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宜昌市化工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本文目录一览:
- 1、宜昌发展前景
- 2、关于 宜昌进步文章
- 3、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宜昌发展前景
宜化、兴发、稻花香(不乐观)、葛洲坝集团、三峡集团、三峡全通(快倒闭了),,,
宜昌的支柱产业是化工和水电。
你可以去查,宜昌的GDP和财政收入就是靠这些企业支撑起来的,但是盲目的依靠化工已使得环境急剧恶化,甚至根本没有一天是不雾霾的,未来的宜昌发展很难。
真正应该发展的应该是水电及其副业、互联网软件行业、新能源,旅游业难以真正壮大,只能当作副业。
关于 宜昌进步文章
这里有几大条,你从中自已选取吧!
新中国成立以来,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在神州大地创造出震古烁今的世界奇迹。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逐步实现伟大复兴,国民经济多年保持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三位。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宜昌这片热土和全国各地一样,迸发出蓬勃生机,走过了光辉历程,改革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经济社会发生沧桑巨变。
①峡江崛“名城”
60年宜昌最直观的变化,当数城市面貌。
宜昌是城市的“幸运儿”,因水而兴,因坝而名。葛洲坝和三峡大坝都建在宜昌,宜昌得“近水楼台”之便。30年来,宜昌人民抓住工程建设机遇,打三峡牌,走特色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实现了从峡江小城向省域副中心城市,向世界水电之都的历史性跨越。从1978年到2008年,宜昌建成区面积由2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8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由20多万人增加到80多万人。这30年,宜昌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大,令人瞩目。
特别是近10年,市委市政府创新思路推进城市建设,成效卓然,可圈可点。
坚持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 “两手抓”,促进了经济和城市相辅而行,城市化和现代化互融共进。宜昌先后获得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20多项殊荣。可以说,在全省独领风骚,在全国也不多见。
坚持交通优先发展,城市功能和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近10年完成交通投资300亿元左右,创历史新高。荆宜高速公路全线贯通。3座长江大桥飞架南北。三峡机场开通国际空港。沪蓉西、江南翻坝高速公路不久将全面竣工。宜巴高速公路建设正式启动。宜万、汉宜、十宜铁路建设顺利推进。现代化宜昌新港呼之欲出。宜昌正在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三峡物流中心城市。
坚持把城市当“资本”经营,用市场办法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城市规模和品位明显提升。近几年靠市场融资60多亿元,开工建设沿江大道延伸段、城东大道等基础设施项目60多个,城区道路新增里程100多公里,构建了“五纵十横”的路网格局。道路建设带动城市功能完善。宜昌城区北扩南展、东进西移步伐加快,昔日荒丘岗地、工业废墟变成靓丽的城市景观。
今日宜昌,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三峡东大门,面貌焕然一新,让人流连忘返。
②工业挺“脊梁”
今昔对比,宜昌工业的变化可谓霄壤之别。
新中国成立之初,宜昌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尽管“三五”时期,中央在宜昌兴办了一批“三线”企业,但地方工业“少小弱散”,缺少支柱支撑。到上世纪90年代末,宜昌工业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机制不活,结构不优,成为工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勇趟改革深水区,推进“政府转让产权、企业转换机制、职工转变身份”,仅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任务。一些举步维艰的国企,终于走出沼泽地,迎来艳阳天。近年来,全市强力推进工业强市,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骨干企业做强做大,使外来企业与本土企业比翼齐飞。仅近三年,引进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就达400多个,南玻多晶硅、全通涂镀板等一批投资过10亿、过100亿的重大项目先后落户宜昌。一批本土企业扶摇直上,迅速壮大。宜化集团进入全国石化行业20强,兴发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磷精细化工出口基地。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实施“沿江突破”,积极推进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三个集中”催生“百里工业走廊”。猇亭、白洋、宜都、枝江等一批工业园区沿江分布,一线串珠,成为产业发展聚集区、全市经济增长极。2008年,沿江一带经济总量占到全市80%以上。
目前,宜昌工业已形成水电、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四大支柱,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有6个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8个居亚洲第一,19个居全国第一。
工业已真正成为市域经济的脊梁。
③农业彰“特色”
宜昌地形地貌呈 “七山二水一分田”。这种山区居多的地理结构,在“以粮为纲”的计划经济时代,存在明显的劣势。一方面粮棉油总产上不去,另一方面多种经济难以实现商品价值。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一些山区农民的食物结构仍以玉米、土豆为主,温饱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生产力充分释放,宜昌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传统农业格局尚未打破,农产品竞争力依然脆弱。
宜昌农业如何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水果、水产、畜牧、茶叶、蔬菜、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
10多年来,全市各地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基地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六大特色产业迅速壮大。建成特色产业乡镇36个、专业村633个。生猪、柑橘、蔬菜等农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一。六大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4%,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宜昌农业靠特色叫响全国、走向世界。采花毛尖成为湖北茶叶第一品牌,清江鱼出口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在刚刚闭幕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宜昌签订柑橘销售合同5.1亿元、蔬菜销售合同2亿元。
为促进“特色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各地坚持不懈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目前,全市省级龙头企业达到32家,有5家年销售过10亿元。安琪酵母、稻花香、枝江大曲等5个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宜昌成为全国重要的柑橘加工基地,橘瓣罐头摆上欧美国家家庭餐桌。
同时,全市上下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实现了乡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6%。有80%以上的村通了汽车,60%的村用上自来水,14个村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现在,走进宜昌农村,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
④旅游托“朝阳”
宜昌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但是,过去这些旅游资源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养在深闺人未识。“旅游”在宜昌市民心目中,多是一个游山玩水的概念。旅游成为经济大产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10年的又一亮点。
翻一下尘封的统计数字,可以发现:1978年,宜昌接待外宾79人,旅游指标尚未纳入统计范畴;1998年,全市接待游客427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亿元、占GDP的比重微不足道。
如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在世纪交替的时刻,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旅游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摆在了加快发展的突出位置。“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写进了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高水平编制旅游规划,出台激励政策,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兴办旅游项目。旅游开发的号角吹遍宜昌山山水水,许多沉睡的旅游资源终于被唤醒。旅游业如同一轮朝阳喷薄而出。
10年来,宜昌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三峡旅游的龙头地位日益凸显。已建成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10处,3A级景区13处。三峡大坝、三峡人家、清江画廊等一批精品景区声贯全国,名扬海外,备受旅游者关注和青睐。迄今有15位外国元首来宜昌观光游览。
2008年,全市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2.3倍和2.5倍。
宜昌旅游如日方曙,正在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向三峡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阔步迈进。
⑤社会唱“和声”
60年来,宜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生改善,社会发展唱响 “和声”,走向和谐。
建立发展成果共享机制,促进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近年来,全市用于教育、文化、卫生方面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参合率达到94%。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区惠民医院惠及人口达50万人。广电中心、新图书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使用,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创业激励机制,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全市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农户”。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2%以内。
着力构建 “人民生活安全网”,让社保阳光普照全民。完善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制度,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覆盖面不断扩大。“福星工程”全面推进,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5%。城镇住房保障加强,城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7平方米。当今宜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全市基本实现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
总起来看,60年来,宜昌从城市到农村,从经济到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历史巨变。
⑥宜昌大飞跃
这是宜昌城市面貌羽化成蝶的60年。宜昌实现了由小城市向大城市的飞跃。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取代了低矮的砖瓦房,宽敞明净的柏油马路取代了破旧的砂石路,穿梭而行的新型轿车取代了落后的人力车,城市的一切都已走向现代化。我们的城市变美了、变靓了。
这是宜昌综合实力极大增强的60年。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GDP由1949年35美元左右增加到3600多美元。综合实力居全省第2位,跻身全国百强。宜昌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这是宜昌人民生活根本改善的60年。群众生活从贫困到温饱,进而实现总体小康。1949年到200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0元左右增加到11733元,农民人平纯收入从50元左右增加到4686元,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4岁。彩电、冰箱、电脑等进入寻常百姓家。市民幸福指数逐年攀升。
这是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的60年。人民群众摆脱封建专制的桎梏,当上城市主人。政府依法治市能力增强。城市文明创建深入推进,市民文明素质普遍提高。全市政通人和,风正气顺,焕发出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回首过去,60年风雨兼程,60年沧桑巨变,60年取得的成就将载入史册。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绩,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努力开创更加灿烂的明天。
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市把培育壮大化学工业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化工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和医药化工产业,有效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发展。2009年,全市化学工业实现增加值63920万元,占全部工业的13.14%,其中规模以上化学工业实现增加值57920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4.21%,化工行业上缴税金2360万元,占全部工业上缴税金的6.68%。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点化工企业有荣华实业集团公司、古浪鑫淼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苏州申华实业有限公司、甘肃药物碱厂、新天马药业公司、泰康制药公司、赫源生物公司、红牛农牧科技公司、汇能生物工程公司、华源肥业有限公司、怀安磷肥厂、民勤三泰生物有限公司、黄羊河集团古浪制药厂13户。按产品门类分:有生物化工企业4户、精细化工企业2户、医药化工企业4户、化肥、农药企业3户。主要化工产品有谷氨酸、肌酸、电石、石灰氮、双氰胺、氨基胍盐、碳酸钙、活性碳酸钙、黄原胶、磷肥、多元混肥、多元微肥、生物肥、专用肥及高效、高浓度有机复合化肥、无公害农药及生物杀虫剂、农药中间体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我市化学工业企业普遍规模比较小,企业平均年产值只有2000万元左右,远未形成规模效益,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带动力还较弱。
(二)产品品种、质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我市化工产品主要集中在化肥、电石等初级产品上,产品品种相对单一,结构很不合理,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精加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少。而全市农业生产所需的70%的农药和大量化肥需要外购;特药等医药化工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
(三)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装备落后,竞争力较弱。化工企业装备基本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引进的,工业技术装备落后,导致企业技术水平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弱。
(四)水资源缺乏,环境保护任务繁重,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化学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市化学工业发展最大的约束因素。化工项目用水量相对较大,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
(五)缺乏专业化工集聚区的布点和建设。化工工业受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必须建立专业集聚区,并按循环经济的要求来加快发展,而我市大部分企业布局分散,现有的荣华公司、古浪鑫淼公司等较具规模的企业也还没有带动形成一定的化工产业集群。
(六)人才匮乏的问题日益突出。化学工业的发展需要技术、人才来支撑,我市现有化工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外部人才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很难引进,极大地制约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