的癌症症状。3日晚,父母亲在医院里陪同她一直到深夜10时半才离开。舒凡说,之后,由于三毛在吃了安眠药后进入卫生间,没有及时入睡,药性发作后她已处在无意识的状态中,她自己所做的事自己不知道,她是无意识地用丝袜勒紧了脖子以致断气。
最后信件吐心声
马中欣说,警方的结论是自杀,但三毛的母亲当即就说三毛不会自杀。舒凡后来也去了医院调查详情,根据种种迹象判断,三毛不会自杀。她虽然过去也曾扬言自杀,但都是作秀。而且,三毛“自杀”后12天,贾平凹在西安还收到了三毛寄出的最后一封信。三毛在最后这封信上丝毫没有要自杀的迹象,她除了谈对贾平凹作品的感受外,还说她想再来西安,希望他给她一辆自行车,能一起到乡下跑跑……
没有理由去自杀
马中欣说,三毛平时最好的朋友林先生夫妇告诉他,三毛是个热爱生命的人,她没有必要自杀。1月2日,也就是三毛出事前两天,林太太还在台北侨大家具行遇到了三毛,当时两人会见,还感觉三毛好好的。由此可见,三毛没有自杀的计划,她已经安排好新一年的工作,她在一篇文章中还一再地说:“生命是美丽的……”她没有理由自杀。马中欣说,所谓“三毛自杀”的说法,不仅对三毛有伤害,也伤害了许多“三毛迷”的心……
荷西·马利安·葛罗(Jose Maria Quero Y Ruiz)
作家三毛(陈平)的丈夫,比三毛小8岁。
国籍:西班牙 职业:潜水员
1951年10月9日, 荷西出生于Jaen的Andujar市. 家中老三,上有一哥一姐,下有一妹. 1973年,在非洲沙漠小镇(今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国的阿尤恩)与三毛结婚;婚后定居于西属撒哈拉的加纳利岛 Gran Canaria 北部的一个叫做Telde的小镇上的海边社区. 1979年9月30日,荷西在拉芭玛岛的海中潜水时遇意外丧生。荷西之墓位于El Cementerio de Esta Ciudad, Santa Cruz de La Palma岛.
【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故事】
初识荷西时,三毛正马德里上大学三年级,而荷西只不过她学校附近就读的一名高中生,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也就是圣诞节晚上,头上一顶法国帽的荷西却在她所居住的公寓楼下等她送她节日礼物与祝福!那时三毛根本就未将比自己小几岁的荷西怀任何想法,而心底里却有一丝虚荣:哇!天下竟然有如此帅气的男孩?!要是做他的妻子,该是一种荣耀才对呢!随即她只是以姐姐的身份教训他:不要逃课!再逃课就不理你了!
而荷西却照样逃课来看她,直到有一天,荷西一脸认真地说,ECHO,你等我结婚好吗?六年!四年大学,二年服兵役!好不好?
三毛觉察他的异常,便故意气他,对他下最后通牒:再也不要来找我了,我有男朋友的!荷西也不生气,只是挥挥他的法国帽,倒退着跟三毛说:ECHO,再见!
后来荷西便真的再也不来找三毛,偶尔在路上遇见,他只是礼貌性地拥抱一下三毛亲亲她的脸颊。而三毛身边的男友似乎总在换来换去,有意或无意。
再次得荷西的消息是六年后,荷西托一个朋在捎来他的近照和一封信,照片上的帅小伙正在河里捉鱼,留一脸的大胡子在阳光下灿烂地笑。三毛也没太在意,只是感觉:荷西长大了!
返台后的三毛遭遇到了她的第一次情感不幸,也就是她的未婚夫意外身亡。痛苦之余她重返西班牙,于是,冥冥之中的异国姻缘开始走近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