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热点事件 > 正文

热点事件

2008年全国煤炭运动会(2012年煤炭价格)

hacker2022-06-27 11:02:29热点事件103
本文目录一览:1、我国煤炭产业的历史发展2、地理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我国煤炭产业的历史发展

(1)古代煤炭产业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的国家。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充分说明,我国很早就已发现和利用煤炭。

1973年10月在沈阳“新乐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97块煤精雕刻制品和煤块,经鉴定为抚顺煤田西部本层煤,“新乐遗址”出土文物属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这说明我国抚顺煤田早在距今6800—7200年以前就被发现和利用了。1938年有抚顺还发现过一处距今2000多年前汉代居民点遗址燃煤的遗迹。

从汉代开始,煤炭已经用于冶铁过程中。西汉时期,开始采煤炼铁;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煤炭的开采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晋代以及南北朝时期,江西高安、新疆库车和山西大同等地区煤炭开发比较突出。

隋文帝初年,煤炭就成了宫廷中的重要燃料。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炼丹家清虚子发明了黑火药,使采矿业进入了爆破开采的时代。从唐代开始,我国煤炭开发利用的知识逐渐传播到国外,在一些外国著作中,记述了中国人民利用煤炭的情况,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征。

宋代的煤炭开发利用以现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地最为突出。在宋代,我国人民就已经利用焦炭,炼焦技术已臻成熟。

元代,在全国统一之后,以蒙古贵族为首的统治集团为了巩固统治,大力发展生产,注重矿业。特别是都城大都(今北京)的西山地区,采煤业发展较为普遍,成为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

明代,我国煤炭开发利用得到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当时煤炭业不仅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有了普遍进步,且在江西、安徽、四川、云南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

清代的采煤业,在明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清初到道光,历代统治者对煤炭生产都是比较重视,并对煤炭开发采取扶植措施。由于各级官府对煤炭开发比较重视,加上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各地人民的辛勤劳动,从而使清代采煤业有了普遍的发展,尤其是在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出现了我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上的又一个高潮。

(2)近代煤炭产业的发展

中国正式建成的第一个近代煤矿是台湾基隆煤矿。至1895年为止,各地开办了十几个规模较小的近代煤矿,使中国的采煤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此为中国近代煤矿发展的第一阶段。

1895~1936年,在外资和民族资本家争相投资中国煤矿的情况下,又出现一批新式合资煤矿企业。1929年国民党政府建设委员会开办淮南煤矿;同年,成立山西晋北矿务局,开采大同煤矿;至1936年,全国年产5万t以上的新式煤矿61个,全国原煤产量3900万t,平均效率为每工0.3t。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①各帝国主义相继攫取中国矿权,以单独经营或同中国合资经营的方式,控制了中国主要煤矿。这期间外国人投资的煤矿32个,投资额占中国煤矿总投资额的51.78%。1933年全国煤产量属于有外资的产额占61.3%。②中国民族资本在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条件下,开办了一批煤矿,其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经受不住外煤倾销的打击,往往亏损。③生产环节的机械配置极不合理,矿井提升、通风、排水用新式机器,而回采工作面主要是手镐刨煤,巷道运输多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矿企业分布极不合理,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辽宁、山西、河南5省。1936年这5省煤产量占全国煤产量的76.5%。

(3)抗日战争时期的煤炭产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侵占东北所有煤矿之后,又陆续侵占华北、华中煤矿。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华北、华中占领区进行掠夺性开采,煤矿开采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日本帝国主义为解决设备不足的困难,而又能更多、更快地掠夺中国煤炭资源,煤田开拓方式主要采用小斜井和小立井,例如东北有大小煤坑267个,其中立井8个,露天矿7个,斜井252个;采煤方法绝大多数为残柱式,回收率仅20%左右。②增产主要靠增加劳动力,很少增加机械设备。③生产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提高。④缺少保安设备和措施,灾害事故严重,1942年本溪湖煤矿发生世界罕见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1549人。

1937年以后,随着华北主要产煤区被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把煤炭开发事业转向西南、华南和西北。从1937~1945年,国民党政府管辖区新建或扩建日产50t以上的煤矿57个,规模最大的是天府煤矿,年产30多万t,其他煤矿年产量多在2万t以下。从1938~1945年国民党政府管辖区共计产煤4562万t。

(4)解放战争时期的煤炭产业

1945年日本投降后,所侵占的煤矿大部分为国民党政府接收。这些煤矿因受日帝掠夺破坏和战争影响,多数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西南等地的煤矿因销路不旺,产量锐减。1946~1948年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直辖的29个煤矿只生产原煤1252万t。

在中国解放区,民主政府先是从日帝手中接管了一批煤矿,嗣后又陆续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接管了除台湾省以外的所有煤矿。这些煤矿都曾遭到严重破坏。民主政府在器材物资极端缺乏的条件下,进行艰苦的修复工作,逐步恢复生产。从1946~1949年,中国解放区约生产原煤2000万t。

(5)新中国成立后的煤炭产业

新中国在建立之初,从旧中国接收了约40个煤矿企业、200处矿井和少数几个露天煤矿,加上解放区民主政府兴办的小煤矿、公私合营煤矿和私人开办的小煤窑,1949年生产原煤32.43Mt。

在三年恢复时期(1950~1952年),全面恢复了原有煤矿的生产,对32处矿井进行了改扩建,并开工建设新井17处,设计生产能力12.51Mt/a,初步奠定了煤矿开采发展的基础。

“一五”时期(1953~1957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煤矿生产建设,重点扩建了开滦、大同、阜新、鹤岗等15个老矿区,又开发建设了平顶山、鹤壁、包头、潞安、石嘴山等10个新矿区,开工建设矿井194处,设计生产能力75.37Mt/a;建成投产矿井205处,设计生产能力63.76Mt/a;恢复矿井38处,设计生产能力11.34Mt/a,1957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130.73Mt。

1958年开始的三年大跃进及这期间出现的高指标、瞎指挥等不科学的做法,导致不适当地扩大了煤矿建设规模,一些新建矿井简易投产,一些生产矿井重采轻掘,推行了不合理的采矿方法,出现严重的采掘失调。针对大跃进带来的问题,煤炭工业进行了第一次大调整。

“三五”(1966~1970年)和“四五”(1971~1975年)时期,煤炭开发战略和建设重点有重大改变。在此期间,集中建设了煤炭工业“大三线”——西南和西北煤炭生产基地,突击性开发江南煤田。在西南主要建设了六盘水(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矿区的总称)和攀枝花矿区,建设矿井共28处,设计生产总能力14.11Mt/a,建成投产矿井21处,设计生产能力9.40Mt/a;在西北的贺兰山基地和渭北基地。

“四五”期间,建设总规模达到42处,设计生产能力12.82Mt/a;建成矿井(露天)13处,设计生产能力11.22Mt/a,满足了西南和西北用煤的需要,显著改善了煤炭开发布局。为扭转北煤南运的局面,“三五”时期对江南煤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煤田地质勘探和分布范围广阔的矿区建设,到“四五”期末,建成矿井295处,设计生产能力39.36Mt/a。由于建设部署不符合江南煤田实际,尽管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扭转北煤南运”的原定目标仍未能实现。

针对20世纪70年代偏重挖掘生产矿井潜力,新井建设规模缩小,一些生产矿井又出现采掘失调的情况,从70年代后期起,又进行了煤炭工业第二次大调整。加大了新井建设规模,建设重点由西南、江南转向北方和东部,加强了生产矿井的开拓延深,改善了安全生产条件。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煤矿开采在质与量方面都有很大发展,新开发了10多个新矿区,新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大型矿井和露天矿,大力推广采矿机械化和综合机械化,有重点地建设多层次的高产高效矿井,大力发展了地方煤矿,开办了遍布全国的乡镇煤矿,有选择地建设了重点产煤县,使煤矿开采在更大规模和高质量的基础上持续向前发展。

20世纪的最后10年,我国煤矿开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应用现代高新技术与采矿技术及装备相结合,加速推进煤矿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进行了高产高效矿井(露天)建设,并建成129处高产高效煤矿(井工123处,露天6处),少数矿井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开拓出了我国煤矿开采21世纪发展的新道路。[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迅速,掀起了煤矿开发及开采的新高潮。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2年我国原煤产量已达36.5亿t。图1-1为近六年来我国原煤产量及增长情况。

图1-1 近六年来原煤产量及增长比例

地理问题!!!

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利于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加温度和湿度的作用

这里面全有

;url=http%3A//www%2Echinaschool%2Eorg/mszx/mxmj/gk%5Fdl/gk%5Fdl%5F2%5F3%5F2%2Ehtmb=0a=91user=baidu

第三单元 欧洲和美洲

[知识要点]

一.欧洲西部

1.海湾、半岛和岛屿

海湾 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内海有北部的波罗的海,南面的地中海,东南面的黑海;边缘海有北面的北海

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沟通地中海与大西洋;英吉利海峡沟通北海与大西洋

半岛 被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有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三大半岛

岛屿 不列颠群岛和冰岛

2.平原和山地为主的地形

主要平原 主要分布在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莱茵河以东部分叫波德平原,莱茵河以西部分叫西欧平原。平原地形呈波状起伏,有低缓的波状丘陵

主要山地 北部有纵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主要有横贯东西的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意法边境上的勃朗峰是本区的最高峰

3.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

气候特点 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全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

成因 纬度位置 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5˙--60˙之间,属温带气候

海陆分布 西临大西洋,受西风影响。大陆轮廓破碎,各地距海近,使内陆深受海洋影响

地形 中部为平原,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利于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洋流 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加温度和湿度的作用

地区差异 本区西欧平原,海洋性气候显著,往东受海洋影响小,大陆性气候逐渐显著。北冰洋沿岸为极地气候。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

4.河网密布,水量充沛

河流特点及成因 本区多平原,降水量较多,河网较密,水量充沛,因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的限制,不利于长河的形成

主要河流 ①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山地,向东注入黑海,是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②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北麓,向北注入北海,是一条航运发达的河流

主要湖泊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湖泊众多,芬兰素有"千湖之国"之称;阿尔卑斯山脉两侧也散布着一些湖泊,都是冰川作用形成的

5.居民

人口总数 5亿多人口,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人种 白色人种为主,是世界白种人的主要分布地区

人口分布 人口稠密的地方大多是工业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成"十"字形

人口自然增长率 小于5%。,是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地区

6.经济

经济地位

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区,工农业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3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发达,占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的1/2以上,德国居第一位

工业地带

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向南至意大利,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密集地带

旅游业 旅游业发达,有众多的自然风光、古代建筑和文化艺术,如地中海边的风景区和沙滩浴场,北欧幽深的峡湾,高耸的阿尔卑斯山,希腊雅典的巴台农神庙,意大利罗马的古斗兽场和水城威尼斯,巴黎的铁塔等

7.德国

位置 位于欧洲中部,北临波罗的海和北海,有欧洲陆上"十字路口"之称

人口 7900万,是欧洲西部人口最多的国家,居民以德意志人为主,大多信仰基督教

地形与农业 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①北部平原,地势低平;气候夏季温凉,冬季阴冷,土壤较贫瘠,农业经营是比较粗放的畜牧业和种植业;②南部高原山地,河谷地带土壤肥沃,日照时间较长,盛产葡萄、烟草、水果、啤酒花,河谷两侧山地为森林和高山牧场

工业生产 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交通、雄厚的科技力量,是现代化工业发达的国家,机械制造、化学、采煤、钢铁、纺织等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原来大部分工业集中在莱茵----鲁尔区,埃森、村伊斯堡等是鲁尔区的工业中心,现在南部慕尼黑周围已发展成为德国宇航、飞机制造和微电子中心

首都和主要城市 首都柏林,位于德国东部,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汉堡位于易北河下游,是德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法兰克福位于莱茵河支流美茵河畔,为德国最大航空港、重要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

二.欧洲东部和北亚

1.范围和国家

地区 欧洲东部 北亚

范围

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的欧洲部分 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西起乌拉尔山麓向东延伸到太平洋沿岸,北临北冰洋,南抵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的国界

面积

占欧洲面积的一半 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

人口

之占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 占亚洲人口的1.2%

国家 位于波罗的海沿岩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位于东欧平原的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克兰和俄罗斯 俄罗斯

2.俄罗斯

位置 地跨欧亚两洲,西濒波罗的海,东临太平洋,北靠北冰洋

面积 171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人口 1.4亿,俄罗斯族占人口的81%

地形 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平原和高原面积广大,主要山脉有乌拉尔山、高加索山和西伯利亚边境的山地;乌拉尔山以西为东欧平原,向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亚山地

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短而温暖,冬季长而寒冷

河、湖 伏尔加河发源于东欧平原西部的丘陵地区,注入里海,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在西伯利亚地区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都发源于南部山地,注入北冰洋;贝加尔湖位于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上资源能够自给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矿产有库尔斯克的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等;亚寒带针叶林广布

工业 基础好,主要有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民用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有两大工业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和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工业向东发展,建设了乌拉尔工业区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农业 耕地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中部和南部,主要农产有小麦、甜菜、马铃薯、向日葵、亚麻等,谷物产量不稳定,目前仍需大量进口

交通和城市 运输以铁路为主,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东欧平原有放射状的稠密的铁路网;东部的西伯利亚有横贯东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内河航运时间短,伏尔加河运输量较大,海洋航运因海洋封冻期很长而使航运量较小。圣彼得堡是波罗的海沿岸的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符拉迪活斯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主要海港(不冻港);首都莫斯科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综合性工业中心交通枢纽政治和文化中心;伊尔库茨克位于贝加尔湖畔,有铁路从这里通往蒙古和中国

三.北美

1.概况

位置和范围 位于美洲北部,包括加拿大和美国两国以及属于丹麦的格陵兰岛

地形 可明显分为三大区:①西部高山区:由落基山等几条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组成,居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山脉之间分布着宽广的盆地和高原;②东部高原、山地区:在加拿大境内的有拉布拉多高原,在美境内有阿巴拉契亚山,这些高原、山地,海拔较低;③中部平原区:北起北冰洋沿岸,南抵墨西哥湾,面积广大,地形平坦,叫做中央大平原。平原北部湖泊众多,南部为密西西比平原,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大平原

河、湖 密西西比河发源于美国北部,向南纵贯东南部平原,注入墨西哥湾,是北美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四长河。在中部大平原的美、加两国交界处,分布着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伊利湖、休伦湖、安大略湖五个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有"美洲大陆的地中海"之称,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

气候 大部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的年较差大,夏季雨水稍多

居民 由于开发晚,居民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移民及其后裔的大汇集,其中欧洲各国移入的白人占80%以上,还有非洲、拉丁美洲、亚洲一些国家的移民及其后裔。当地原来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

2.美国

领土组成 除本土外,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共50个州和一个特区

自然条件 ①本土所跨纬度,都在温带;②本土三面临海,沿海多优良海港,冬季不冻,海上航运便利;③平原面积广大,耕地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④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灌溉、航运和发电提供了有利条件;⑤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丰富,煤、石油、天然气、铜、铁等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居民 人口为2.5亿人,其中白种人占80%以上;有色人种主要是黑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华人和华侨在美国将近100万,旧金山、洛杉矶是华人最多的聚居区。近几十年来,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向南部、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农业 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大量农产品输往国外,成为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地区生产专门化,形成几个农业带:棉花带、玉米带、小麦带、乳畜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区等

工业 现代化程度很高,是世界上输出工业产品数量最多、产值最大的国家。工业可分为三大地区。①东北部地区:是美国资本主义最早发展的地区。阿巴拉契亚山区有丰富的煤矿,五大湖西部有大量铁矿,大西洋沿岸有许多优良海港,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水运便利,平原肥活。全国的钢铁、汽车、化学等工业大部分分布在这一地区,主要工业城市有纽约(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首都华盛顿、中部工业和交通中心芝加哥等。②南部地区:是美国新兴的没化工、宇宙航空研究和发展中心。③西部地区:加利福尼亚州是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旧金山是西部的大港口,附近的"硅谷"是新兴电子工业中心,洛杉矶是西部人口最多的城市和海港,主要生产飞机、精密机械等

四.拉丁美洲

1.政区和自然环境

范围和国家 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为两部分。①北部:包括墨西哥高原、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②南部:南美洲。现有33个国家,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智利是本区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国家

主要岛屿和运河 西印度群岛由1200多个岛屿组成,散布在加勒比海上。古巴是西印度群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国。火地岛隔麦哲伦海峡与南美大陆南端相望。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地峡的最窄处,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

地形 北部是墨西哥高原,西部绵长、高大的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南段。南美洲大陆东部,高原和平原相向排列,其中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气候 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气候湿热;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比较广阔;干旱地区面积较小;没有寒带气候

自然资源 ①矿产资源: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石油、墨西哥的银、巴西的铁、智利和秘鲁的铜等,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②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的河流上。③渔业资源:秘鲁附近是世界著名的渔场。④动植物资源:红木、乌木是珍贵木材。树懒、大食蚁兽、卷尾猴、巨嘴鸟等是独特的动物

2.居民和经济

人口、种族

现有4亿人口,混血种人占一半以上

人口分布

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为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广大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内陆高原和沙漠地区人口稀少

主要农产

咖啡、甘蔗、香蕉等产量约占世界的一半,可可、烟草、棉花的产量也很高

发展中的经济 各国都是发展中的国家,至今还有许多国家靠出产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作为本国的经济支柱,如古巴的蔗糖、智利的铜和硝石、委内瑞拉的石没,以及中美洲的香蕉、咖啡等

3.巴西

位置 绝大部分国土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东临大西洋

面积、人口 面积85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国,约占拉丁美洲的43%;人口1.4亿,约占拉丁美洲的35%,居世界第五位

人口分布 全国90%的人口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带,其中东南部人口特别稠密

河流和植被 亚马孙河横贯巴西北部,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位。亚马孙流域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其森林储量占世界森林总储量的30%以上,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目前这块森林正在遭受人类的严重破坏

发展中的经济 原是一个以出产农、矿产品为主的国家,近年来,工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中产量占世界首位的有咖啡、香蕉、蔗糖、剑麻等;钢铁、造般、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先烈。巴西与巴拉圭合作,建成了世界上目前最大的水电站--伊仄普水电站

首都和重要城市 首都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中部;位于东南沿海的圣保罗是最大城市和工业中心;里约热内卢是全国最大的海港

中国煤矿开采历史

(一) 古代煤矿业简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1973年,在辽宁省沈阳市北陵附近新石器时代的新乐遗址下层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精煤制品。其中有:圆泡形饰25件,耳(王当)形饰6件,圆珠15件,和这些煤制品同时出土的还有碎煤精、精煤半成品和煤块97块。这些煤制品,经过前辽宁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科研所鉴定,“呈弱油脂光泽,均一状结构,硬度、韧性均很大为其特点”,很容易用火柴点燃,燃烧时发出明亮而带黑烟的火焰,并发出一种烧橡皮的气味。经过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证明,其原料就是烛煤。这是世界上用煤最早的确凿证据,也是说明我国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发现并开始利用煤炭的历史见证。

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陕西省4处西周墓中出土了煤雕制品,其中,宝鸡市茹家庄一处就出土了200余枚之多。据此可以判断,早在西周时期,作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陕西地区,煤炭已经被开采利用。

战国时期,除继续利用煤炭雕刻生活用品外,还在当时的著作中出现了关于煤的记载。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就有3处有关石涅的记载:一处见于该书的《西山经》,“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另二处见于《中山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又东一百五十里,曰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据有关专家考证,女床之山,女几之山,风雨之山,分别位于今陕西凤翔、四川双流、什邡和通江、南江、巴中一带。古今对照,以上各地均有煤炭产出,证明《山海经》的记载基本是对的,同时,说明当时这些地方的煤炭已被发现,而且已积累了一些找煤的初步地质知识。

西汉至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定规模的煤井和相应的采煤技术,煤的用途,不仅用作生产燃料,而且还用于冶铁;不仅能够利用原煤,而且还把粉煤进行成型加工成煤饼,从而提高了煤炭的使用价值。煤的产地不仅在北方,而且在南方,甚至新疆也都有了产煤的记载。同时,煤雕工艺在这时已初步普及。

隋、唐至元代,煤炭开发更为普遍,用途更加广泛,冶金、陶瓷等行业均以煤作燃料,煤炭成了市场上的主要商品,地位日益重要,人们对煤的认识更加深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唐代用煤炼焦开始萌芽,到宋代,炼焦技术已臻成熟。1978年秋和1979年冬,山西考古研究所曾在山西省稷山县马村金代砖墓中发掘出大量焦炭。1957年冬至 1958年4月,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河北峰峰矿区的砚台镇发掘出3座宋、元时期的炼焦炉遗址。焦炭的出现和炼焦技术的发明,标志着煤炭的加工利用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从明朝到清道光20年(1840年)的时间里,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比较重视煤炭的开发,对发展煤炭生产采取了一些措施,矿业管理政策也发生了某些利于煤业的变化,煤炭行业的各个环节,比以前都有较大的进步。煤炭开发技术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煤炭科学技术。尽管当时都是手工作业煤窑,但因其开采利用早于其他国家,因此,17世纪以前,中国煤炭技术和管理许多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但是,日益衰败腐朽的封建制度终于阻碍了古代煤业的继续前进,这就导致了中国近代煤矿的诞生。

(二) 近代煤矿业简史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门户被迫开放,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开始出现近代航运业和机器工业,需要大量煤炭,而旧式手工煤窑生产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因此,清廷洋务派积极酝酿引进西方先进的采煤技术和设备,于是近代煤矿开始出现。近代煤矿的主要标志,一是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二是在提升、通风、排水三个生产环节上使用以蒸汽为动力的提升机、通风机和排水机,其他生产环节仍然靠人力和畜力。这种技术状况差不多一直延续到1949年,其中即或有所变化,也只是局部的、微小的。这是近代煤矿区别于古代手工煤窑和现代机械化矿井的主要技术特征。

我国最早的近代煤矿是台湾的基隆煤矿和河北的开平煤矿。基隆煤矿是清政府两江总督沈葆祯雇用英国煤师开办的,1876年兴建,1878年出煤,年产量约3~5万t,因经营管理不善,投产不久产量就日渐下降,1884年中法战争时,矿井被炸,停止生产。开平煤矿是直隶总督李鸿章1876年命唐廷枢等筹建的,1877年筹办,1881年建成唐山矿,以后又建成林西、西山等矿,到1894年,平均日产达到1 500t,最高日产达2 000t。这期间还先后开办了规模大小不同、寿命长短不一的近代煤矿14个,或官办,或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都有官僚资本主义性质。因管理不善、资金不足、规模很小,大多数都归于失败。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国势益衰,列强乘势接踵而来,外国资本大量侵入中国煤矿。1898年4月,中德签订的《胶澳租借条约》规定:“德国在山东境内自胶州湾修筑南北两条铁路,铁路沿线两旁各三十华里(15km)以内的矿产,德商有开采权。”此后,英、俄、法、日相继攫得了类似的权利。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1912年间,帝国主义攫取中国煤矿权的条约、协定和合同共42项(包括其他矿藏),涉及辽、吉、黑、滇、桂、川、皖、闽、黔、鲁、浙、晋、冀、热、豫、鄂、藏、新等19省。开办了开平、滦州、焦作、孟县、平定州(现平定县)、潞安、泽州、平阳府属煤矿、本溪湖、临城等规模较大的煤矿。外资煤矿的产量占中国当时近代煤矿总产量的83.2%,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煤炭工业。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从1903年起,掀起了收回矿权运动,1911年达到高潮。中国的爱国绅商,不满利源外流,在人民开展收回矿权的斗争的运动中,集资开办了一批煤矿。官僚买办见开煤矿有利可图,不愿坐失良机,亦想方设法开办煤矿。于是,从1895~1936年中国近代煤矿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绝大多数煤矿,包括外资经营的,都陆续被其霸占,开采方式完全是掠夺性的。从1931~1945年,日本共霸占我国大小煤矿200多处,掠夺煤炭4.2亿t,被其破坏的煤炭资源不计其数。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直辖煤矿29处,还采取资助经费等办法,鼓励私人开办煤矿,共59处,年总产量约为600多万t。在解放区,也办了一些小煤窑,供当地军民作燃料。据战后统计,晋、察、冀边区共有小煤窑473个,日产煤炭共计2 739t。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霸占的煤矿小部分由解放区人民政府接管,大部分被国民党政权接管。解放战争初期,受政治、军事形势多变的影响,有些煤矿几经易手,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194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步崩溃,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这些煤矿才陆续回到人民政府手中,但已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 现代煤矿业简史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建国时,各地人民政府从旧中国共接收了约40个煤矿企业,200处矿井和少数几个露天矿。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华东的山东、安徽两省,除少数几处外,规模都很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加上长期战争的破坏,已是千疮百孔,一片衰微破败的景象。例如,山西大同煤矿9对矿井全部被水淹没,机器设备破坏无遗,井下没有一个完好的工作面,地面没有一间完整的厂房,没有一部机器可以正常运转,没有一条巷道可以正常通车,生产完全停顿;辽宁抚顺煤矿的西露天矿和龙凤矿井已被水淹,基本停产;河南焦作煤矿18个坑口中11个完全破坏,7个仅剩井架,已完全停产;山东淄博、枣庄,山西阳泉等较大的煤矿也是一片废墟。新中国的煤矿业就是在这样一个烂摊子上起步的。

建国伊始的头3年,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主要抓了恢复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煤矿生产,并进行必要的改造。

1953年,我国开始了发展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保证钢铁基地炼焦用煤,解决华东地区缺煤和逐步改善煤矿布局等的需要,“一五”期间,重点扩建了15个老矿区,同时开始了10个新矿区的建设。煤炭产量从1949年的3 243万t上升到1957年的13 073万t,提高4倍以上。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煤矿生产建设的需要,逐步组建了地质勘探、煤矿设计、建井施工等配套的专业队伍。1955年7月又正式成立了煤田地质勘探、设计管理和基本建设三个总局,进一步加强了领导,强化了技术和队伍的培训工作,为以后煤炭工业的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五”期间,由于“大跃进”的失误,给煤炭工业造成了严重后果。采掘关系失调,巷道和设备失修,煤炭产量大起大落,基本建设浪费很大,不合格的煤田地质报告占60%。后来,经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生产建设才重新走上正常的轨道。

10年动乱期间,国家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煤炭工业也经历了一场浩劫。72个矿务局相继下放给地方,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被废止。

在国家统配煤矿受干扰,煤炭不能满足地方工业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时候,地方小煤矿自发地有了较大的发展。1971年,全国地、县、队小煤矿的产量比1965年增长了1.35倍。为了使地方小煤矿得以巩固和发展,当时提出了“全党动手,各级办矿,多搞中小,以小为主,由小到大,由土到洋,成群配套,形成矿区,选择重点,建设基地”的40字方针。这些方针,既促进了小煤矿的发展,也为以后乡镇集体煤矿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为了贯彻“扭转北煤南运”,加快“大三线”建设的决策,从1966年起,陆续集中了全国煤田地质勘探力量的40%,共37支勘探队奔赴江南各省加强地质勘探工作。同时,又从北方抽调主要力量,加强了对西南、西北和江南煤炭新基地的建设工作。1973年,面对煤炭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北方煤炭储量大、开采条件好的如山西、山东、河北等省,因缺少力量虽有优势而难以发挥的现实,煤田地质勘探和煤矿基建队伍先后又从江南和西南回师北上。

总之,10年动乱给煤炭工业造成的破坏和损失是严重的。10年间,虽然原煤产量增长了92.2%,建成了720处新矿井。然而,却留下了不少长时间难于消除的后患。不少矿井为要产量,不择手段,重采轻掘,吃厚丢薄,忽视安全工作,留下种种恶果;打乱了地质勘探生产秩序,质量、效率急剧下降,而且“南征北战”延误了建设时间;矿井建设违反程序,忽视技术要求,降低工程质量,简易投产,留下许多后遗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煤炭工业也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首先是恢复和建立了良好的煤炭生产秩序,使采掘关系走向正常,同时大力发展采掘机械,努力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实现了稳产调整,到1982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6.66亿t,较好地满足了发展国民经济对煤炭的需求。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煤炭行业经过多方面探索,提出了一条发展煤炭工业的新路子。其主要内容包括四项基本要求、实现五个转变和12条具体方针。

2008年中国能源消耗情况

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情况分析

中投顾问提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统计公报显示,据初步测算,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28.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0%。

中国投资咨询网讯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统计公报显示,据初步测算,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28.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0%。

统计表明,2008年中国煤炭消费量27.4亿吨,增长3.0%;原油消费量3.6亿吨,增长5.1%;天然气消费量807亿立方米,增长10.1%;电力消费量34502亿千瓦小时,增长5.6%。

2008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2%。其中,原煤产量27.93亿吨,比上年增长4.1%;原油产量1.9亿吨,比上年增长2.2%;天然气产量760.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9%;发电量34668.8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5.6%。

同期,中国进口原油1.7888亿吨,比上年增长9.6%,价值12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同期,中国进口成品油3885万吨,比上年增长15%,价值3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7%。

2008年电力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和煤炭消耗情况

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7.9亿千瓦,同比增长10.34%。其中,火电6.0亿千瓦,约占总容量75.87%,同比增长8.15%;火电占总容量的比例同比下降了1.55个百分点。

2008年,全国发电量343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8%。其中,火电27793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80.95%,同比增长2.17%;全社会用电量342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3%,增速比上年回落9.57个百分点。

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加深等因素影响,全国经济增长势头放缓,电力消费需求减弱,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大幅回落。2008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累计平均设备利用小时数为4677小时,同比降低337小时。其中火电4911小时,同比降低427小时。

2008年,全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年关停小火电机组容量1669万千瓦;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供电标准煤耗349克/千瓦时,同比下降7克/千瓦时。全国6000千瓦及以下电厂发电消耗原煤13.4亿吨,供热消耗原煤1.4亿吨,合计消耗原煤14.8亿吨,同比增长4%,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53%。

钢铁工业发展与煤炭需求

一、2008年钢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钢铁生产

2008年上半年,钢铁工业生产稳定增长,钢产量在6月份达到顶峰。然而,进入2008年下半年后,钢铁工业生产经营形势急转直下。国内外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钢材价格全面大幅下跌,企业纷纷停产减产,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亏损面和亏损额激增,钢铁行业面临近年来少有的严峻考验。10月份以来的日钢产量与2007年1月份的水平相当;预计2008年的钢产量为5.02亿吨,略高于2007年的4.89亿吨,同比增长约2.5%。

9月份以后,月度钢产量自改革开4放30年来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与此同时,世界钢产量也出现负增长。9月份,世界钢产量同比回落3.2个百分点。10月份,各国钢厂的减产力度继续加大,美国钢厂的产能利用率基本上达到了最近4年的最低水平。国际需求减弱,影响了中国,2008年钢产量的增长率同比回落13.8个百分点。

(二)钢铁消费

1-11月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累计为41,765万吨,同比增加1765万吨,同比增长4.4%,增幅比1-6月回落11.9个百分点。2008年全年表观消费量为4.5亿多吨。

;label=rela_prevarticle

2008年煤炭价格

煤炭价格上涨的原因

1.奥运会期间,山西所有用炸药的矿全部关掉了。

2.遇夏天用电高峰。各大电厂抢运电煤。

3.有可能是中国那段时间通货膨胀,原材料上涨也有原因。 也和大秦铁路有关系,铁路有一段时间在修路。所以煤炭运量减少。

十月份后,我觉得价格会保持平稳。电厂冬煤基本储存完毕了。 而且价格过高导致电费,取暖费上涨。老百姓承受不了。政府就会干预。

如果你觉得我说得对,就在给点分吧。嘿嘿

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过程

30多年来,煤炭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

1949~1952年迅速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旧煤矿,1952年生产原煤6649万吨,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最高年产量。

1953~1957年大规模建设新矿井,改造和扩建老矿井,推广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回采工作面采用电钻打眼放炮,刮板输送机运煤。部分矿井使用截煤机和联合采煤机。煤产量以每年递增14.5%的速度增长,1957年比1952年增长一倍,达1.3亿吨,原煤生产全员效率比1952年提高48%,每工0.978吨。

1958~1961年,由于领导工作上的失误,经营管理紊乱,片面追求产量,乱采乱掘,造成采掘比例严重失调,产量大上大下,1960年全国煤产量猛增到3.97亿吨,1962年又不得不降到2.2亿吨。

1962~1965年,煤炭工业进行调整,使原煤产量稳定在2.1亿吨水平上。与此同时,学习国际煤炭开采技术经验,研制成功了单滚筒采煤机,并且批量生产,装备回采工作面。经过调整,1965年煤炭工业重新出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煤产量达2.31亿吨,采煤机械化程度达8.23%。

1966~1976年,煤炭工业是在动乱中艰难前进的。经过广大煤矿工人的努力,煤炭产量于1975年达到4.82亿吨。但由于十年内乱的影响,煤矿正常生产建设秩序遭到破坏,采掘关系等各种比例失调比较严重。1977~1978年,在失调的情况下指标过高,1978年煤炭产量升到6.17亿吨,进一步加剧了失调现象。

1979年起,开始了全面调整和整顿,加强了生产矿井的开拓掘进,发展了采掘机械化,完备了矿区和矿井的生产配套工程、安全技术措施工程和生活福利措施,使全国原煤年产量稳定在 6.2亿吨的水平。1982年增长到6.66亿吨。这一时期除重点发展统配煤矿外,并积极鼓励和扶持地方煤矿的发展。到1982年,各省、地、县、社队开办的煤矿共有18532个,年产原煤31642万吨,占全国原煤产量的47.5%。其中国营煤矿产煤 17035万吨,社队集体煤矿产煤14607万吨。

在建设新井的同时,还注意革新、改造老矿。1976~1979年,统配煤矿经过改造扩建的矿井共增产原煤4600万吨,占同期统配矿新老矿井增产7782万吨的59%。

在发展北部、东部沿海煤矿的同时,注意发展南方和内地的煤矿,改善全国煤炭工业的布局。目前西南、西北地区煤炭已基本自给,江南9省煤炭自给率也有不同程度提高。1957年各大区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比例是:西南8.4%、西北4.1%、华东12.2%、中南8.9%、华北33.4%、东北33%;1982年变为:西南10.7%、西北7.8%、华东16.1%、中南15.7%、华北 34.6%、东北15.1%。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俗野叙詓(2022-06-27 13:16:28)回复取消回复

    的地区,旧金山是西部的大港口,附近的"硅谷"是新兴电子工业中心,洛杉矶是西部人口最多的城市和海港,主要生产飞机、精密机械等 四.拉丁美洲1.政区和自然环境范围和国家 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为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