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俊君足球(李俊熠足球)
本文目录一览:
- 1、5·19事件的评论
- 2、5·19事件的影响
- 3、请介绍一下以前的成都保卫战
- 4、足球报的历史沿革
5·19事件的评论
5·19事件评论:
1、《人民日报》在第二天给事件定性:5月19日晚上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发生的无理取闹,破坏社会秩序的球迷行为是一起严重违法事件,警方一共拘捕了127名闹事分子。这是多年以来对5·19的普遍认识。
2、看台上的观众也久久不愿离去,人们胸中堵着一股气,愤懑,失望,窝火,想不通,恨铁不成钢,所有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迸发出地动山摇般的吼声:‘曾雪麟,出来!’
曾雪麟不能出来,否则他会被人撕成碎片,生吞活剥了的……汹涌的洪流冲出了工体,完全失控,至少两辆停在路边的汽车被掀翻,暴怒的人流失去了理智,红了眼,变成一群可怕的野兽,见东西就砸,所有高鼻梁深眼窝的外国人,和南方口音的香港人,无一例外遭到攻击。
一名路透社记者报道说,他在路边举起照相机,闪光灯刚一亮,立刻有石块向他袭来,冲来的一群人,嘴里不停地大喊大叫着,香港人!香港人!———《倾斜的足球场》这样写道。
扩展资料:
5·19事件的背景:
事情发生在1985年,当时刚刚获得1984年亚洲杯亚军的中国队,在主帅曾雪麟率领下第三次向世界杯发起冲击,当时队中主力有古广明、赵达裕、李华筠和贾秀全等特点鲜明的球员。
在亚洲区预赛小组赛第一阶段中,国足只需在最后一场主场北京对阵中国香港队的比赛中打平即可获得小组出线权,进入第二阶段的比赛。
正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中国队犯下了轻敌的错误,1985年5月19日,在北京主场对中国香港队的比赛中只要战平就可以小组出线。然而,中国队以1:2失利,只列小组第二名,未能进入第二阶段的比赛。
5·19事件的影响
5·19事件影响:由于5·19造成的恶劣的社会影响,主教练曾雪麟也离开了国家队。曾雪麟在一次记者采访中回忆道:“5·19对我来说,是一场恶梦。在与香港队比赛打平即可出线的情况下,犯了两个错误。
赛前准备会,领导开会时便定调,打平不光彩,要赢还要赢两个以上。球员们着急了,全场射门之比28比6,但结果却输了。这场球是我这辈子最沉重的教训和打击,我之后再也没有执教过球队。”
在当时,女排五连冠带给国人的喜悦也不及一场足球比赛胜利让人高兴的程度,那时候足球比赛的胜利体现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就在5·19后,许多人从此丧失了对中国足球的信心。
这次惨案对曾雪麟来说如鲠在喉,曾雪麟表示“作为一个守门员出身的教练,我带天津队的时候拿过1960年的联赛和杯赛的双料冠军,带北京队的时候拿过1965年的全运会冠军,走到这一步很不容易,年轻的时候比较顺,但‘5·19’事件几乎把我击垮了。”
扩展资料
5·19事件评论:
1、《人民日报》在第二天给事件定性:5月19日晚上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发生的无理取闹,破坏社会秩序的球迷行为是一起严重违法事件,警方一共拘捕了127名闹事分子。这是多年以来对5·19的普遍认识。
2、《足球报》前一天发表了主编严俊君的署名文章,“竹密难挡流水过”,认为香港队防守再严密,毕竟难挡中国队的连续进攻,中国队是亚洲杯亚军,是“有文凭的亚洲老二”,至少将以2比0击败香港。这篇文章,客观上又给已经燃起来的火头煽了风,添了把干柴,2比0成为了陆港之战的基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足坛名宿曾雪麟辞世 曾因“5·19”事件承受重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5·19事件
请介绍一下以前的成都保卫战
这是成都的一段没有硝烟,却足够激情的岁月。
在百度里搜索“成都保卫战”五个字,用时仅仅0.054秒便可以搜出来28万个带有“成都保卫战”字眼的网页。其中绝大多数与1995年底那次甲A足球保级大战有关,极少数则是扯虎皮作大旗,以此来吸引读者的眼球。28万个网页,充分说明了“成都保卫战”曾有过的轰动性。
但这些都不是曾经的“成都保卫战”最原始的文字记录,因为在事情发生的1995年,成都还没有网络,即使是电脑也是那种插入5寸软盘的286,新闻根本无法在一连串的脉冲电流之后,像今天这样广为传播。当时,作为中共成都市委机关报的《成都晚报》,是市场上影响力最大、也是最受市民欢迎的报纸。成都晚报体育部记者许勇和周葱用文字在新闻纸上记录下了这段没有硝烟,却足够激情的岁月。
那一年 成都球市冠甲A
11场比赛,44.2万人次的总观众数,这是1995年中国足协官方数据显示的,也排在当时甲A各个球队的主场首位。
出现如此情况,不仅是因为当时的成都人爱球、爱看球,也因为在1995年球迷喜欢的四川全兴队走到了降级的边缘,需要一场激情的救赎。1995赛季,马明宇远走广东宏远,整个赛季全兴足球队成绩平平,排名一度垫底,少帅余东风数度被球迷铺天盖地的“下课”声淹没。
1995年9月28日,《足球》报总编辑严俊君振臂一呼“保卫成都”,川中球迷群起响应。不过严俊君的振臂一呼,并没能帮助全兴队取得好的成绩。相反到了联赛还剩两轮的时候,全兴必须两场全胜才能完成保级,而保级对手青岛海牛只要战平即可保级,于是接下来与青岛海牛和八一队的比赛成了不能有任何闪失的比赛。
1995年11月11日,四川全兴和青岛海牛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对攻战。因为比赛太精彩了,4人因为过于激动而晕倒,被送进附近的三医院。当场比赛,一个名叫杨为键的青岛球员让很多四川球迷到现在仍记忆深刻,他的一脚惊世骇俗的远射,帮助青岛队客场2∶1领先,也差点打碎成都足球的“保卫梦”。但是随后,当时刚刚年满20岁的小将姚夏成为了当场比赛的主宰,正是他的梅开二度,帮助全兴队3∶2力克青岛海牛,保住了保级的希望,也才将与八一队的那场比赛变成了“成都保卫战”最后的高潮和盛典。当时成都晚报体育部记者(现为华西都市报体育部主任)的周葱写下了《悬崖上的大决斗——全兴勇擒海牛纪实》的文章。
那一夜 成都因足球疯狂
1995年11月19日,这一夜因为足球而出现的热闹场面和轰动程度,是此后许多年中国足球都无法企及的。11月18日,成了成都足球史上最著名的“排队之夜”,面对通宵排队买票的球迷,时任全兴集团董事长杨肇基手拿话筒,高声地说:“一定会满足大家,让所有人进场看球。”而在当天下午,一成都球迷抱着一捆人民币摆在了八一队的面前,唱着“自己的队伍来到了面前”……11月19日晚,能容纳4万多人的成都市体育中心,一下涌进了6万多人。爆满!超载!
那夜的四川全兴队是争气的,当那个来自北京的翟飚打进那粒金子般的进球时,在成体中心的看台上一个名叫沈立新的球迷掩面而泣,这一画面成为了中央电视台足球频道保留的经典画面之一。一“绅士”球迷脱下皮尔卡丹西服赤膊上阵,兴奋之余才发现,3000多元的西服被烟头洞穿。球终人散之后,此君清醒过来,为躲过老婆“修理”,竟赤裸着上身跑回家,说自己在路上遇见了劫匪。
比赛终于结束了,四川全兴赢得了比赛,成功保级。与此同时,另一个战场上的辽足和青岛的生死战输赢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两队双双降级。成都又一晚因为足球而不眠。无数球迷在保级之后涌向八一队驻地珠峰宾馆,高喊“谢谢亲人解放军”。随后,球迷们在某火锅城大摆胜利宴,据说那天晚上起码摆了50桌,外地球迷协会也派出了专人前来助兴。
20日出版的《成都晚报》头版则大张旗鼓地宣扬了四川全兴成功保级的盛况,以及时任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给全兴足球俱乐部发去的贺电。而在当天的《成都晚报》第五版,记者许勇则写下了《可喜不可贺——写在全兴保组成功之后》的评论文章,也就是在这次成功保级之后,四川足球迎来了春天。
回忆·成都保卫战
许勇:告诉你一个“违禁”玉佩的故事
1995年,在《成都晚报》上撰写“成都保卫战”的主笔记者许勇,早就转行当上了一个卖酒人,从最初的成都晚报体育部副主任,到后来的全兴足球俱乐部副总经理、总经理,直到今天的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虽然自己的战场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绿草茵茵的足球场,但是谈到1995年,许勇依旧是激情满怀:“那时中国足协规定,上场球员不能佩戴任何饰品。翟飚上场之前发现自己脖子上还挂着一个玉佩,他情急之下将玉佩塞给了我。”整场比赛,全兴疯狂地进攻,但就是破不了门,这个时候许勇干了一件违规的事情:“我赶紧在中场休息的时候,趁比赛官员不注意,将这个吉祥物还给翟飚。比赛临近终点,翟飚一记头球打破了僵局。下场的时候,翟飚扯着脖子上的玉佩冲向了我,我们两个激动地抱在了一起……”这些情况都是当年许勇没有诉诸笔端的。倒不是他不想写,而是因为当时的体育新闻报道还不需要那么细致,同时“一个玉佩的故事”,本身涉嫌违反中国足协规定,写出来对四川全兴保级并不是什么好事。
姚夏:当时只想着进一个球
如果没有1995年11月11日晚姚夏的那次梅开二度,也就没有后来翟飚的一锤定音。14年过去了,姚夏回想到当时的情况说:“杨为键进球后,我们1∶2落后,当时脑壳里除了进球,什么都没有。就在我打进了第二个进球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们赢了,保级有望了。当时我冲到老哥(余东风)面前,和他很热烈地拥抱,当时一起的还有马黑娃(马麦罗),然后才是全队一起庆祝。我到现在仍然很怀念那些日子,为了保级,全队空前团结,球迷也非常支持……”
翟飚:是男人就要站着死
谈到1995年11月19日四川全兴队与八一队的比赛,一个名字是不容回避的,这就是翟飙。
翟飚成为“成都保卫战”的英雄,本身是一个意外。如果不是年初,两名俄罗斯外援谢尔盖和伊戈尔突然要求加薪、走人,四川全兴队当年并不会走到降级的边缘,也许就不需要那个当年15万人民币从北京转会来的高个子在最后时刻的头球破门了。
把玉佩塞给许勇,许勇又还回自己。翟飚自然清楚地记得那个场面,但是在他脑海里更清晰的记忆则是赛前余东风对他说的一句话:“是男人就是死也要站着死!”还有一句则是比赛还有十多分钟就要结束时,魏群在场上吼的那一嗓子:“时间不多了,兄弟伙些搞紧整进去一个哈。”于是翟飚进球了,成为了这座城市的足球英雄。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在成都买房,娶妻生子,成了一个地道的成都人。去年从川足辞职后,翟飚带着妻子、孩子回到了北京,回忆起当年的“成都保卫战”,翟飚有种莫名的兴奋:“那个时候,黄色旋风就是成都激情的代名词。”
采访手记
成都人的激情永不消退
安逸、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养成了很多成都人与世无争的性格。在成都的街头,你偶尔会看到有人因为纠纷而泡沫横飞,但绝少见到老拳相向的。于是一些外地人断定,成都人的性格是温和的,也是缺乏激情的。
一群从小就生活在辣椒、火锅气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怎么可能会是没有激情的人?上世纪30、40年代的抗日战争,有350万四川人扛着枪走到了抗日最前线,有64万伤亡,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各省首位——这正是历史上四川人、成都人血性和激情最好的体现。
相比之下,1995年的那场足球的成都保卫战,不过是和平年代成都人激情在足球场上最生动,也是最极致的表现而已。十多年过去了,成都人的激情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消退,如果说1995年成都只有一支顶级职业联赛的队伍,而如今成都有了中超、中甲两支球队,但是球市却远不如以前火,其原因并不是成都人没有了激情,而是足球大环境的不景气,加上成都人的激情有了更多可以释放的地方。比如说,2005年的“超级女声”,成都人通过无数的短信力挺成都女孩李宇春成为冠军;比如一年一度的元旦越野跑,受到市民的疯狂追逐;比如2007年6月,成都和重庆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成都人高涨的建设和工作热情;比如2008年,地震发生后,成都人充满激情的自救,以及对其他受灾地区人民的慷慨援助……成都人的热情和激情,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展现。激情,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历史上成都人就没有缺乏过激情,而未来这种激情也不会消退。
足球报的历史沿革
有足球大事的地方就有《足球》,《足球》总能做出一些大事来。
1979年11月7日,《足球》试刊第一期问世。为四开四版,头版主要介绍将于次日在广州越秀山体育场进行的瑞典国家队与当年中国甲级联赛冠军广东队比赛的情况。
1980年1月1日,《足球》报正式创刊。她是在经过三期试刊之后,以4开4版的半月刊形式与读者见面的。
1980年6月8日22日,在“广州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期间,连续出版三期《广州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专刊》,共16版,并在同时举办了比赛的有奖竞猜活动,还评选了此次比赛的最佳阵容,专刊和这次活动都是国内首创。
1981年号外
1981年1月6日,《足球》报出版《创刊一周年特刊》,共16版。从这一期开始刊用中国足协名誉主席廖承志题写的报头。
1981年2月28日,在头版突出了报道在半个月前结束的北京市首次女子足球比赛的消息。这是《足球》报首次报道女足赛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与中国女足结缘。
1981年7月7日26日,与广州新华球厂联合举办“长虹杯”小型足球邀请赛。参赛队伍有八支。著名球员吴群立代表广州市公安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这是《足球》报第一次举办足球赛事,对推动小型足球活动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1981年10月19日中国队在世界杯外围赛击败当时的亚洲盟主科威特,足球报即时在次日凌晨出版号外,这是国内媒体首次为一场足球比赛出号外。
1982年大规模报道世界杯
1982年1月17日31日,主办“万宝路杯新春足球邀请赛”。这是我国第一次引进外资赞助的体育比赛,参赛队伍6支,沈阳部队足球队夺冠。这次比赛吸引了15万观众,《足球》报专门出版了3期特刊,影响颇大。
1982年5月31日至7月12日,在第12届世界杯赛进行期间,出版了33辑共148版的《82年世界杯特刊》,特刊对西班牙世界杯做了最及时、翔实、深刻的报道。对世界杯报道规模之大,报道之全为全国媒体之最。
1982年11月,《足球》与《广州日报》联合出版了第9届亚运会特辑,用特刊形式详细报道亚运会这样的综合赛事,在国内是首次。之后的1984年奥运会,两强再度联手,出版《奥运特刊》共6辑。
1983年提出实行主教练负责制
1983年1月4日,《足球》报出版第70期,从此期起面向全国发行,定期为双周刊,隔周星期二出版,当期还开辟了《球迷园地》专栏。
1983年3月1日,《足球》报发表文章《我国足球队的体制必须来一番大改革》,最早呼吁中国的足球体制改革,提出应实行主教练负责制。
1983年9月,组织团队,到上海就地出版《第五届全运会特刊》,连续出版七期。这是《足球》首次采取赛地报道形式,次年6月北京长城杯国际足球赛决赛期间也采取了同样方式。1984年,采编制作团队更是到武汉就地出版了《首届中国足协杯赛特辑》,共6期。
1984年1月,《足球》改为周报,定期于每星期二出版。
1984年1月10日,举办全国足球摄影作品评选活动,并于同年3月举办第一届优秀足球漫画“金章”赛,引起广泛关注。
1984年2月18日至2月20日,主办我国首届室内5人制足球邀请赛,参赛队12支,广州队夺冠。
1984年7月,《足球》报在北京、沈阳设立航空分印点。
1984年9月10日至9月20日,受中国足协、亚足联的委托,《足球》报承办了第八届亚洲杯足球预选赛第四组比赛。并组织接待外地球迷来穗参观比赛,发售“热心中国足球事业荣誉票”、发起组织“振兴中国足球拉拉队”等活动,开国内先河。
1985年1月1日,举办“你最喜欢的一场比赛”有奖评选活动。结果于4月12日揭晓:中国队以1比0战胜科威特队(第八届亚洲杯半决赛)以158261票当选,参加这次评选的信件达到461181封。
1986年开始评选“最受球迷喜爱的国脚”,首次直接派记者采访世界杯赛
1986年1月7日至2月4日,为提高国家队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足球报与广州日报首次举办“最受球迷喜爱的国脚“评选,这项活动持续到90年代初。共收到选票265941张。结果,古广明以160962票、贾秀全以49946票,分别当选为首届最受球迷喜爱的国脚。颁奖仪式在4月8日举行,袁伟民亲自颁奖。
1986年1月28日,举办足球春联征集评选活动,至2月3日,共收到应征联1066副。
1986年4月22日,《足球》与《广州日报》联合出版的介绍第13届世界杯的《世界足球大战》一书,上下两册共发行多达40万册。亚足联秘书长维拉潘称此书为“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将保存在亚足联博物馆,并建议向全世界发行。
1986年5月23日,特派记者严俊君等一行三人出发前往墨西哥现场采访报道第13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比赛。在随后的世界杯赛期间,在著名教练戚务生、年维泗、苏永舜、高丰文等人的协助下,圆满完成了世界杯特刊共23期的出版任务,开创国内媒体直接派记者采访世界杯赛的先河。
1986年7月1日,开始在郑州设立航空版分印点,负责供应四川、西藏、新疆等省份的读者。
1986年12月10日至1987年1月20日,由广州市教育局、《广州日报》、《足球》报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广州市市长杯中学生足球赛举行,广州市共有95所中学组队,近2000名队员参赛。结果广州市第17中学捧得“市长杯”。“市长杯”带领《足球》报走进校园。
1990年世界杯最大阵容的采访组
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足球》报派出国内规模最大的4人采访小组。此后几届世界杯,《足球》报均派出当时国内报纸最大阵容的采访组。
1990年6月,世界杯之前,我国有关部门决定准许往意大利采访世界杯的记者只有六个名额,给了《足球》报两个,后通过中国足协的努力,又争取到了两个采访名额。一家报纸派出四个记者采访世界杯,这在中国新闻界是罕见的,也为报道好世界杯提供了好的条件。
1991年6月,《足球》报第一次刊登长篇巨幅连载——高丰文回忆录《我这四年》。这位遭遇了“黑色三分钟”后闭门著书的原国家队主教练的回忆,为球迷揭示了当时“5·19”的内幕,价值巨大。
1992年6月,《足球》报与《广州日报》联合派出了记者组到瑞典采访欧洲杯足球赛,前国家队教练胡之刚作为特约评论员随同前往。随后《足球》报记者又来到巴塞罗那,采访奥运会的足球赛,对欧洲杯足球赛和奥运会足球赛,对欧洲足坛的动态,提供了许多第一手材料的报道。
1993年1月,《足球》报扩版增期:一是将周刊改为一周双刊;二是每期8版增改为每期16版。报纸的篇幅容量是此前的四倍。
1993年下半年,施拉普纳的失败广受关注,《足球》报以众多篇幅,组织了教练员、球员、球迷以及作家、社会学家来参加讨论,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翻阅这段时间的《足球》报,似乎在组织一次“全民大总结”。
1994年4月,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正式开始,中国足球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足球》报抓住这一时机,不遗余力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一支由数十人组成的特约记者队伍,对职业联赛做了全面系统的报道,同时还组织了一些著名作家撰写有关足球的文学作品,使《足球》报更具可读性,在全国体育报刊中独树一帜,为人称道。此后足球报又在各地建立起记者站,专门培养当地球队的随队记者,使得联赛报道更为全面权威。
1995年12月,由《足球》报一手策划并主办的南北大学生足球辩论大赛,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轰动一时,被誉为1995年最具创意最为成功的策划个案。
1995年1月30日,《足球》报发表“新年宣言”,在经过15年的办报实践后,终于理直气壮地提出了“办野报”的方针,成为《足球》报摆脱“机关”风格,建立批判、针砭时弊传统风格的开端。
1996年,《足球》报发行量突破200万份/期,最高达到230多万份。
1996年甲A联赛议论最多的话题当数裁判问题。为了端正赛风,《足球》报于9月30日设立了“裁判拒红包奖”,意在清除足球赛场的营私舞弊风,早在联赛还处在火爆阶段就早早树立了“打假扫黑”的责任感。
1997年前,印点共8个,分别为:广州、上海、沈阳、北京、成都、郑州、南京、南宁,发展到2002年5月,一共增加到33个分印点。
1997年9月8日,为纪念“中国队本世纪最后一次冲击世界杯”,《足球》报把报道中国队四场主场比赛的《足球》报第一和第十六版分别制作成四张纯银箔纪念报,具有永不变色、便于收藏的特点。
1999年12月5日,甲A联赛第26轮比赛中,“渝沈假球案”爆发,《足球》报一连数期深度报道,在全国多个城市卖到脱销。随后本报提出“打假万里行”活动,全程跟随足协调查组进行翔实报道。
2000年欧锦赛特刊
全彩印的《2000年欧洲杯特刊》,是国内首份全彩印的足球专业报纸;符合国际潮流的新颖版面设计,精美照片来自世界顶级图片社AllSports、路透社和法新社;是业界公认办得最好的一份报纸。
2000年3月,《足球》报采用先进的卫星传版系统。
2001年增刊扩版、推出《足球大赢家》电视专题节目
2001年1月1日足球报增刊至周三刊,逢一、三、五出版,成为国内出版最频密的足球专业报纸。
2001年8月6日足球报扩版至24版,是国内报道足球版面最多的报纸。
2001年8月1日,2001年“十强赛”期间在全国范围举办的寻找“仿真中国队”活动,该活动在全国引起轰动。这次活动吸引了千万读者的关注,成功为中国队造势。
2001年8月26日至今,与广东电视台联手推出全国首台以足球为主题的电视专题节目“足球大赢家”,每周在广东卫视播出一集。
2001年10月7日,2002年世界杯中国队出线,《足球》报于10月8日推出《一生只为这一天》纪念特刊,特刊封面用铜版纸印刷,共36版,当期报纸发行量高达250万份。
2001年10月27日,推出国内第一份足彩特刊——《足球大赢家》,与中国足彩事业同步发展。
2002年5月10日,韩日世界杯前夕推出“劲球网”,与球迷一起狂欢足球,狂欢世界杯
2002年世界杯,《足球》报派出18人的记者团奔赴韩日各大赛场,除了对中国队首次征战世界杯进行了海量的报道,这也是中国媒体首次对国际足球进行大范围现场报道的起点。
2002年8月——11月,《足球》报组织球迷前往英国探望国际球星和观看英格兰超级联赛。探星团与李铁、孙继海、李玮锋等中国球星见面座谈,观看英超曼联主场对纽卡斯尔队等的比赛,随《足球》报记者采访了众多知名球星,并参观了曼联、曼城、埃弗顿等俱乐部。
2002年8月24日晚上7时,曼城主场VS纽卡斯尔,孙继海VS希勒,当中国球迷收看这场比赛时,他们都惊喜地发现:中国球迷所熟悉的《足球》报报头,出现在赛场最显眼的中圈场地广告牌上!这是欧洲足球赛场上第一块来自中国内地的中文广告牌。《足球》报LOGO所在的位置,仅次于曼城主赞助商First Advice。这引起了英超俱乐部的关注。此后,包括英超商务部官员在内的多名英国足球官员、俱乐部经理都与《足球》报进行密切的联系,这标志着:《足球》报与英超众多俱乐部的经营合作已经拉开了序幕。
2003年2月,巴西国家队访华期间,《足球》报独家专访了巴西国家队,完成了中国足球历史上最隆重的一次采访(罗纳尔多、里瓦尔多和卡洛斯),使球迷能更近距离地接触到“世界足球先生”。
2003年9月17日,《足球》报“无限足球”短信业务正式推出,包含各式定制服务,这样,一个以《足球大赢家》报纸为核心的多方位为彩民服务的格局初步形成。
2004年1月7日,《足球》报根据国有资产正在退出中国足球的现实,刊发《“国资委”阻击中国足球》的新闻调查报道,中国足协因此文“惩罚”本报,实行封杀。本报针对“封杀”进行了一系列的维权活动。事件引起了多方关注,几乎全国的重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网上有超过10万条评论,几乎一边倒支持本报。
2004年6月4日,由《足球》报策划,本报三大记者刘晓新、李承鹏和姬宇阳联手打造的为纪念甲A十周年的巨作《甲A十年》隆重上市,引起强烈反响。
2004年7月2日,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综合体育报道《足球·劲体育》正式出刊,《足球》报扩版为32版,全面进军综合体育。
2004年底到2005年初,《足球》报推出大型系列报道《英超城市笔记》,以全新的多方位角度对英超进行了人文性的报道,将中西思维进行了“无缝对接”。
2004年10月11日,汇集国内篮球新闻报道顶尖人马的《篮球先锋报》正式创刊,标志着篮球迷有了一份自己的真正的篮球报纸。《篮球先锋报》一创刊便占据篮球报道的制高点,每周出版数量最多,信息量最大,设计面最广,将打造成中国最出色、最权威的篮球专业报。
2005年8月,《特寻坊》推出9期《中国足球潜价值》,历时一个多月,颇具规模。
2005年8月8日,“广东移动‘手机报纸’正式开通”,《足球》报正式推出“手机报纸”业务。
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推出系列专题报道《中国足球人口调查》,其规模之大,在所有体育专业报纸中是空前的。
2006年,《足球》报继续加强专题化的深度报道,推出“中周刊”、“西周刊”和“劲周刊”三大周刊,并陆续推出《马家军再调查》、《海布里大迁徙》、《罗曼史》等现场调查式的深度专题。
2006年4月21日,《足球》报倾力打造球鞋文化潮流杂志《型格》,向时尚界迈出第一步。
2008年奥运会结束以后,《足球》报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对“举国体制”下的中国足球的大讨论,引起了体育管理机构和读者的极大关注。
2015年6月1日,中国足协发布公告称:《足球》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总局批复足协机构改革方案》的报道。在此前4月30日,《足球报》刊登了《“中国足球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任组长、蔡振华任办公室主任》的报道。两篇报道中涉及多处足球改革的机构名称、人员任职、部署及改革的具体措施。经中国足球协会向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单位求证核实并征得同意,证实《足球报》刊登的上述两篇报道系严重失实,属误导公众的虚假新闻。我们对这种行为表示谴责,并保留通过法律等必要手段对相关媒体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的权利。
《足球》报已经成为多种经营结合,平媒和媒体手段相结合的集团模式运作的现代化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