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博士就读体验知乎(文学博士 知乎)
本文目录一览:
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知乎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调整学位证书格式的通知》(学位[1998]4号)规定,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由学位授予单位颁发,从1998年起使用新的学位证书。博士学位证书封面为紫红色,上部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下部印有“博士学位证书”字样;内部环衬为淡黄色绫子糊裱,内芯左侧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博士学位证书”字样,右侧烫金方框内以黄色底纹衬托有关文字,右上角有粘贴学位获得者照片的方框。硕士学位证书封面为藏蓝色
文学博士难读吗
常言道: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意思就是,硕士严进宽出,博士宽进严出。博士的学制是一个范围,有的学校是3-6年,有的是4—6年,或者其他(根据不同学校而定)。例如4—6年就是正常4年毕业,可以延期2年毕业,之后如果还毕不了业,那就拿不到证了。
毕业不仅仅要达到学校的要求,还要达到导师毕业的要求(一般高于学校)。有的时候导用顺手了,不舍的让你早早走了,就会延期你。有的时候,项目需要你完结,所以也会不舍的你。博士论文确实得写出一定的水准,不可能像硕士论文一样那么容易过的。
文科的毕业要求不太了解,想了解更详细,可以去学校官网找,会有取得博士学位证的要求。打开
读博难吗?你或许该看看这篇文章
subtitle
美辑编译
2019-05-22 14:36
来源:文双春科学网博客 作者:文双春
吐槽读博士很难的人不少。相对于博士之前的求学,读博士毋庸置疑是难的。毕竟,博士是最高学位,更要命的是,读博士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创”——创造新知识。
对在读博士生来说,如果只知道读博士很难而不清楚究竟难在何处,对自己的学业是极度不利的。因为,一方面不可能找到突破困难的办法,这就像科学研究,只有首先发现问题,才能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必然打击读博士的信心,甚至对获得博士学位望而却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博士有多难,究竟难在何处,这应该因人而异。如果追根溯源,读博士之难不外乎两类:
一类源于博士生自身,
一类来自诸如导师、同伴、机构乃至社会等外在。
第一类、博士生发现读博士很难,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不能完成学业,总之不是读博士的料(do not belong in the PhD programme)。
首先说,这类博士生往往从中小学到大学一路走来都是优秀学生,从来没有受到真正的挑战,尽管他们可能也不得不努力学习。他们选择攻读博士学位的部分原因是寻找真正的挑战,但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真正理解研究内容时,他们也产生焦虑。
这些学生的工具箱里不一定有很多技能来应对学习变得“困难”时的局面。也许他们只是“掌握”了数学、诗歌或写作,并习惯了因他们能快速、轻易地完成工作而被认为聪明。他们习惯于提交得到表扬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工作。但是一旦他们遇到了读博过程中那些复杂、恐怖、令人不适的东西,例如多次失败和大量负面反馈,他们便担心自己没有工具来应对这些问题。
老文做了近二十年博导,虽然也碰到过自认为不是读博士那块料的学生,但老实说,很少碰到像说的这类一直很优秀、只是从未面对真正挑战的学生。原因也许是,有一种说法叫“本科看学校,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老文这三样都不被看好。但以老文的体会,不管哪种神算自己不是博士料的学生,听听以下几点建议,都是很管用的。
发现读博士很难是正常的。
失败、获得负面反馈、被期刊和资助拒绝,都是研究经历的一部分。
你应该期望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在下次做得更好。
可以从导师、学术技能顾问、同行研究人员、辅导员、书籍和博客中获得帮助。
如果你坚持下去并不断学习,你很可能会成功。
这类博士生确实面临着挑战,但挑战对他们的通过率或完成时间没有太大影响。这种挑战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提高他们信心的工作来克服。
第二类、博士生因为错误的原因发现读博士很难。相对于第一类,这类博士生才是真的挣扎(really struggling)。
坦率地说,有些科研文化是有害的:起得早、睡得晚、很少的假期、没有周末、没有病假、没有与家人或朋友在一起的时间,或者没有坐在树下思考的机会。最近爆出的国内某名校博导辱骂学生垃圾不配休息事件,反映出这样的文化在国内也不鲜见。
长时间在严密监视、过细管理和霸道欺凌下被迫工作。那些“不适合”或“不足够适合”的人被驱逐。有小孩、残疾或健康状况不佳的人被(明确或含蓄地)告知,他们可能不适合读博士。有国外女博士生吐槽:“我生孩子的时候,我的导师发邮件告诉我,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就会对其他一切失去兴趣(Women tend to lose interest in everything else once they become mothers)。”
这些有害文化可能由一个雄心勃勃的导师,或一个认为自己的研究方法是最好方法的同行学生群体,或制度结构创造。
大学在安排住宿、请假、提供奖学金、办理签证等方面的政策可能无意或有意强化了这样的文化。
这三种权力文化经常相互交织并影响博士生。例如,一位咄咄逼人(pushy)的导师招收并留下了一组符合其“好”学生概念的学生,而大学则围绕这些学生制定了其促进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感到被排斥并想吐槽的学生往往会发现自己被当作问题对待。
博士学位不考核你是身体强壮还是思维敏捷。博士学位意味着持续智力参与,创造新知识,并为你所在领域的学者群体做出贡献。这些是通过大量的学术写作工作,并将你的工作口头呈现给他人来实现的。
建议这类学生可以听听以下几点:
如果你觉得自己被欺凌或剥削,那么真可能是这样。
你的机构、导师和同事应该支持你,并做出合理的调整以帮助你学习。
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得到支持,那么换导师、机构或专业可能很有帮助。
如果你决定留在一个艰难环境中(通常这有非常好的理由),你需要找到支持你的空间。
如果你坚持留下来并不断学习,你很可能会成功。
现实中,有些博士生可能同时遭遇来自自身和外在的两类困难。这也没关系,因为问题不在于困难的多少,而在于解决困难的办法。
相较于科学研究中的难题,读博士碰到的困难要容易解决得多。实践表明,博士生无论遭遇何种困难、多少困难,只要正确应对,都能完成博士学业,并对世界产生影响。
总之,读博士是很难,反过来想,不难的事情怎么显出能力和水平?但不管怎么说,读博士也是向往美好生活,所以如果你因为博士学位而被欺凌或生病(包括心理疾病),那就该好好想想对策了。
要想办法让读博士像爬山一样难,而不是像被当头一棒一样难。
读文学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文学博士最接近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僧侣。
生活很纯粹,与世隔绝在象牙塔尖研习学问,这种学问还不是那种可以带来什么世俗回报的。文学博士的日常就是读书、思考写论文,有的可能还会代课。文学博士都是读出来的,所以朋友问我在干嘛都说在看书,可能有人不信,但事实上文学博士就是大部分时间都带着把冷板凳坐穿的毅力在埋头看书、看论文。
攻读文学博士要看的书太多了,原著、理论、研究文献、各种重要期刊论文、国内外博士论文,尤其像我们研究比较文学的,阅读量更大,不同语言的都要看,与研究方向相关的都要看,不相干的也要看,经典的要看。
最新流行的也要看,所研究国家的各种文学历史种种社科都要看,为了构建足以支撑博士论文研究课题的知识场。北大研究中法比较文学的大牛孟华老师曾说过,她在法国攻读博士的四年,除了上课所以时间基本就是读书。
她的研究对象是伏尔泰,所以伏尔泰的全部作品、相关全部资料论文都读了,读到别人随便引用伏尔泰作品的一句话她都能准确指出是出自哪里。除此之外,为了使研究更经得住考验,18世纪相关的历史、宗教、经济、社会、哲学、艺术等各领域的书她也都看了。
完全把自己融入那个时代。如此看,四年下来达到几千本书的阅读量绝对不夸张,这些书还大多是外文原著和学术经典。南大的法国文学专家黄荭老师也曾说过,如果一周读不完五本书(这里的书也是专业书籍),就不适合读文学博士。
我还看过一本书《我在法国读博士》,里面的那位文学博士同样是争分夺秒每天都在读书,三年时间甚至都没有把自己生活的城市游玩一遍。当然,这些都是领域里顶尖的人物,不过如此境界也是很多文学博士生的榜样吧。
读文学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最大的体验应该就是孤独吧。倒不是生活状态的孤独,大部分文学博士们也有正常的社交活动和情感生活;这种孤独更多的是心灵状态上的,一种隔行如隔山的独行感。本科教育奉行宽口径,厚基础。那个时候别说文学专业的同行了,就是遇上搞语言搞文献的,也是谈笑风生。随着研究的深入,就像挖坑一样,自己进坑了,也就和别人隔绝起来了。记得有次,我去探望一位研究语言学的老同学,她领我在她们图书馆逛,逛到她的专业领域区域,随手抽了一本给我看,说,我们现在的论文差不多都长这样。我瞄了一眼,真是一个字都不认识。那密密麻麻的公式,告诉我说是物理学的论文我都信。