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如何看待(怎么看待泛娱乐化)
本文目录一览:
- 1、泛娱乐化的利弊
- 2、如何看待当代的娱乐化?
- 3、如何看待泛娱乐化现象
- 4、如何看待目前的泛娱乐化这件事情?
- 5、如何看待如今的泛娱乐化?
- 6、泛娱乐化是什么意思?
泛娱乐化的利弊
泛娱乐化的好处:大众传播的娱乐化,是对受众心理需求的满足,是对受众合理要求的积极回应。其次,大众传播的娱乐化,是“看不见的手”即市场在起调节的作用。通过市场的合理化配置与资源整合,有助于电视媒体不断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和产业。
危害:降低受众的文化品位;将本身极其严肃的东西,用娱乐的方法加以加工再向外传播。这种泛娱乐化大众传媒的惯用的做法将会使整个社会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弱化媒介的社会职责。
泛娱乐化为资本控制下信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1、基本特征: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为主要载体,以内容浅薄空洞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
2、一方面资本的趋得性要求媒体最大限度地占有受众,另一方面信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信息的利益相关性降低。传统的高利益相关性信息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信息全球化打破了这种制约。利益相关性直接影响大众的信息获取动机,娱乐是最能与大众建立一定利益相关性的传播内容。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泛娱乐化
如何看待当代的娱乐化?
当代的娱乐化有利有弊。
对于泛娱乐化的大众传媒,尤其是对于受众面最广、泛娱乐化程度较高的电视等媒体而言,其降低的,不仅仅是受众的文化品位,连受众的基本判断能力都将受到了损害。受众不断地受到泛娱乐化传媒产品潜移默化的影响。
久而久之,在浓厚的娱乐氛围下受众对善恶美丑的概念都会变得模糊不清,怎么区分高雅与低俗的能力都将丧失。而大众传媒将会用更低俗的产品占领市场,取悦受众。这将是一个极其可怕的恶性循环。
泛娱乐化影响:
首先,市场化竞争带来的压力迫使新闻媒体千方百计迎合受众的各种需求,甚至是格调不高的需求。
多年来全国各地的电视台掀起了“选秀造星”的热潮,这些“选秀”节目的成功至少从两个方面对公众进行了消极引导:一是对“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肯定、刺激与鼓励;二是对“追星族”狂热的追捧行为予以积极的评价和赞赏。
第二,媒体对收视率、发行量的过分追求使得新闻策划逐渐走入了“误区”。高收视率、高发行量意味着丰厚的广告回报,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利益的驱使下,“新闻策划”这个被广大媒体所运用借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避免新闻活动盲目性的合法行为,成为个别媒体进行商业行为的挡箭牌。从对新闻事件的导演、参与到对娱乐节目的低俗炒作,无所不用其极。
第三,在新的形势下,原有的传媒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在媒体节目泛娱乐化、泛低俗化的风潮中愈来愈显示出它的苍白与乏力。我们需要一个能保证中国新闻媒体健康发展、引领群众积极向上、和谐共处的制度体系。
通过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国家法律法规,通过他律与自律全面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需要新闻传媒发挥其作为舆论引导的作用,承担起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的责任。
如何看待泛娱乐化现象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泛娱乐将会是必然的结果。生产力发展之后,社会关系一定是要与其相适应的,所以过于恐惧或者说排斥“泛娱乐”化,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从结果上也改变不了什么。例如:以前认为的玩游戏不好,看动画片不好等等,现在已经变成巨大的产业,很多人在享受,也有很多人在依靠它吃饭。
一个事物的产生,总是有它的历史意义,也一定是有好也有坏的。
因此,对于“泛娱乐”的变化,我们应该尝试着去接受它,去了解它,最后适应它。
在泛娱乐化的社会来看① 从生产端,未来大部分面向大众用户的产品可能都是通俗的,热闹的,娱乐的
② 从消费端,用更喜欢的是简单,不需要思考的直接快感
③ 从学习端,请记住,娱乐并不是适合用来学习以及认识事物。
面对“泛娱乐”的社会,我想只要明白以上3点,从你当下出发,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即可。
如何看待目前的泛娱乐化这件事情?
在如今这个各种网络媒体愈发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网络作为载体来过度放大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像是一些明星的新闻和八卦,更是让很多的人确有其事,他们一直不停的传播不实消息,导致信息扭曲,影响越来越恶劣。
1.泛娱乐化的价值太低
以泛娱乐化最严重的娱乐新闻为例,如今我们看到的很多娱乐明星八卦新闻,总是会被一些观众和粉丝给过度的解读。有了信息网络的帮助过去一传十,十传百的模式在如今已经渐渐被淘汰,光是很多自媒体平台的信息分发就可以影响到数以万计的观众,在看到这些娱乐信息的时候,有一些人总是喜欢发挥自己的娱乐能力,把他们通过自己的想法再传播给其他人,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非常可怕的恶性循环。原本可能仅仅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却在一次又一次的扭曲传播中被变了初衷,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泛娱乐化的发展已经把如今很多的娱乐行业信息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观众不会再去从中吸取教训,而更多的只是在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情绪,让整个的娱乐行业变得越来越乌烟瘴气。2.泛娱乐化会给大众带去错误的价值观
像是现在受到泛娱乐化严重损害的追星族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完全把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自己所喜欢的偶像之上。这样的一种生活价值观是非常可怕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把所有的精神寄托都放在了另外一个人,而且还是一个离自己非常遥远,甚至是虚无飘渺的偶像身上,那么他自己的未来会在何处,他自身能够发挥的价值又在何处,这样的问题真的值得我们去认真反思。
如何看待如今的泛娱乐化?
一、什么是“娱乐”与“泛娱乐”
首先,我想先明确两个概念:
“娱乐”是指人民群众闲暇时的一种打发时间方式,是基本精神需求之一。比如工作忙了一天,约上三五知己喝两杯,回家聊聊天打打游戏,看看综艺。
“泛娱乐”是指的将那些原本并不是以娱乐大众为出发点的事物,改造成娱乐大众。比如前面说的,新闻、文章、教育。新闻是给大家传递信息,而不是讨好观众的;文章是表达观点,而不是哗众取巧的;教育是传递知识,而不应该是吸引注意的。
二、为什么从“娱乐”走向了“泛娱乐”
事实上,这是近代全世界的风潮,而引领这个风潮的正是很多国人都向往的先进国家——“美国”。
1966年,美国记者彼德·马丁与哈拉特·舒曼在《全球化陷阱》首次提出了“奶头乐”(tittytainment)概念,大意就是让人向婴儿含着奶头一样“乐不思蜀”;
1995年,美国召开全世界500多名经济政治界精英的会议,正式提出并开始进行了奶头乐战略,大致内容是“随着生产力和人口的不断提升,只需20%人生产物质,即可满足所有人需求,80%人将被边缘化,他们不必也无法参与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因为这个原因,80%的财富掌握在另外20%的人手中。为了安慰社会中“被遗弃”的人,避免阶层冲突,精英们准备的方法是制造大量的“奶头”— —让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智能化制造的开启(机械臂,工厂机器取代工人),全世界的娱乐化更加明显,原本很多的非娱乐行业都开始娱乐化以“取悦”观众,有些词很反应这种现象,如“吸睛”、“标题党”等等。
可以说,由于21世纪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导致社会环境又发生了变化: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人从事直接物质生产,更多的人只能转而从事娱乐生产(门槛相对较低),产出增多的同时,也必然需要引导大家需求增多,于是便“泛娱乐”了。
三、如何正确看待“泛娱乐”?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泛娱乐将会是必然的结果。生产力发展之后,社会关系一定是要与其相适应的,所以过于恐惧或者说排斥“泛娱乐”化,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从结果上也改变不了什么。例如:以前认为的玩游戏不好,看动画片不好等等,现在已经变成巨大的产业,很多人在享受,也有很多人在依靠它吃饭。
一个事物的产生,总是有它的历史意义,也一定是有好也有坏的。
因此,对于“泛娱乐”的变化,我们应该尝试着去接受它,去了解它,最后适应它。
我觉得大致有以下3点:
① 从生产端,未来大部分面向大众用户的产品可能都是通俗的,热闹的,娱乐的
② 从消费端,用更喜欢的是简单,不需要思考的直接快感
③ 从学习端,请记住,娱乐并不是适合用来学习以及认识事物。
面对“泛娱乐”的社会,我想只要明白以上3点,从你当下出发,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即可。
最后,我想提起一部电影,《黑客帝国》。
事实上,电影里面的世界有点像“泛娱乐”,人类并不需进行物质生产,生产是由母体进行的,人类沉浸在一个巨大的虚幻游戏中(娱乐),以此来供养母体。
泛娱乐化是什么意思?
泛娱乐化就是要打破主持人中心化和串联节目的功能属性,改变主持人是中心的观念。
在最短的时间内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打闹在一起",从时间和空间上制造并延长娱乐的全新感觉。泛娱乐,即DSN模式。
DSN除了公园、电影较为出名,还有度假区、酒店、邮轮公司、文具、服装、玩具、服装等衍生行业,综合形成庞大链条,而这一切都是基于“DSN”这个IP授权为核心的粉丝经营。
关于泛娱乐时代未来趋势的五点思考:
1、任何娱乐形式将不再孤立存在,而是全面跨界连接、融通共生。
2、创作者与消费者界限逐渐打破,每个人都可以是创作达人。
3、移动互联网催生粉丝经济,明星IP诞生效率将大大提升。
4、趣味互动体验将广泛应用,娱乐思维或将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
5、科技、艺术、人才自由,“互联网+”将催生大创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