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时事 > 正文

国际时事

亚洲经济融合协调合作(亚洲经济合作论坛)

hacker2022-06-14 18:37:22国际时事79
本文目录一览:1、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举行该论坛的意义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举行该论坛的意义是什么?

举行博鳌论坛的意义是什么?

1、为跨国大企业提供机遇。这些论坛的产生源于国际政商两界平等对话的需求,主办方起源自民间,其“政治”色彩不浓,商界作主角,政界为配角,更有国际商业合作对话的环境,更加务实。由于共同发展经济的需要,大量前瞻性的建设性探讨更容易在这样的论坛上出现,从而指导国际经济发展。每一个版块分别涉及了跨境电商、一带一路、5G与物联网、“AI+”时代、大数据、分享经济等热门、前沿范畴与领域,对每一个具有国际视野,有志于做强做大的中国企业来讲,都是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2、举行博鳌论坛可以让世界了解到中国,了解到中国海南。博鳌亚州论坛在海南琼海召开,等于在给海南国际旅游岛作宣传,让世界认识海南,知道海南,而且博鳌亚州论坛在海南召开,会带动旅游发展,大量游客的到来,会引发连串的消费,交通,住宿餐饮,对当地经济有极大的刺激作用。博鳌亚洲论坛在政治上是一场盛会,在旅游业上却是一场盛大的营销。吸引全球目光,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海南,对海南的旅游业是一种无形的推动。

3、论坛成立20年来,其在推动推动亚洲各国加强对话与合作和凝聚亚洲共识、促进亚洲发展和繁荣等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也为研究亚洲主要经济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同时,它还不断拓展“朋友圈”,联通世界各国进行开展交流与合作,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各域经济发展与繁荣贡献出了“博鳌智慧”。

4、举行博鳌论坛,它总结很多既有利于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发展,同时又有利于推进区域的合作的机制框架。

中国推进亚洲区域合作的战略

中国经济的崛起,尤其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迅速上升,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相当长一个时期,人们一直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经济崛起对周边国家是利还是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竞争还是共荣?

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看法认为,中国能够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只要其他国家和地区能够与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合,中国的出口增长和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将会使这些国家和地区从中获益;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中国和周边国家及地区是竞争对手,中国商品的出口将替代其他亚洲国家的商品出口,从而降低这些国家的商品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

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引擎

实际上,中国处于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组装环节,中国的经济增长已成为东亚地区的增长引擎。

要准确把握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我们首先要了解东亚地区的国际生产网络。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的障碍大大消除,跨国公司得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企业的垂直生产链条跨越国界,形成了国际生产网络。日本和“四小龙”的直接投资流向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国家,对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也被东亚的廉价劳动力和高效的组装能力所吸引,将东亚纳入其生产链条中,这进一步推动了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发展。东亚地区的国际生产网络表现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东盟从高到低处于不同的分工链上,但最终都向中国大陆出口附加值较高的中间产品,而中国大陆则承担最终组装的工序,并出口到欧美市场。《亚洲华尔街日报》曾载文论述了这种制造业格局的变化:“供应链的起点在亚洲,高科技产品的部件都在这里生产,然后在中国进行组装,最后的产成品被运往终端市场。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引擎,但并没有包揽整个供应链。”

由于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主要从事组装环节,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带动了周边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增长,从而成为东亚地区的增长引擎。1995年至2001年间,东亚其他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年增长率达到11.5%,而同期全球贸易的年增长率只有3.8%。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前五位进口贸易伙伴分别为日本、韩国、东盟、欧盟和中国台湾,从这些经济体的进口分别占到中国大陆总进口的14.4%、11.4%、11.4%、11.2%和11.2%。日本对中国的出口成为近两年来带动日本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之一。亚洲开发银行曾利用全球贸易关联模型从反面估算了如果中国经济减速会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如果中国大陆经济增长下降两个百分点,香港经济受到的冲击最大,将下降0.95 %,其次是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GDP的降幅在0.39%~0.43%之间。东盟国家受到的影响较小,只下降0.15 %~0.32%。在工业化国家中,日本受到的冲击最大,GDP可能下降0.24%。

与周边经济体是互补关系

从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FDI)的角度来看,中国与周边经济体主要表现为互补的关系。

中国经济对亚洲其他经济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中。首先,中国出口的增加是否挤占了周边国家的出口?从资料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出口表现出相似的增长趋势。换句话说,东亚的出口总额一直随着中国的出口一起大幅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东亚生产网络的进一步垂直整合。经验研究也显示,中国大陆的出口增长和“四小龙”及东盟四国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其中与“四小龙”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明显。这就说明,中国大陆与“四小龙”和东盟经济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从表面现象来看,中国大陆产品的出口在第三方市场挤掉了亚洲其他经济体的部分出口,但这主要发生在消费品市场而非资本品市场。并且,“四小龙”等在第三方市场消费品出口份额的下降很大部分是由于它们将组装环节转移到中国大陆,这部分出口转化为中国大陆对第三方市场的出口。

其次,中国的FDI增加是否导致周边国家外资流入减少?1993年以来,中国吸引的FDI迅速增加。从存量看,中国目前已成为继美国和英国之后吸引FDI第三的国家。东亚其他经济体由于受到199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FDI的流入一度出现停滞甚至下降,这种情况直到2003年才开始扭转。大部分经验研究显示,中国FDI的增加与周边经济体是一种互补关系。以日本对东亚的FDI为例,日本对中国的FDI与日本对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的FDI相关系数为正;分部门看,1989年至2003年日本在八个制造业部门和九个非制造业部门对中国的FDI和它对东亚其他经济体的FDI相关系数也为正。这就说明,日本对中国和对东亚其他经济体的直接投资是互补的而非替代的。

并非最大赢家

其实,东亚生产网络中,处于中国大陆上游的经济体获益更大。

在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中,处于中国大陆上游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四小龙”等)从中国大陆经济增长中获益更多。生产链上游的经济体向中国大陆出口机器、设备、复杂零部件等,中国大陆经济和出口增长越快,从这些经济体的进口也增长越多。相应地,在投资方面,为中国大陆提供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经济体对外资更具吸引力,从而流入的FDI增加,即中国大陆吸引的FDI的增加带动了产业链上游的经济体吸纳更多的FDI。不过,低收入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东亚经济体会较多地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而那些目前尚未能纳入东亚生产网络的亚洲国家在竞争中则处于更不利的地位。

总体来看,中国占据了低成本和大市场的优势,其他亚洲经济体在纺织、服装、鞋帽以及其他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出口方面很难与中国竞争。当然,这也迫使东亚一些经济体向高附加值、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以保持在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这客观上促进了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如,台湾在高技术研究设备方面吸引了更多的投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积极发展以生物技术和其他新兴技术为基础的制造业。此外,随着中国贸易结构的提升,部分产业处在东亚产业链上游的经济体也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经济对周边经济体的影响还取决于该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例如,东盟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都有着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中国是重要的能源和初级产品进口国。中国和这两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存在竞争,但它们其他产品对中国的出口部分弥补了其在第三方市场出口的损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对中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例分别从1995 年的2.6%和3.8%增长到2004年的6.7%和6.4%。

低附加值行业的转移方向

从中国方面来看,要在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中保持和获得更大的利益,一方面需要保持原有的加工贸易优势,另一方面需要努力向产业链的上游发展。由于中国大量廉价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中国得以在加工贸易环节、劳动密集型行业保持较长时期的优势;而中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也需要中国长期地发展加工贸易。

劳动力供给的稳定增长、迅速的资本积累和技术变迁等因素使中国生产和出口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具备了很强的生产和出口新产品的能力,中国得以进入全新的市场。中国的贸易结构也已经从最初的低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档的机电产品转移。中国从低成本的装配中心起步,正逐步向技术密集型的生产中心迈进。

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中国低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何去何从,这不仅关系到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还关系到中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已明显提高,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开始逐渐转移出去。这种转移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具有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其中湖南、江西等省份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其南部可接珠江三角洲,北部可接长江三角洲,是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目的地;另一个是尚未充分融入或完全未能融入东亚生产网络、而又具有低成本优势的经济体,如东南亚的越南、缅甸、老挝等国,以及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将低端产业转移到国外,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产业升级,还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减少中国对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当然,无论是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还是东南亚及南亚的一些国家,都要在方方面面做好承接的准备。

参考文献:摘自 百度

什么是亚太经济合作的特点

亚太经合组织经西雅图会议和茂物会议确立了在亚太地区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去年,大阪会议上又初步明确了自由化的进程和机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表现了与一般区域经济集团不相同的特点,即合作范围和进程的多层次性以及合作形式的松散性和开放性,这是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两个基本特点。

(一)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在地理范围和进程上表现了多层次性。多层次性,即在亚洲太平洋这片广阔的区域内,存在着形式各样、水平各异的多个地区合作组织。从其覆盖的地理范围和组织水平来看,可以把它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亚太地区级的经济合作组织或会议。这类泛区域的多边合作进展缓慢,长期停留在一种制度化水平很低的状态,其作用和影响有限,但是亚太经合组织在经过了1993年西雅图非正式首脑会议和1994年茂物会议,确立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后,其重要性无论在地区还是在全球凸显,成为推动本地区经济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二是区域范围内的合作组织,如已经实施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设想中的“东亚经济核心论坛”,前者就其制度化程度、作用和影响而言,是本地区唯一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符合地区经济集团一般标准的区域经济组织。后者基本上是对前者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其设想在酝酿过程中虽不断有所调整和改进,但在亚太经合组织确立了自由化目标后能否实现,成为一件不确定的事情。三是次区域范围的经济合作组织,如东盟和澳新自由贸易区,之所以将其称为次区域经济组织,是因为它们的经济规模不大且对外部世界依赖很深,这些经济组织的成员都没有把已有的地区合作组织看作是最终的形式,而都在积极谋求参与组建一个更大范围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四是所谓的“成长三角”的地区经济合作模式。这种相邻国家的部分地区之间的一种经济合作形式。合作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以及产业分工和协调等方面,它们有些是在国际组织的协调下开展的,有些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而有些则是单方面行动的结果。这种合作形式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它虽然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和补充作用,但它与一般所言的地区国际经济合作还不是一回事。

(二)亚太经合组织在现阶段仍是一个松散的和开放的地区经济组织。松散性,首先表现在,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政府间的协商合作组织,而不是一个谈判机构。这是它不同于欧美区域经济组织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美国试图使之成为一个谈判场所,但遭到了大多数成员国的反对。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是建立在“互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任何方案和决议都必须经过各成员的一致同意,并对成员和地区不具有强制性。其次,《茂物宣言》为亚太经合组织提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是指在该组织成员国之间逐步减少和消除贸易障碍的过程,而不是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现实地看,在亚太地区完全的自由贸易是一个长期目标。第三,尽管参加茂物会议的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领导人对实现“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作出了承诺,但是时间表是各成员的一种义务承诺,本身不具有约束性。马来西亚和泰国对《茂物宣言》的保留意见都明确申明了这一点,而且落实时间表的步骤和措施是靠各成员根据承诺和自身的具体情况“主动地、自愿地”提出来。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是以承认多样性为前提。亚太经合组织大阪会议筹委会提出的“亚太经合组织的一般原则草案”中,就包括了一条要尊重“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和地区经济的多样性”的原则,认为考虑到各成员国和地区经济领域的独特性,在实现自由化的进程中,将允许各个领域采取不同的方法,发挥灵活性。亚太经合组织内部的讨论迄今已形成了一个被称为“一致的单边行动”的概念,即每个成员将在具体的时间内拟定本国经济自由化的计划,然后通过平衡和审议进程协调各个成员的计划,以确保各个成员大体上按同样的速度前进并使这些计划产生最大的影响。这种方针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各成员之间相互施加压力。第四,从组织功能方面来看,亚太经合组织本身只设有一个秘书处,除财务管理外,主要是对各方面的活动进行联系和协调。关于亚太经合组织秘书处的活动规模和范围的争论,也是目前亚太经合组织实施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美国等发达国家希望使秘书处制度化以提高亚太经合组织决策权威的水平和帮助实施自由化目标,而发展中国家则更愿意秘书处成为一个比较非正式的结构。尽管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小”机构,但它所设立的贸易投资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常设委员会、专家小组等不仅在对形势进行研究分析、信息收集整理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提出建议方案等方面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亚太经合组织的运转靠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是组织本身的规划、组织和推动作用;二是成员的主动发起和倡议,使其在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促进经济联系和交往以及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亚太经合组织的这种组织结构和运转方式也体现了其独特性。

开放性。亚太经合组织从一开始就提出了“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原则。亚太经合组织专家会议的方案,以及在西雅图会议和茂物会议上业已取得的大框架协议中都体现了这一开放的原则。亚太经合组织的目标不是要成为像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那样的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而是要像在推动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协议时那样,对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自由化行动和措施的落实予以全面的支持。亚太经合组织将不仅对关贸总协定未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对具有世界意义而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南北问题),都准备以本地区协议这种框架形式来推进,对接受本地区协议和承担条约义务的所有关贸总协定成员都将开放。“因此,亚太经合组织正在摸索引入一个有关地区经济合作的全新模式,即围绕贸易自由化使地区性与世界性联动起来的那种确实能实现的‘开放性地区主义’模式〔1〕”。这种新模式不仅对亚太地区有利, 而且还将促进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亚洲地区各个国家的经济怎样更好合作和融合?

亚洲个各国关系是最乱的,因为涉及历史、政治、领土等诸多问题。

但是就目前经济形式来说:

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

共同促进亚元的诞生时首要任务。

否则美国的铸币税、美元贬值等问题会之一困扰着我们,剥削我们!

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分析,亚洲各国如何共同努力构建通过开放通融的亚洲?

要加强对外开放,提高贸易自由度,增强与国外贸易合作。与周边地区通力合作构建区域经济圈,加强沟通合作,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鼓励创新,从生产性经济往创新性经济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南殷俛就(2022-06-14 22:06:53)回复取消回复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前五位进口贸易伙伴分别为日本、韩国、东盟、欧盟和中国台湾,从这些经济体的进口分别占到中国大陆总进口的14.4%、11.4%、11.4%、11.2%和11.2%。日本对中国的出口成为近两年来带动日本经济复苏的重

  • 断渊时窥(2022-06-15 04:27:18)回复取消回复

    域的合作的机制框架。中国推进亚洲区域合作的战略中国经济的崛起,尤其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迅速上升,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相当长一个时期,人们一直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经济崛起对周边国家是利还是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竞争还是共荣?这个问题在学术

  • 礼忱猫咚(2022-06-15 00:45:52)回复取消回复

    199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FDI的流入一度出现停滞甚至下降,这种情况直到2003年才开始扭转。大部分经验研究显示,中国FDI的增加与周边经济体是一种互补关系。以日本对东亚的FDI为例,日本对中国的FDI与日本对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