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什么时期用煤炭烧(耀州窑是什么窑)
本文目录一览:
耀州窑如何鉴别?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的著名窑场,是北方青瓷的代表,曾兼烧黑、白、褐、黄、花、酱釉瓷及唐三彩等,是古代北方烧制陶瓷品种最为丰富的一处综合性窑场。窑址以陕西铜川黄堡镇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该窑创烧于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续,止于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纪末,有800多年的连续烧造史。其产品质量、数量和工艺成就均达到很高水平,成为北宋六大瓷器窑系之一。
耀州窑瓷器在民国以前绝少仿品,20世纪30年代起始有仿品出现。近年则刻意仿古的制品日见兴盛,不少仿品在市场上流通,甚至已登堂入室,为某些博物馆所“珍藏”。因此,对耀瓷的真品和仿品的区别和鉴别,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侯。在鉴定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特征
(—)、唐代
1、器胎特征:早期多呈深灰色,仅少数为灰、黄色,胎质比较粗糙,有颗粒状石英和少量较大气孔,烧成后往往有点状铁斑痕出现。盛唐青瓷,胎呈淡黄色,较粗糙,胎土不太均匀,内可见气泡和颗粒状物质。到中晚唐时,胎质渐密,胎色呈灰和黑灰色,胎土往往出现小的点状铁斑。
2、器釉特征:盛唐青瓷,釉料不够精细,釉色青褐或青黄,透明度差,釉面往往缺乏光泽,甚至出现木光。中晚唐时,青瓷釉呈灰绿、灰青或青中显灰色,釉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好。
3、造型特征:中唐以前造型较少,均为厚壁,以后造型渐多,器壁渐薄。
4、装饰手法:贴花、绘彩、并开始划花和戳印花。
5、装烧工艺特征:唐代主要采用三足支垫方法,烧成后盘碗内底中心均留有三点烧痕。
6、施釉特征:初唐施于口下,后渐向下发展;中唐时,器外大部饰釉,仅?下和器底露胎;中唐以前,施釉不均匀,见有垂釉和流淌现象。到晚唐,施釉部位再下,以至器外往往变为通体施釉。
7、底足特征:早期以器壁厚不挖足(假圈足),到中晚唐时期,盘碗底足为流行的宽矮圈足(玉璧型底),这种玉璧型底的发展规律是,时代早则挖足浅而少,所留玉璧足特别宽,时代晚则挖足渐深,玉璧足渐窄,晚唐时圈足演变为细窄的玉环底。在整个唐代,该窑底足都做大底,器底露胎。
8、产品特征:瓷器有,黑、白、青、黄褐、花釉、茶叶沫、外白内黑、外青内黑、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绘白彩、青釉黑彩、黑釉剔花填白彩、白釉褐绿彩等高温釉瓷,还有唐三彩、低温单彩釉和硫璃瓦等。
(三)、宋代
1、器胎特征:早期胎有深浅两种,深者为黑灰或铁灰色,外施化妆土,浅为浅灰色,不施化妆土,均多含有黑色铁质小颗粒和气孔;中期全部为浅淡灰白色,无铁质小颗粒,不施化妆土,但有明显的白色介面层;晚期和南宋多呈灰白色,少数有浅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妆土。
2、器釉特征:早期多数为青灰或青黄色,少数有与五代近似的青绿和淡青色;中期几乎都为橄榄青色玻璃质金莹透明度好,釉面光泽度强,釉虽薄但硬度大,很少发现唐五代尚有的流釉、堆釉和干釉现象,很少见到釉面无光和橘皮釉现象,胎釉结合非常紧密;晚期和南宋又出现了暗青、青绿、青黄、淡青、月白等多种色调。
3、造型特征:造型清秀,底足渐小,作高窄直圈足,制作都很规整。
4、装饰手法:有划花(五代剔花和宋代刻花的辅助手法)、剔花(宋初尚有延续,中期后不见)、刻花、印花、贴花、捏塑、镂空。
5、装烧工艺特征:均采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装烧工艺。
6、施釉特征:施满釉足底露胎。
7、底足特征:早期底足较宽,足底往往粘有石英托珠,纹饰简单,由于初将烧柴改为烧煤,烧成气氛不稳,产品色泽与五代和宋中期相比,普遍发暗;中期壁薄质细,致密度超过此前产品,底足增高,以饰釉后再经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为特征;晚期盛行斗笠状小碗,以足底变矮、器胎变薄、出现鸡心底为特征,还盛行印花器。
8、产品特征:除青瓷外,兼烧少量黑、白、酱釉及兔毫、油滴结晶釉瓷
耀州窑陶瓷的耀州瓷底足辩识特征
耀州窑盛唐瓷器产品中出现了青瓷器,但数A、种类都比较少。仅见有碗钵之类,碗的造型多为直口圆唇圆腹饼足式,以器壁厚不挖足为特征,这种饼形足也被研究者称为“假圈足”。到中晚唐时期,盘碗底足演变为唐代流行的宽矮圈足,亦称玉璧形底。这种唐玉璧形底的发展规律,是时代早一些的挖足浅而少,所留玉璧足特别宽.时代晚一些的挖足渐深,所留玉璧足亦越来越窄,到晚唐时演变为圈足细窄的玉环底。在整个唐代,该 窑底足都作大底,因器底称胎,采用了三角支垫尖端支于盘碗类器物内心的装烧法,烧成后留有三点支痕。
到五代时期,该窑器物造型多仿晚唐与五代的金银器皿,青瓷釉色有淡灰青、青绿、淡青、粉青、淡天青、天青等色调。纹饰方面,除了使用晚唐开始出现的细线划花装饰,还出现新的装饰技巧,如雕花、贴花及剔刻化妆土。这一时期器物最明显的时代特征是器底较大,足多外嫩。通体施釉到底,多饰裹足釉,在器底或足底多留有三角支垫或托珠支垫的痕迹。
宋代耀瓷造型清秀,底足渐小,作高窄直圈足,制作都很规整,而且多留有二次修坯的痕迹。其工艺过程为第一次修坯时底足留的较宽,随后施釉。釉干后对器足再次修整,烧成后在底足部位留有明显的加施修削痕迹,又演变出鸡心底,圈足亦变为矮小圈足.宋代粗州瓷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以前,器底较宽,足底往往粘有石英托珠,纹饰多简单。由于初将烧柴窑炉改为烧煤,烧成气氛不稳,产品与五代和宋代中期以后比,普追发暗。中期为仁宗至神宗时期(1023一1085年),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器胎因淘洗和炼制精细,壁薄质细,致密度超过此前产品。器物底足增高。以饰釉后再经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为特征。晚期为哲宗时期(1086一1127年)以后,盛行斗笠状小碗,以器物底足变矮、器胎变薄出现鸡心底为特征。盛行印花器。
耀州窑的发展史是什么?
耀州窑窑址在陕西省铜官县(今铜川)黄堡镇,宋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耀州窑创建于唐,由于瓷土原料丰富而得天独厚,唐代烧制品种较杂,入宋后专烧青瓷发展迅速,北宋中期以后成为我国北方独具地方特色的名窑。
谁介绍下定窑、磁州窑、耀州窑大师
定窑大师陈文增
陈文增 1954年生,大学文化。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定窑研究院院长,首都师范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大学兼职教授,河北大学工艺设计硕士点特聘硕士导师。曾获“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特殊成就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1年瓷、诗、书三联艺术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出版有《定窑研究》、《陈文增定瓷作品精选》、《陈文增诗》等。
卅年冰雪妆玉颜 一代人杰倡风流——记“瓷、诗、书”三绝大师陈文增
“曲阳有位大师,叫陈文增,瓷、诗、书三艺俱绝。”这话,早就听人说起。凡说到陈文增的人,无不溢出钦佩、赞叹之辞。于是,结识陈文增先生成了我的一个渴望,很强,只是无缘。
缘来如水,自然而然。去年夏天,与陈文增先生有过多次交往。通过接触、交往,我知道了陈文增在复兴、发展和创新定瓷上的斐然成就,也见识了他在古诗词和书法上的高深造诣,更领略到了陈文增个人那谦和、真诚、执著的人格格魅力。
人说名人都有一些傲气。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专家组成员”等众多头衔于一身的河北定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文增,应该是最值得骄傲的一个人,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其中每一项荣誉都可能穷毕生之力而难以获求,但他却如溪流归海般地做到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新闻媒体都对他的事迹做过专题报道,且推崇备至,难道不值得他骄傲吗?但是,他偏偏没有,没有一丝傲气。
初见陈文增是在报社。他年过半百,中等身材,满脸络腮胡子,一口浓重乡音,眼神里闪烁着睿智,话语中显示出博学。几次到报社,他都像一个和善的长者,说话慢条斯理,温文尔雅,敦厚沉静,谦逊和蔼。成熟的谷子都是垂着头的。
他还是首师大、河北大学、河北师大等五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几年来,数十万学生聆听过他的定瓷讲座。前些日子,得知他要到保定师专讲课,我和作家阿宁专程去听了他的讲课。校方负责人对陈文增作了介绍之后,他走上台,第一句话竟是:“刚才主持人介绍了我的很多虚名,我觉得受之有愧。”态度诚挚真切,显然是肺腹之言。说到身兼大学的教授,他又说:“虽然兼着几所大学的教授头衔,但却没给人家做过多少事,说来惭愧。”当说到在恢复、发展定瓷上取得的成就时,他说:“其实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是我和搭档,和全体工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因为我有天下最好的搭档,有天下最好的工人。”说到这里,教室里掌声雷动。
其实,他哪里应该惭愧!他创作的“四海呈祥”云龙雕花瓶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他的定瓷作品曾多次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他瓷、诗、书三联艺术小口瓶创世界吉尼斯之最;他的一件定瓷作品在拍卖会曾拍出37万元的价格……
不恃才傲物,不居功自傲,可谓大将风度。
陈文增对人对事总是真诚对待,质朴无华。在大学讲课时,常有学生好奇地问他毕业于哪所大学。他总是说:“我并没上过大学,其实小学念了四年,初中只念了一年。”真诚而坦然,不掩饰,不做作。坦诚降低不了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相反,他头上的光环可能会因此而更耀眼。
我们应陈文增之邀来到他的定瓷公司。在参观了他的展室,欣赏了他的定瓷和书法作品之后,他欣然为我们表演现场刻花。在前往工作室的路上,他说:“现场刻花,只有两种情况我才会做,一是领导光临,一是朋友到来。前者是不得不为,后者是兴之所至。今天朋友来了,我很高兴。”说这话时,他微笑着,真诚,亲切。只见他左手持器,右手握刀,勾挑点划,挥洒自如,一幅作品瞬间完成,令我们唏嘘不己,叹为观止。早年间,陈文增的一位朋友带着一件定窑产品请他鉴定,曾被他拒绝了。对此,他解释说,为生意而来找我鉴定的,有时是卖主同买主一起来。我不想说假话,更不想参与到他们的生意当中去,这类鉴定坚决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至真,至纯,此乃君子本色。
在瓷之外,陈文增还酷爱诗词书法。他说:“我爱定瓷,亦爱诗词与书法。三者相携,以瓷为中心,诗书为周旋。”二十多年来,他共创作古诗词800多首,其中多首获得国家级大奖。在诗中,他曾记录下自己创业的艰难,并重申自己的壮志雄心。譬如:“十五年来是与非,一凭狼藉记声威。沿街乞讨休怜我,只为传家玉璧归。”为了国之瑰宝,为了传家玉璧,哪怕家图四壁,哪怕沿街乞讨!可谓执着;“业比青云志未休,黄河不到怎回头。此生不必多宽裕,一箸咸菜一碗粥。”为了实现复兴定瓷的宏伟目标,甘愿粗茶淡饭,不怕一生清贫,也要做下去,可谓执著;“漫云当日气凌霄,烟封器毁又一窑。可叹三千回合后,嶙峋瘦马骨能敲。”为了使祖国失传800年的定瓷重现世界,再展辉煌,哪怕自己衣带渐宽,瘦骨嶙峋,也决不后悔,可谓执著!
是的,正是因为陈文增的执著,成就了定瓷今日之辉煌;正是因为执著,成就了他睿智深邃诗史品格的诗词;正是因为执著,成就了他刚英朗练风格别具的书法;正是因为执著,成就了他“瓷、诗、书三联艺术世界吉尼斯之最”的辉煌荣誉。
磁州窑大师刘立忠 (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
■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3年)。
■ 国家“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
■ “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6年)。
■ 获“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2004年)。
〓1944年出生于邯郸。1968年毕业于邯郸陶瓷工业学校,磁州窑工艺第四代传人,彭城镇惟一的国家级磁州窑大师。作品风格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深受收藏者与陶瓷爱好者的好评。所制作的仿古陶瓷作品,几可乱真,被国家博物馆、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众多博物馆收藏。作品于1977年赴苏联、日本、澳门展出;1978年赴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展出;1989年赴日本七个城市进行文化交流;1993年赴丹麦展出、2001年赴美国展出。1976年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展”、1980年入选上海《中国磁州窑当代陶瓷艺术展》、同年在北京故宫举办“磁州窑陶瓷展”、1983年北京首都博物馆“磁州窑陶瓷艺术展”、1984年参加中国香港“现代中国陶瓷名人名作展”、1986年“特大件黑釉刻花缠枝牡丹纹瓶”选送石家庄与日本友好城市议会厅礼品、2003年参加北京“全国名窑、名人、名作展”等。监制的四十余幅大型高温花釉陶板壁画,被北京机场、北京地铁站、北京饭店等场所选用。
耀州窑大师孟树锋(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
■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
■ 国家“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唯一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影响力的传承人”(2007年)。
■ 国家“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负责人和首席研究专家。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项目负责人和首席研究专家。
■ 获国家“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等诸多荣誉。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津贴。
〓1955年出生于陕西铜川陶瓷世家,198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任铜川市陶瓷研究所所长。恢复完善了失传千年的耀州青瓷和铜川民间瓷,开创了铜川陶瓷的一代新风,奠定了耀瓷技艺的理论基础与发展方向。作品严谨深邃而清秀飘逸;有雄浑豪放的西部特色和诚善睿智的个性灵韵,在北京、上海、香港、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作品展,荣获众多国内外各种大奖,许多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团体、个人收藏。著述颇丰,亦善鉴古,更长民艺,有《孟树锋耀州青瓷作品集》和《秦人刻木》等专著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